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化学答案养殖水化学答案【篇一:养殖水化学知识点】xt>1. 天然水中的主要阳离子和主要阴离子2. 养殖水环境中重要的水质指标、意义及分类3. 表示水中含盐量的水质指标,表示方法间的关系,对养殖的影响4. 表示水中有机物的污染程度的水质指标5. 水中氮元素的存在形式、循环、及其相关的作用6. 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7. 温跃层及危害8. 水中有毒物质及影响因素9. 电子活度与pe、氧化还原电位10. 增氧作用和耗氧作用11.水中气体溶解度与饱和度,影响因素12.水体碱度、硬度,变化规律及与养殖的关系13.水体二氧化碳系统、分布系数与碳酸平衡14.水体ph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15.离子强度、活度与活度系数16.天然水的化学分类法17.水体透明度与补偿深度18.日较差及养殖水体溶解氧的管理19.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的一般规律20.水中磷元素的存在形式、循环、及分布变化规律21.天然水有机物的分类22.腐殖质其对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23.水中胶体的种类、带电性与电动电位24.胶体的稳定性与脱稳25.胶体的吸附与吸附等温式26.溶解度与溶积度27.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28.水中常见难容物质溶解性与ph的关系29.络合物与络合常数30.水中常见配位体的种类及对金属的配合作用31.水体缓冲体系32.水中毒物种类及特征33.水中调控1【篇二:养殖水化学】txt>一、考试说明1. 参考教材养殖水环境化学,雷衍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1版2. 试卷结构(题型)及比例(总计100分)1)填空(30%)2)问答题(50%)3)计算题(20%)二、考试大纲1. 考试大纲的性质养殖水化学是水产养殖、水族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报考水产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硕士学位考生参加养殖水化学课程考试,明确复习的主要内容和范围,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2. 考试主要内容绪论什么是水质?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国内常见的水质标准有哪些?第一章天然水的主要理化性质天然水的化学组成;表示天然水中离子含量的指标有哪些?天然水的化学分类法;什么是天然水的依数性?天然水的透光性;水的流转混合作用与水体的温度分布。
第二章天然水的主要离子硬度的概念、单位及其生态学意义;碱度的组成、单位及其生态学意义;海水常量成分恒定性原理。
第三章溶解气体水中溶解氧的来源与消耗;天然水中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溶解氧的测定原理及饱和含量、饱和度的计算;溶解氧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水中二氧化碳系统的组成;水的ph及缓冲性;二氧化碳系统的重要性;水中硫化氢的产生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第四章营养元素营养盐与藻类的关系;米氏方程;氮元素的存在形态;氮的来源和转化;有毒氮元素的形式有哪些?非离子氨的求算;磷元素的存在形态;磷的迁移转化规律;硅及其他微量营养元素的存在形态、在水中的含量及其与水生生物的关系;富营养化的概念、成因与解决办法。
第五章有机物质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反映有机物含量的水质指标有哪些?耗氧有机物的种类、来源及其在水中的变化;腐殖质;持久性有机物的种类、来源、危害、生物富集;有机物与水生生物的关系。
第六章水环境中的各种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中的胶体物质有哪些;凝聚作用与水生生物;吸附作用对于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水中常见络合反应;水中常见的溶解与沉淀平衡反应。
第七章水中的污染物质污染物质的种类与来源;水质评价方法;毒性试验的种类;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及结果处理;重金属的来源及毒性;生物富集、生物蓄积。
第八章养殖水体的水质调控技术主要的监控指标;水质调控的基本原则;常见的水质调控技术【篇三:养殖水环境化学习题】txt>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水质:水及其中杂质所共同表现出来的特征。
2、水质系:水和其中杂质所组成的一切复杂体系。
二、问答题(答题要点)1、为什么说天然水是包含各种杂质的溶液或浊液?答:天然水中溶解了多种盐类、气体和有机物,而且还含有泥沙、粘土颗粒、浮游生物、有机碎片等悬浮物质,所以说天然水是包括各种杂质的溶液和浊液。
2、水生生物与水、水质有何密切关系?(可问老师)答:主要从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等与水、水质的关系及养殖生产的产量、质量与水、水质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另以阐述。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硬度:单位水体中所含二价和二价以金属离子的总量为水的硬度。
2、暂时硬度:水中的钙、镁的碳酸氢盐在煮沸后即分解成碳酸盐沉淀析出,故相应的硬度又称暂时硬度。
3、永久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用一般的煮沸方法不能把它们从水中除去,所以又称永久硬度。
4、电导率:在相距1cm用惰性金属制成的平行电极间,电解质溶液有1cm2面上所具有的电导,称为电导率。
p325、离子活度:离子的有效浓度。
p306、水的透明度:把透明度板沉入水中,至恰好看不见板面上的白色,此时水的深度即为水的透明度。
7、温跃层:温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的水层。
8、水温的正分层:指夏季的上层温度高,下层温度低的分层情况。
9、水温的逆分层:指冬季的上层温度低,下层温度高的分层情况。
10、水温的全同温:指春秋季的上下层温度几乎相同的情况。
二、问答题(答题要点)1、水的硬度如何分类?答:单位水体中所含ca2+、mg2+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按照造成硬度的阳离子的不同,硬度又可分为钙硬度和镁硬度。
考虑阴离子组成,硬度可分为碳酸盐硬度(其中钙、镁的碳酸氢盐标定的硬度又称暂时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又称永久硬度)。
2、硬度的常用单位有哪三种?这些单位之间如何相互换算?3、鱼池水硬度变化与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何关系?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会引起鱼池水硬度变化:光合作用使硬度减小,呼吸作用使硬度增大。
4、盐度小于24.9的海水,密度最大时的温度比冰点高,在冰下可以保持高于冰点温度的水层;在盐度为24.9的海水中密度最大时的温度与冰点相同:(24.9‰、-1.350c),纯水在3.980c时密度最大。
5、何谓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发生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p56答:在缺氧环境中,各种硫酸盐还原菌可把so42-还原成硫化物,这一过程称为硫酸盐的还原作用的,其发生的条件是:(1)缺乏溶氧;(2)有丰富的有机物;(3)so42-的含量(4)有微生物的参与。
6、硫元素在水体中有哪些转化作用?答:硫元素在水体中的转化作用有:氧化作用、还原作用、化学沉淀或吸附沉淀和同化作用及蛋白质分解作用。
7、硫化氢在总硫化物中占的比例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ph值降低的毒性增强?p56答:h2s在总硫化物中占的比例主要与水温、ph值等有关,在硫化物的三种存在形式中,h2s毒性最强,ph下降,硫化氢在总硫化物中占的比例增加,毒性也随之增强。
8、养殖生产中可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硫化氢的生成及其毒害作用?p57答:主要措施有:(1)促进水体垂直流转混合,打破其分层停滞状态,避免底泥、底层水发展为厌气状态。
(2)尽可能保持底质、底层水层中性、微碱性(ph值8左右),极力避免底质、底层水呈酸性。
(3)施用铁剂,提高底质、底层水中铁含量。
(4)避免大量so42-进入养殖水体。
9、为什么fe2+、fe3+、石灰水、黄泥水均可降低水中硫化物的毒性?p57答:fe2+、fe3+可使硫化物转化为硫和硫化亚铁沉淀,黄泥含铁离子也具有此作用,而石灰水会增大水的ph值,降低硫化氢含量,而且石灰水及铁剂也有催化硫化物的效果,所以fe2+、fe3+、石灰水、黄泥水均可降低水中硫化物的毒性。
10、光照强度与浮游植物的生长关系?答:(1)光照强度过高,抑制浮游植物生长;(2)光照强度适宜,在其他条件合适时,浮游植物可以正常生长;(3)光照强度太弱,浮游植物无法生长。
11、一定压力下,天然水的冰点下降与哪些因素有关?答:一定压力下,天然水的冰点下降与水中溶质的浓度有关,浓度越大,冰点下降值越大,其间关系为:△tf=kfma。
12、密度最大时的温度与海水盐度呈什么关系?答:天然水最大密度时的温度随盐度的增加而下降。
13、为什么天然水结冰从表层开始,底层水温可保持在冰点以上?答:天然淡水盐度小于24.695‰,最大密度时的温度高于冰点,在最大密度时的温度以上降温时,其密度逐渐增大,产生垂直对流,直到达到最大密度时的温度,再继续降温,使表层水密度小于下层水,不能产生垂直对流,直到表层结冰,而底层水温仍可保持在冰点以上。
14、为什么海水较难结冰,而且结冰后冰下的水温比淡水冰下的水温低得多?答:海水含盐量比淡水高,由于冰点下降,其冰点比淡水低,海水盐度大于24.695‰,密度最大时的温度比冰点低,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其密度一直在增大,如果下层海水温度高于表层,则垂直对流就一趟在进行,而且温度越趋于最大密度时的温度,垂直对流就越剧烈,即使海水表层已结冰,但冰下的海水也没有到最大密度时的温度,冰下海水继续进行对流运动,因而海水较淡水难结冰,而且结冰后海水冰下的水温比淡水冰下的水温低得多。
15、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形成温跃层?答:深而狭窄、岸高且树多的水体,在夏季连续多日无风或仅有微风的晴朗日子里,容易形成温跃层。
16、温跃层对养殖生产有什么影响?答:温跃层就像一个屏障把上下水层隔开,上层丰富的溶氧不能传输到下层,下层丰富的营养盐不能补充给上层。
久而久之,下层可能出现缺氧,上层缺乏营养盐,对鱼类和饵料生物生长均不利。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气体的溶解度:在一定的条件下,某气体在水中溶解达到平衡时,即水被气体所饱和,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气体的量称为该气体在该条件下的溶解度。
2、气体的溶解速率:单位时间内气体含量的增加。
3、气体饱和度:指溶解气体的现含量占所处条件下的饱和含量的百分比。
4、日较差:溶氧的日变化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变化幅度,简称“日较差”。
5、窒息点:引起生物窒息死亡的溶氧上限值称为该生物的窒息点。
二、问答题(答题要点)1、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答:(1)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可使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
(2)含盐量:当温度、压力一定时,水中含盐量增加使水中的溶解度降低。
(3)气体分压力:在温度与含盐量一定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气体的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2、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答:(1)气体不饱和度:水中溶解气体的不饱和度越大,则气体的溶解速率越大。
(2)水的比表面积:在同样的不饱和度下,水的比表面积越大,溶解速率就越大。
(3)扰动状况:扰动可加快气体的溶解速率。
3、气体溶解速率中的双膜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气体溶解中的“双膜理论”认为,在气、液两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相对稳定的气膜和液膜;即使气相、液相呈湍流状态,这两层膜内仍保持层流状态;无论如何扰动气体或液体都不能将这两层膜消除,只能改变膜的厚度;气体主体内的分子溶入液体主体中的过程有4个步骤:(1)靠湍流从气体主体内部到达气膜;(2)靠扩散穿过气膜到达气---液界面,并溶于液相;(3)靠扩散穿过液膜;(4)靠湍流离开液膜进入液相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