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动脉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如下。
选择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神经内科和骨科门诊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患者150例,其中男81例,女69例,年龄35~70岁,平均(48.0±8.6)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2022年8月我国颁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最新诊断标准: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或变形;④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⑤除外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脑源性眩晕及其他原因如长期睡眠不足、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糖尿病等导致的眩晕。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50例。
A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9~65岁,平均(47.0±9.5)岁;B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6~70岁,平均(48.0±7.5)岁;C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5~68岁,平均(46.0±10.5)岁。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患病时间、既往治疗史、伴发疾病、各项检查指标以及眩晕等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三组患者常规应用盐酸地芬尼多(眩晕停)片50mg,口服,每天3次;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胶囊10mg,口服,每晚1次。
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国药准字Z20026438,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0mg和天麻素注射液(商品名:天眩清,国药准字H20013046,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00m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0天。
B组采用注射用血塞通(冻干)4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0天;C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6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0天。
1.3观察指标及症状体征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定标准[1],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选取眩晕、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和呕吐、旋颈试验、TCD共7项,按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1、2、3分的标准)进行评分。
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液流变学。
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1.4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治疗前降低80%以上,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治疗前降低60%以上,尚可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治疗前降低20%以上,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治疗前降低不到20%或无改变,不能正常工作及生活。
1.5统计学方法2结果2.1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的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的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
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C组(P<0.01),B 组治疗后的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治疗后三组临床疗效的比较三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临床疗效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三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前,三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而A组下降幅度较B组和C组大(P<0.05或<001)。
见表3。
2.4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C组出现少量皮疹2例;B组出现皮疹1例,有轻度头胀1例,出现头面潮红且有灼热感3例。
停药或缓慢滴注后不良反应能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颈性眩晕是门急诊常见的发病症状,临床上以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的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视物不清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一般无意识障碍。
其临床特点是眩晕多发生在头颈位置改变时,起病急,经过休息和治疗,症状较快减轻或消失。
其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或椎动脉综合征,发病与年龄和职业有关,多发生在中老年人[2]及经常伏案工作的人群。
随着手机、电脑、网络、电视、空调的普及和现代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颈肌慢性劳损和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近年来,颈性眩晕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3]。
3.1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作用所致,与颈部软组织、颈椎骨质及血管的退行性变化等因素均有一定关系[4]。
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间孔变窄,直接或间接挤压、刺激椎动脉周围之交感神经丛,在过度屈伸颈部和急剧转头时进一步刺激颈交感神经,产生神经节水肿,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致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5]。
而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畸形)和血液流变学改变都会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诱发或加重颈性眩晕[6]。
3.2颈性眩晕治疗方法及机理颈性眩晕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缓解椎动脉痉挛和改善脑供血为主,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临床多采用中西药联合多种方法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注射用血塞通(冻干)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研究证明,人参皂苷具有抗脑缺血、抗心肌缺血、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降血脂作用和抗自由基损伤作用。
血塞通在心脑缺血治疗方面已被广泛应用[7]。
天麻素注射液具有扩张脑血管、减少脑血管阻力,解除脑动脉痉挛,增加椎-基底动脉、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迷路动脉及内耳的供血,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脑细胞抗缺氧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等作用,从而改善脑干、小脑及枕叶的缺血缺氧状态,解除由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眩晕、耳鸣和眼球震颤等症状[8~9]。
药理实验表明天麻素可恢复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间的平衡失调,产生镇静、安眠和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对于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眩晕患者,镇静是最好的止晕措施。
3.3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发现,治疗后各组的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A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C组(P<0.01),B组治疗后的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
治疗后三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而A组下降幅度较B组和C组大(P<0.05或0.01)。
治疗中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提示血塞通、天麻素治疗颈性眩晕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血塞通+天麻素联合治疗组缓解眩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组。
表明血塞通、天麻素联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协同作用。
过去对于眩晕的治疗集中在改善微循环,疗效往往不明显且容易反复发作,治疗效果差往往让患者烦躁、焦虑,加重脑部的慢性缺血,还可造成头颈部的微循环障碍,甚至直接加重椎动脉的痉挛,使眩晕症状加重,造成恶性循环。
血塞通、天麻素除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外,还能发挥其他作用。
其中,血塞通中含有的人参皂苷具有抗脑缺血、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而天麻素具有解除脑动脉痉挛、镇静、安眠和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塞通、天麻素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对于缓解眩晕、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和呕吐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TCD及血液流变学方面均有良好的疗效,与文献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10],而血塞通与天麻素联合运用临床起效快、疗效显著,且未发现联合用药的明显毒副作用。
联合用药优于单药治疗,用药方便、经济安全,值得在基层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2]邱峰,戚晓昆.神经内科门诊367例有眩晕主诉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2,51(5):350-352.[3]任晓敏,董效信.青年人颈性眩晕误诊108例原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22,8(21):5150-5150.[4]魏德芝,霍清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21(22):2501-2503.[5]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22,32(1):60-61.[6]宋敏,李泽佳,刘彦宏,等.血液流变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颈腰痛杂志,2022,34(2):164-167.[7]常素贞,郭道骝.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78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32(24):5545-5546.[8]孙中吉,王辉.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22,19(4):1011-1013.[9]李泽锋,何艳,彭胜修,等.天眩清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7(11):1290-1292.[10]张玉红,贾云,雷霞,等.注射用血塞通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33(8):28-29.(收稿日期:2022-03-01修回日期:2022-04-27)(编辑: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