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兄弟姐妹的新学问

关于兄弟姐妹的新学问

关于兄弟姐妹的新学问
是谁塑造了我们的人生,或者说对我们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谁?这是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想解开的一个迷。

在过去的研究中,他们锁定过很多目标。

首先是我们的父母,特别是母亲;然后是基因;接下来是我们的配偶——他或她出现得最晚,但对我们影响很大。

是的,这些因素都对我们有很大影响,但不是最大的。

事实上,最新研究表明,这种影响我们一生的神秘力量正是来自我们的兄弟姐妹。

在我们的一生中,配偶出现得相对较晚,父母最终会离开我们,兄弟姐妹可能是唯一称得上是我们终生伙伴的人。

在学术领域内,科学家并没有完全忽视兄弟姐妹对人一生的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局限在讨论出生先后顺序上:年长的哥哥或姐姐趋向于靠自身努力奋斗,年幼的弟弟或妹妹有叛逆倾向,处于两者之间的兄弟姐妹往往会感到迷惘失落。

但现在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美国、加拿大、欧洲和其他地方的科学家正在进行大量新的研究,调查兄弟姐妹怎样诱使或阻止我们做出危险行为;如何在家庭剧变中保护我们免受伤害;怎样传授我们关于异型的知识;以及兄弟姐妹们如何在家里相互竞争以获得长辈认可,但最后在一些无法改变的问题(譬如说父母宠爱某个孩子)面前让步等等。

加利福尼亚大学家庭社会学家凯瑟琳·康格表示:“直到最近,研究人员才注意到兄弟姐妹的作用,现在大量研究工作正在揭示兄弟姐妹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的。

解决争端
科学家发现,童年时期我们有很多时间是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度过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不少社交技巧。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1996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1岁之前,孩子们33%的空闲时间是和兄弟姐妹在一起,比他们和朋友、父母、老师在一起甚至独处的时间都多。

去年公布的调查发现,即便是已经开始独立生活的青少年也会花不少时间(每周至少10小时)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活动——考虑到上学、运动、约会和睡觉的时间,他们剩下的空闲时间并不多。

匹兹堡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肖说:“打个比方说,父母就像医院里的医生,兄弟姐妹就像病房里的护士。

他们每天都在你身边。

”朝夕相处是孩子们更亲密,也滋生了很多摩擦。

尽管兄弟姐妹间的吵架打闹让父母感到头疼,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学到不少东西,特别是一旦发生冲突后如何解决争端。

经过长达数年的跟踪调查,科学家发现,在家能顺利解决兄弟姐妹间摩擦的孩子也会把这种技巧带进教室。

研究人员相信,正是这种伴随终生的影响使兄弟姐妹间的相处成为我们日后生活的一次预演。

毕竟成年后我们的生活由种种关系组成——工作关系、婚姻关系、朋友关系等。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苏珊麦克黑尔说:“你在和兄弟姐妹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所有这些沟通技巧。

这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关系。


不得宠时
如果一个家里有好几个孩子,那么这个家就像宫廷一样充满了明争暗斗,有盟友、仇敌,也有嫉恨和忠诚,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

或许在大多数这样的家庭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父母偏心。

在家里的几个孩子中,父母往往会特别宠爱其中的某一个。

虽然表现得很明显,但他们常常不愿承认自己偏心。

科学家发现,从表面上看孩子们似乎都能调整心态去适应父母偏心的事实,甚至会利用这一点。

康格说:“他们会对最得宠的孩子说,‘你去问问妈妈我们能不能逛商场吧,她从来不拒绝你的要求。

’”但在内心深处,不得宠的孩子会因此而蒙上一层阴影。

康格说:“他们往往很悲伤,会感到自尊心受挫。

他们觉得自己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有价值,也很想弄明白这是为什么。


想想在工作中,这样的场景是否也很熟悉?员工们本能地知道谁适合向上司报告坏消息或提出危险的建议,这并非偶然。

当得宠的同事在上司的赞扬声中拿着获准的提议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有受伤的感觉,还伴随着几分羡慕和嫉妒。

但儿时的经历告诉你,最聪明的战略是不要争宠,而是和他(她)结盟,利用上司对他(或她)的宠爱扭转局面,为自己争取利益。

或许你在此刻才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早在孩提时代你就学会了这种战略。

分歧选择
兄弟姐妹间会相互模仿,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年幼的孩子会模仿哥哥或姐姐表现出来的技能和长处,年长的孩子则不
愿去学新东西,因为他们害怕被自己的弟弟或妹妹比下去。

更复杂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同胞兄弟或姐妹不愿以对方为榜样,而是想和他们区别开来。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为了自我认同的分歧选择”。

亚力杭德拉和索非娅是一对在纽约市长大的双胞胎。

她们几乎在同一时刻降临这个世界,但从那以后两个人就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至少从性格上看是如此。

亚力杭德拉更善于自律,做事循规蹈矩。

索非娅观察到这一点,然后就把自己定位成两人中更叛逆和放任自流的一个。

两个孩子中,索非娅似乎更健谈一些,结果亚力杭德拉变得越来也沉默寡言。

这对双胞胎姐妹的母亲、39岁的利萨德雷尔说:“索非娅是她们俩的代言人,亚力杭德拉也很乐意让她这么做。


研究人员指出,为了自我认同而作出分歧选择至少有一个重要作用:它能让一些孩子远离危险行为。

总的来说,同胞兄弟姐妹常常会把危险的习惯带进家,传播给其他人。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儿童发育心理学家帕特里夏·伊斯特说,如果姐姐是未婚妈妈,那么妹妹也走上这条路的可能性是其他孩子的4到6倍。

酗酒、吸烟等其他不良习惯也是如此。

但一些孩子却打破了这种固有模式。

调查发现,在很多家庭中,妹妹没有像姐姐那样走上未婚妈妈的道路仅仅是因为她们想和姐姐有所不同,而不是认为姐姐的做法不明智。

这种行为也体现在吸烟上。

3年前,俄克拉何马大学的心理
学家约瑟夫·罗杰斯公布了一份对青少年吸烟的调查。

他发现在多子女家庭中,哥哥或姐姐通常会介绍弟妹吸烟,但这种“好意”不一定会被接受。

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的年龄差距越小,后者约有可能抵制吸烟。

显然他们认为年龄相仿已经使自己和哥哥姐姐太相似了,要显示出自己的不同就必须在吸烟这件事上和哥哥姐姐相反。

定向交友
更微妙的是,异性同胞会对人们长大后择偶产生很大影响。

研究人员对宾夕法尼亚州中部地区的青春期男孩和女孩进行调查发现,男孩在独立、有竞争性之类的特征上得分较高,女孩则更多的表现出敏感和乐于助人等特征。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与异性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孩子往往在这些和性别有关的特征上表现得更突出,而不是更中性化。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男孩和女孩对异性有固定的看法,甚至在交友时会刻意寻找符合这些标准的异性。

亚历桑那州立大学的家庭和人类发展学教授金伯利·厄普德格拉夫说:“这叫做定向交友。

”虽然孩子们在幼年时会疏远异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逐渐消失。

这也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在这个方面,有异性兄弟姐妹的孩子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去年得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伊克斯公布了一份调查,他发现有姐姐的男孩和有哥哥的女孩在和异性交往时表现得更自然,更应付自如。

伊克斯说:“在沟通过程中,有姐姐的男孩和对方有更多互
动交流,也更容易赢得女性朋友的青睐。

有哥哥的女孩更可能和陌生男子搭话,主动向他微笑表示好感。


亲情愈浓
随着年龄的增长,兄弟姐妹间的感情会越来越浓,很多时候双方的冲突会慢慢消退。

这也是亲情最伟大的特征之一。

事实上,幼年时经常打架的孩子长大后关系可能更好,也更容易动情——他们常常能清晰地回忆起小时候是为了什么事打架,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这样的孩子在感情上更成熟。

近期在英国进行的调查中,一位受访者写道:“我很注意倾听其他人述说,对这类事很敏感,因为这很重要。

”另一位受访者写道:“怒气过后人们总会恢复清醒,和你意见不同的人并不可怕。

”即使家里有问题少年或身心不健全的兄弟姐妹,我们仍然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耐心、容忍和教训。

童年时的家庭危机可能会促使兄弟姐妹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至死不渝。

父亲或母亲逝世会给一些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但年长的孩子开始帮忙抚养弟妹时,这种双重角色能为今后兄弟姐妹间建立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奠定基础。

48岁的韦恩·杜瓦尔是纽约的影视演员,也是三兄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父亲去世时他只有13岁。

双亲在世时,两个哥哥总是捉弄他,不耐烦地叫他滚开。

“但父亲去世后,我的两个哥哥是我最好的朋友,虽然他们仍然把我当成他们的小弟弟。


当我们迈入人生的后半段时期,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便显
得更重要。

当疾病和配偶去世不可避免的袭来时,我们总要依靠那些和我们交情最长、关系最亲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早年分道扬镳的兄弟姐妹往往会重聚在一起。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儿童发育心理学家朱迪·邓恩说:“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是什么促成他们今天的关系时,他们说是童年时期相伴的经历使他们拥有这种不可分割的亲情。

这样的经历对我们所有人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个世界太大、太孤独、太让人害怕,但你知道你的兄弟姐妹会伴你一起闯荡人生,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了。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