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世界区域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欧洲东部与俄罗斯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平均深度只有8米,海水盐度低,沿岸常年有海流,海底地形平坦,冬季大幅封冻。
冬季盛行偏北风,西北部海区常有惊涛巨浪,景象十分壮观。
刻赤海峡是连接亚速海和黑海的通道,二战时建有铁路大桥,后因自然原因损毁,2018年俄罗斯新建的刻赤海峡公路两用大桥通车。
西部有狭长的沙嘴与锡瓦什湾相隔,锅瓦什湾大部分水体深度在0.5米到1米之间,海底有厚达5m的淤泥。
由于生物的作用,常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夏季尤臭。
下图为亚速海及周边区域略图。
据此完成1~3题。
1. 近百年来,亚速海的盐度发生了变化,关于其盐度变化及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变小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多,补给水源增多B. 变小经济发展排放的废水增多,稀释了海水C. 变大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盐度增加D. 变大生产活动中大量引水,海平面下降,黑海海水倒灌2. 二战时修建的刻赤海峡铁路大桥被损毁的原因,最可能是A. 因发生地震灾害而损毁B. 由火山喷发的熔岩摧毁C. 海水挟浮冰撞毁桥墩D. 因泥沙淤泥积航道而废弃3. 关于夏季锡瓦什湾“尤臭”的自然原因,描述错误的是:A. 夏季亚速海的洋流较弱B. 夏季蒸发大,降水少,湾内水位浅C. 夏季气温高,微生物生长活跃D. 沙嘴阻挡了内外海水的交换贝加尔湖冬季多大风,有两个奇迹:一是冬季平均气温为-38℃,但冰下的水温与夏季几乎接近;二是湖岸沙滩边有一片松林,根部裸露在地面以上2-3米,当地人称为“高跷树”。
完成4~5题。
4. 贝加尔湖冰层以下的水温与夏季接近,其原因是A. 阳光穿过冰层,冰下产生温室效应B. 地下温泉不断涌出,为湖水提供热量C. 冰层很厚,寒冷空气难以进入湖水D. 海拔高,湖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很小5. “高跷树”根部露出地面很高,推测其形成原因可能是A. 气候干旱,利于根系吸收更多水分B. 风大浪大,根部土壤被侵蚀C. 气温低,冻土厚,根部难以深扎入土D. 土层浅薄,增加树身的稳定波黑地处巴尔干半岛腹地,自然资源丰富。
电力产业是波黑的支柱产业,平均每年出口电量30亿千瓦时。
但饱受战争摧残,内战后,波黑已有20多年未修建过电厂。
由中国承建并于2016年1月发电的斯坦纳里火电站对波黑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6~8题。
6. 波黑发展电力产业的基础条件最可能是A. 煤炭资源丰富B. 电力设施齐全C. 发电效率较高D. 政策大力支持7. 内战后,波黑20多年未修建电厂的主要原因是A. 电力需求较小B. 当地经济落后C. 基础设施破坏严重D. 环保压力增大8. 斯坦纳里火电站的建成有利于波黑A. 满足电力供应B. 增加外汇收入C. 优化能源结构D. 实现产业升级伏尔加河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丘陵,注入里海,全长3690千米。
下图示意伏尔加河流域。
据此完成9~10题。
9. 伏尔加河汛期集中在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10. 该河汛期自南向北推迟主要是因为A. 雨带由南往北推移B.气温由南往北回升C. 地势北部高南部低D.高山冰雪融水渐多二、综合题。
1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格达半岛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地表冻土广布,此处设立了西伯利亚纬度最高的自然保护区,驯鹿在广阔的苔原上栖息繁衍。
随着气候变化,格达半岛及周边区域出现大量天坑,据调查其为地下甲烷在高压状态下爆炸形成的坑洞。
甲烷是有机质在隔氧环境下分解而成,其对地表辐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余倍。
图甲为格达半岛位置示意图,图乙为甲烷坑洞。
(1)简述格达半岛土层中多甲烷的原因。
(6分)(2)气候专家认为甲烷坑洞的出现将会加速全球变暖进程,请解释原因。
(4分)(3)说明甲烷坑洞对驯鹿生存的影响。
(6分)(4)有人提议建设天然气工厂收集土层中的甲烷,请提出反驳意见。
(6分)1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塞尔维亚位于欧洲东南部,经济基础较好。
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于1913年,曾被称为“塞尔维亚的骄做”。
由于塞尔维亚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该厂的原料成本一直较高。
近年来,该厂连年亏损,只能依靠政府补贴维持运营。
2016年某中资钢企收购该厂后,充分发挥中资钢企的规模、果道、技术设备和管理优势,扭转了亏损局面,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样板。
下图示意塞尔维亚与斯梅代雷沃的位置。
(1)被中资钢企收购前,该厂的原料成本一直较高,分析其原因。
(8分)(2)说明塞尔维亚政府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钢厂进一步发展的影响。
(6分)(3)指出中资钢企选择塞尔维亚进军欧洲市场的可能原因。
(6分)13.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黑土是在季节性干旱气候条件下,、草类植物生长地区,有机质不易分解并大量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肥沃土壤.乌克兰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黑土分布匹,主要集中在第聂伯河流域.材料二如图为乌克兰地形示意图及相应的气候资料图.材料三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称,耕地占国土面积的70%.为更好应对国际粮价上涨,国内粮食需求增加的现状,中国部分粮食企业继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租地种粮之后,又于2013年6月到该国租地种粮:但同时我国也有专家指出:“要解决中国粮食问题,根本还是要立足国内.”(1)描述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特征。
(4分)(2)简析乌克兰黑土广布的原因。
(8分)(3)你是否赞同中国粮食企业到乌克兰租地种粮,并说出理由。
(8分)参考答案:【答案】1. D 2. C 3. A【解析】1. 该区域没有大规模的山脉,所以不会因为全球变暖而导致冰雪融水增多,却可能因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剧,所以受全球变暖影响,该海域盐度不是变小,而是可能变大,故A错。
经济发展对水源的需求量往往大于排水量,所以,受经济发展影响,该区域的水量最可能减少,从而导致海面降低,黑海海水倒灌,使该海域盐度变大。
所以,B错,D正确。
C选项,全球变暖是盐度变大的可能原因,但是因为全球变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影响程度较小,人为原因才是最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最佳答案为D。
2. 该地区远离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海底地形平坦,说明该地并未发生火山地震,所以因发生地震灾害而损毁的可能性不大,故AB错。
材料中提到“冬季大幅封冻,冬季盛行偏北风,西北部海区常有惊涛巨浪”,所以可以推测大桥损毁的原因最可能是海水挟浮冰撞毁桥墩,故C正确。
平均深度只有8米的海域是不适合船只航行的,即便泥沙淤泥积航道,也不会导致大桥损毁。
故D错误。
综上,正确答案为C。
3. 海湾海底分布着厚达5米的淤泥,夏季气温高,微生物活动比较活跃,所以海底物质容易腐烂变质引发臭味,故C描述比正确。
夏季蒸发量大,降水少,湾内水位更浅,海底臭味更容易散发出来,故B描述正确。
沙嘴阻挡了湾内外海水的交换,没有外界海水的稀释,臭味不易减少,故D描述正确。
材料提到“沿岸常年有海流”,所以A描述不正确。
综上,正确答案为A。
【答案】4. A 5. B【解析】4. 贝加尔湖冬季湖面封冻,阳光透过冰层,形成“温室效应”,使水体增温,故A项正确;地壳活跃,释放热能,这种现象一般没有季节之分.释放的热能会使冬季和夏季的水温都升高,并不能使冬季冰层下的水温和夏季接近,B错;贝加尔湖纬度高,气候寒冷,如果没有较强的太阳辐射,冰层再厚也起不到抵御寒冷的作用,C错;贝加尔湖纬度较高,冬季较为寒冷,结冰期较长,夏季水温温和,水温季节变化较大,D错。
5. 大风和波浪是“高跷树”形成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风和水对于湖岸,以及其植被的侵蚀作用是非常缓慢的。
贝加尔湖地区常会出现大风和巨浪的恶劣天气,最大风速可以达到每秒60米。
狂风和它掀起的巨浪不断冲击着湖岸,逐渐破坏了湖畔的植被,并导致土壤沙化,造成水土流失。
根部短小的草和灌木逐渐消失,而部分高大粗壮的松树则存活下来。
B正确;既然是有大量的树根,说明曾经是深深地扎在地下的,后来受到了外力侵蚀出露地表,并不是扎不进土壤中,ACD错。
【答案】6. A 7. C 8. B【解析】6. 结合题干信息“波黑地处巴尔干半岛腹地,自然资源丰富”,电力产业是波黑的支柱产业,波黑发展电力产业的基础条件最可能是煤炭资源丰富,以火力发电为主。
故选:A。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运输、劳动力、市场、动力、政府政策等。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7. 由题干信息“但饱受战争摧残,内战后,波黑已有20多年未修建过电厂”,故波黑20多年未修建电厂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破坏严重。
故选:C。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运输、劳动力、市场、动力、政府政策等。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8. 结合题干信息“由中国承建并于2016年1月发电的斯坦纳里火电站对波黑意义重大”,斯坦纳里火电站建成后火电输出中国,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B正确。
故选:B。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运输、劳动力、市场、动力、政府政策等。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答案】9. A 10. B【解析】9. 结合伏尔加河所处纬度和地理位置,可知其流经地区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相对较少,因此其汛期主要应集中于春季积雪融水时,A正确。
故选A。
10. 结合上题可知伏尔加河汛期水源主要来自于积雪融水,而其汛期由南向北推移则主要气温由南往北回升,积雪由南向北逐渐融化,B正确。
故选B。
11. 【答案】(1)格达半岛气温较低,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地表多冻土,隔绝氧气,土壤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形成甲烷;甲烷在冻土封闭环境下进行积累。
(2)全球变暖导致冻土消融,大量甲烷从土层进入大气层;甲烷对地表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增强温室效应,使得冻土消融加快,更多甲烷进入大气。
(3)甲烷坑洞导致驯鹿栖息地面积减小或向更高纬方向迁移,趋于破碎化;坑洞对驯鹿的迁徙觅食造成安全隐患;坑洞释放的甲烷导致气温升高,驯鹿喜寒难以适应;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链被破坏,无法获得充足食物而饿死,数量减少。
(任答三点)(4)自然保护区内有政策限制,工厂建设破坏驯鹿栖息地;苔原带生态脆弱,工厂建设导致生态失衡(生态环境恶化);西伯利亚北部地区人口稀少,基础设施不足,建设成本高;远离消费市场,运输成本高;(任答三点)【解析】(1)据材料可知,甲烷是有机质在隔氧环境下分解而成。
所以格达半岛土层中多甲烷的原因应从有机质和隔氧环境两方面考虑。
据材料并结合图甲可知,格达半岛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且西伯利亚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且地表多冻土,隔绝氧气,土壤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形成甲烷,然后甲烷在冻土封闭环境下进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