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变迁现象的文化解
析]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十分普遍,在各个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表现。

本文试图探讨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剖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的良性变迁,努力寻找变迁深层的观念、经济和行为动因。

一、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以下本文解析汉语中的字词句,分别选取汉字、称谓词和俗语,列举说明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

(一)汉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汉字字形我们可以推断其字义。

下面,笔者选取几个汉字,从字形所表达的信息来看造字者对女性的歧视。

例如:“女”字,象形字,像一个人半跪之形,象征着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白虎通嫁娶》云:“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从中不难看出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古汉语字典》中带“女”字旁的汉字近120个,绝大多数含有贬义。

可以看出,汉字在造字之初就已经对女性有了偏见和歧视。

(二)称谓词
1.姓名
在中国古代,拥有命名权的是家族的男性长者,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而且被剥夺了拥有姓名的权利——她们只有姓而无名,或者有名但很少被人称呼。

“妇人无外事,故名不闻于人”。

女子出嫁前以乳名称呼,出嫁后以丈夫的姓氏称呼,所以没有必要取名字。

2.称谓语
在古代,已婚妇女的自称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词,如“奴”、“妾”、“妾身”、“贱妾”、“奴家”等。

丈夫对外人提及妻子时,通常的称谓词是“贱内”、“内子”、“内人”等。

又如,在与性别有关的双音节词语中,性别的排序一般男性在前,如“男女”、“夫妻”、“子女”等。

(三)俗语
俗语是在大众中流行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某些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性别劣势。

例如:①女的是枝花,灶门口烧粑粑。

②妇似铁钉,应该给她打打平。

③铜锣不打上乌青,妇女不打变妖精。

④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愿打就打愿骑
就骑。

⑤(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由此可见,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几乎无处不在。

二、性别歧视的文化解析
性别歧视现象由来已久。

其肇始于何时,恐怕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消亡、父系氏族社会产生之初就已经开始了。

可以说,从汉字造字开始,语言文字就打上了性别歧视的烙印。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特征。

语言性别歧视是社会性别歧视的真实再现,其产生根源并不在于语言本身。

性别歧视有其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分工的不同
人类早期社会普遍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女性的社会地位比男性高。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由于其生理上的优势,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获得支配权。

女性的地位与男性相比越来越低,最后不得不依附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终于取代母系氏族社会。

社会分工的格局从此固定下来。

(二)历史积淀的结果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格局下,男性中心社会逐渐形成并且持续几千年。

中国的封建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男性
的奋斗和发展史。

男性本身就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男性主宰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也支配着语言。

而女性几乎完全局限于家庭,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中,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和事迹的女性微乎其微。

(三)文化传统的蔓延
在先秦文化中,就已经表现出了男性中心主义。

《诗经》中有: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

这首诗的年代比孔子要早几个世纪。

孔子也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尤其到了宋代,宋明理学更是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出现了统治女性的总纲领——“三从四德”。

在对女性的审美取向上追求“细腰”、“小脚”。

夫妻关系极为不平等,丈夫可以随意“休妻”,有所谓的“七去(出)”。

中国礼教传承的糟粕之一就是: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主宰蔓延千年,并已构成文化传统中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

(四)心理定势的自觉
由于妇女的从属地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处在社会阶层中的个体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逐渐形成了自觉的认同感。

不管是男性看待女性,还是女性看待自身,都依从现存的
社会角色定位。

人们对身份的确认和归属已经形成了心理上的定势。

三、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良性变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性别歧视现象有了较大的改观。

反映在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出现了良性变迁。

以下仍然以汉字、称谓词和俗语的变化来说明。

当然,由于汉字使用的稳定性,其变化相对较小。

在现当代,人们往往会忽略造字之初带有性别歧视之意的汉字的负面含义,极少产生性别联想。

又如,新造汉字“她”用来指称第三人称中的女性,与“他”在字形和字义上相对应。

从称谓词来看,现在不论男女都拥有自己的名字,取名也不再是男性的专利,女性也拥有命名权。

男女都可以用代表平等的称谓词“我”指自己,“你”指对方。

夫妻可以直呼配偶的姓名而不会遭人非议。

夫妻间的互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总的特点是平等化。

近当代出现的俗语中,也有较多的句子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改变。

例如:“生儿是名,生女是福”、“妇女能顶半边天”、“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等等。

尤其表现在家庭关系中,出现了“气(妻)管炎(严)”、“床头柜(跪)”、“模范丈夫”。

更有人将旧“三从四德”改写为新“三从四德”,在人们中广为流传。

“社会变化会导致语言发生变化;但愿这一变化也会影响男性对女性的态度”。

近年来,我们已经从语言片段中看到了这种良性的变迁。

四、语言变迁现象的文化解析
语言的本质反映在其社会性上。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呈现出萎缩的趋势,是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有密切关系的。

以下本文试从观念、经济和行为方面探究这种变迁的动因。

(一)观念动因——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的性别观念是“男尊女卑”。

这种观念从王公贵族到平民莫不如此。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性别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女性获得了恋爱婚姻自由,不再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女性在能力和社会贡献方面也被认为可以与男性平分秋色。

观念变革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观念变化会带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

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得现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在性别上趋于平衡。

(二)经济动因——从经济依附到经济独立
由于男女平等观念的普及和社会认同,妇女从社会、家庭的从属地位变成社会、家庭主体的一极。

大多数妇女有了经济独立能力,并从对男性的经济依附逐渐变为掌握家庭的经济支
配权,被戏称为“财政部长”。

甚至出现了“婚前财产公证”和“AA制”等新的经济行为。

经济是男女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制约杠杆。

谁掌握家庭的经济大权,谁具有承担家庭生活开支的经济能力,谁就能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

女性经济的独立以及其在家庭经济活动中一定的支付能力必然带来其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变。

(三)行为动因——从留守家庭到走向社会
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从纯粹的家庭留守人员开始走向广阔的社会。

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样,接受学校教育、谋求社会职业,从单纯的“家庭角色”这一单一角色演变为“社会——家庭双重角色”。

女性的视野随着其生活、教育环境的开拓而逐渐变得宽广。

女性在家庭以外的学校、单位和社会上的行为事实,逐渐为自己获得了趋于平等的社会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