图书馆管理论文精选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整合的关于图书馆管理的一些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浏览,希望对你有帮助。
“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大学教育”。
大学图书馆在国外被认为是“大学的心脏”。
在国内,教师、实验室、图书馆历来被称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
一些有识之士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没有一流的图书馆,绝对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
博学多才的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办好图书馆就等于办好了大学的一半”。
可见大学图书馆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一、大学图书馆在教育职能中的作用(1)一流大学图书馆造就一流大学。
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成功的背后都有图书馆在发挥作用,一流的大学必有一流的图书馆做其精神支柱。
这就是名校成长的内在逻辑。
哈佛大学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之一。
哈佛大学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之一。
它由100多个图书馆组成,其藏书达3000多万册。
还有位于世界大学排名第二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它的图书馆全天24小时开放,全年只在圣诞节前才闭馆4小时。
所有图书馆全部开架,学生可以自由进入书库,愿意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读者浸泡在书的海洋里,享受精神漫游。
事实充分证明,大学图书馆对大学的生存发展是何等重要。
没有一流图书馆的服务。
世界上一流大学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2)大学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
大学图书馆在配合学校教学的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没有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和良好服务。
他们的奋斗目标和愿望都无法实现。
没有大学图书馆的丰富藏书,马克思也无法完成他的《资本论》。
在21世纪的今天,对大学生来说,图书馆更是保证其完成大学学业的生命线。
在这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学生只有依靠图书馆的帮助,才能完成课题研究,才能完成毕业论文,最终才能完成学业、取得学位。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
图书馆重要性无论怎样形容都不为过。
实践证明,要在大学期间,把一个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单靠课堂教学已远远不够。
因为课堂教学受到专业范围、教材内容、教师水平、课程时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而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料。
学生可以在里面进行广泛的学习。
这样。
图书馆就起了消化、充实、扩展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
同时学生在其中不仅能扩大知识视野。
还能增加信息量。
因此,人们把图书馆看成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无道理。
(3)大学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摇篮。
人类降生时,本是一个生物机体,如同一张白纸,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但由于婴儿降生在人类社会所安排的社会化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周围人文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圈生活,接受教育,取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思考问题,学会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在一定文化氛围中学会怎样做人。
教育的本质和根本职能是人格塑造。
现在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
情绪波动性大。
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很敏感,反映强烈而易动感情。
他们思维敏捷,勤于思考,对整个社会及人生的追求具有极大的热情。
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又很容易导致他们主观武断、以偏概全、以感性代替理性。
甚至走到事物的极端。
对大学生的这种心态特点。
仅靠几十学时政治课及党、团组织的一些政治思想工作是难以完全奏效的。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必须采取开放式、创造性教育。
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与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善于深思熟虑,有追求的理想目标和洞察力,成为具有自由人格的、完善的、成功的人。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要发挥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这当中大学图书馆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二、大学图书馆是是学校文化品位的象征高品位的文化环境需要校领导发动全体师生员工精心设计。
花大力气去营造。
学校是知识的海洋、学习的源泉。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重视和做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工作。
充分发挥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Intemet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并使我们能尽快了解世界。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信息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
由于收藏有较为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大学图书馆成了知识管理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提供知识服务。
为高校培养出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除了课堂以外。
图书馆是第二课堂,是学生全面成长最重要的文化阵地。
因此。
能否真正从思想到行动做到服务育人。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是衡量高校图书馆文化行为功能的重要标志。
首先。
要正确处理服务与育人的关系。
强化服务育人的自觉意识。
图书馆的服务仅是过程。
不是目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合格人才。
因而,要将服务与育人紧密结合。
寓育人与服务之中,才是一种完全的文化行为。
其次,弄清“知识”与“文化”的关系,强化文化功能。
“有知识。
未必有文化”还是很有道理的。
专业知识的传递,不完全等于文化知识的传递。
文化的内容除专业知识外,还包括人文、社会、自然、艺术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文化修养,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较高层次的文化人。
所以,高校图书馆在向大学生传递专业知识信息与技能的同时,也应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地向他们传授其他高品位的文化知识,从而强化自身的文化功能。
三、大学图书馆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是大学的灵魂。
是全体师生的心灵支点,是智慧、灵感与真理的象征。
不论你是知名教授,还是普通大学生,当你看见图书馆时,涌动的亲切感与敬畏感就会油然而生。
哲学家德里达说:“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
耶鲁大学校长莱温说:“好的大学生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开放的心灵、独立的思维、有个性”。
大学是文明传承之地,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学术自由和独立创造的场所。
可以确切地说,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信息中心、咨询中心,是学术研究与学术愿望成功的保证;是塑造、培育健康人格的摇篮;是培养激发创新思维的加速器;是新思想、新理念的诞生地;是全体师生人生旅途上的良师益友;是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儒家“和”文化对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启示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和睦相处,儒家倡导“以和为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执两用中”、“和实生物”、“和以解仇”、“和以处世”、“知行合一”,等理念。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理念,追求和谐,实现和谐为价值目标的完整的文化观念体系。
儒家和文化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汲取精神滋养和文明动力的宝贵思想资源,对构建和谐图书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构建和谐图书馆,倡导和弘扬和谐精神,就是要形成以和为贵,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读者,图书馆自身的多元和谐。
一、儒家“和”文化的基本内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儒家文化被封建统治阶级尊为“儒学正宗”,经过先秦孔学、汉魏儒学、宋明理学,一直作为主流文化位列儒释道三教之首,在中国和整东亚文化圈流传2000多年之久,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儒学的风行,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生活习俗的塑造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儒家观察宇宙自然天地万物产生、运行、发展、消灭的自然规律,提出应该以“和”的方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达到人人相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圆融完美与生生不息的境界。
叶金宝先生在其所著《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提出“和”从本质上既表征为一种客观状态,也表征为一种理想。
“和谐是指任何两个或多个相区别的事物之间的一种良好或最佳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任何一个事物或矛盾的双方都能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能够得以较好的满足,价值能够得以实现。
这样来界定,包含了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在事实层面上,它是指矛盾的和谐状态:二是在价值评价层面,它与人的需要有关。
因此和谐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概念”。
儒家“和”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
“礼之用,和为贵。
”和谐是儒家的最高价值追求。
儒家所重视的和谐表现在天人和、人人和、身心和三面。
这种价值取向的具体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和个人心理和谐。
2、“天人合一”的和谐系统思想。
儒家把天、地、人当作一个整体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以“究天地之理’:“接人间之事”,“备帝王之道”。
根据天地人的古今变化之理,来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最终达到“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的目的。
3、“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一体的精神境界。
既尊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又利用发挥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和以处世”的和谐人生态度。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儒家非常重视“礼”在协调调节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血缘关系中的作用,用“礼”来规范天道人道关系、血缘亲情关系和政治权力关系。
5、“执两用中”的和谐思维方式。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中庸之道”是儒家实现和谐的方法原则。
中庸要求正确认识宇宙人生整体系统里的中心、重心、核心,恰到好处、玲珑有度的处理各种矛盾关系。
6、“和实生物”的和谐发展理路。
“生生和谐”,不同事物的“和合”能促使万物万事生成,不断产生新事物,故此“和”成为儒家祟尚的大德。
儒家认为宇宙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通过刚柔、阴阳、男女、天地等万物的交融和对立,化生万物。
7、“和以解仇”的和谐方法策略。
“有像斯有对,对必反而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和谐”是儒家解决各种利益、价值、权利矛盾冲突的方法手段。
8、“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合一是儒家实现和谐的具体途径,既要领会“和”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精神还要把和谐观念落到实处,化和谐的思想为和谐的行动。
二、儒家“和”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儒家“和”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统一和谐,传承儒家“和”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借鉴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成机理及其内容的多元化特征,我们在引领社会思潮时,还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从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传承儒家和文化的精髓,发挥儒家和文化的价值,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儒家文化自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