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随堂练习含解析部编

2021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随堂练习含解析部编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中国元素”( )①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2.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有过以下两种态度:“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与“全盘抛弃、彻底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 )A.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B.否定了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C.否定了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D.否定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答案:A3.对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坚持(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移风易俗、改造剔除C.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答案:A4.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中华文化( )A.蕴含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B.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C.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惠民利民D.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答案:D5.春节前后,某国“欢乐春节”活动丰富多彩、好戏连台。

该国各城市的“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日”“中国非遗展演”等活动火热开展,节目传递出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等理念受到当地民众的赞扬。

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 )A.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为解决当代世界问题提供具体方法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答案:A6.《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

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至21世纪,古老的《道德经》所蕴含的理念与主X仍然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更要结合时代内涵扬其精华,让远古的思想再一次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要发挥其作用,同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

当然,《道德经》里诸如“道法自然”“无为无执”等理论用在生命修养上是大智慧,但用于解决现实的、时代性的问题便不契合,这需要我们辩证地区分不同层面来看待。

分析材料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答案: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学考达标]1.中华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中外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

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品尝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我们品品茶的韵味。

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A.相互尊重、日渐趋同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C.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解析:A项中“日渐趋同”错误;B、D两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题干材料启示我们应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我们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下列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的是( )①核心思想理念②中华传统美德③秦始皇陵兵马俑④中华人文精神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①②④正确;秦始皇陵兵马俑本身属于文化载体,与题意不符,③不选。

答案:A3.布鞋,在我国有着3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穿屦或履,当时男女鞋饰没有明显的差别。

到殷商时,初步建立了礼制,已出现各种鞋履。

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前,传统的手工、绣花布鞋深受中国百姓喜爱。

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各地鞋厂的开办使布鞋进入鼎盛时期。

这表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B.布鞋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时代性强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解析:布鞋有着3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充分证明了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A 项入选;B项错误,文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D两项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

答案:A4.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重视德治,法治从属于德治。

而今天,我们国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这是因为( )A.新的治国方略是对传统理念的彻底否定B.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D.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析:今天我们国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B项入选;A项“彻底”说法错误,排除;C、D两项均没有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

答案:B[能力提升]5.漫画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A.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保守的因素B.在经济全球化中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C.我国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D.不能盲目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解析:漫画主要说明,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使传统文化受到了世界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需要在经济全球化中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B项正确;A、C、D三项与漫画无关。

答案:B6.近年来,某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目标,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该地做法的文化意义是( )①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②开创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局面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文化发展④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解析:该地做法有利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传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①④符合题意;题中做法并没有开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局面,②错误;对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错误。

答案:B7.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各界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强,参与主体增多,总的势头良好。

比如从重视传统节日,到传承家风家训,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到某文化类电视节目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实践。

近年来,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已经引起诗界热议。

运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答案:①有利于保护格律诗词这一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有利于发挥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展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③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我们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题中做法有利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8.材料一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句流传至今,影响了历代中国人。

为了纪念他,形成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点雄黄等风俗,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材料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答案: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的当代价值。

答案:①材料中讲到的“贵和”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材料中提到的“正气”,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材料一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村落都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望。

如今古村落在快速消失之中,依附于其上的文化也在迅速瓦解。

有人对此“痛心疾首”,感叹“依依墟里烟”、老牛耕作的景象不再;也有人认为人类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再到现代的信息社会,原有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必然被淘汰,村落作为村民居住的载体也会自行消失,对待传统村落文化应该顺势而动,最好还是让村民选择他们的居住地、他们的生活。

材料二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吸收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小康”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中国特有的“和合”思维的当代阐发;“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理念将传统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进行现代性转化;科学发展观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基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其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治国安邦、修齐治平思想的发展与转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天下为公”“世界某某”“仁者爱人”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结合教材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说明,我们为什么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②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推动国家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