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农业大学文档

山东农业大学文档

山东农业大学(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省,是山东省属高校中最早获得学位授权、最早设立、最早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早拥有的高校,也是拥有、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置“”岗位最多的高校,在山东省属高校中唯一具有正评审资格的高校,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等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高校。

在武连书的《2011中国大学评价》中排名位于全国第58位。

在山东省内高校排名一直位于前四,2009年的排名中还超过中国石油大学,居全省第三。

学校代码:10434。

学校概况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学堂。

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成立。

1958年由迁至,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

1999年7月,经批准,将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将山东省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并启用由书法家题写的校名。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优势,以为特色,融、、、、、、、、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师资力量农大南校主楼山东农业大学现有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博士、3000余人。

教职员工2616人,1552人,教授276人,613人,2人,5人,入选国家“”专家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1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和创新团体发展计划”,1个,设有11个“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院系和专业山东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博士及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设有农学院、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动物科技学院、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工程学院、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法学院、学院、水利学院、与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19个学院,75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点、49个博士点、98个授予点。

实验室和设施山东农大南校一角山东农业大学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1个,2个,2个农业部,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6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1个黄淮海区域技术创新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

山东农业大学有三个,占地面积5145亩,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被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省首批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图书馆藏书211万册、225万册;拥有高标准比赛1座,体育综合馆、1座,塑胶田径场3个。

学校办有《》(自然科学版、版)、《山东畜牧兽医》等学术期刊,设有。

山东农业大学老校区体育场农大南校体育场农大北校神农雕塑.jpg(资料截至2009年3月)科研成果山东农业大学文理大楼山东农业大学在以来,获得包括《冬矮杆、多抗、高产新种质“”的创造及利用》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47项。

还获得57项国家和6项植物新品种权,推广转化获奖科技成果158项,取得社会460多亿元,充分发挥了科教兴国主力军的作用。

“九五”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50多项。

知名校友山东农业大学建校以来,培养了以院士、、,院士、、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13万余人,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我国、、等工作岗位上的骨干力量,李振声院士获2006年。

中科院副院长李振声李振声,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1931年出生于山东,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

现为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当选过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

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因为是远缘,就像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没有生育能力,所以让小麦的后代获得草的抗病,难度非常大。

印象初印象初院士,男,海门人,汉族,193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1958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植物保护系(现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历任动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副所长,研究员。

三届、四届、五届、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科协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青海省科协常委、副主席。

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朱兆良朱兆良男,1932年8月21日生于山东青岛,汉族,奉化人。

大学学历。

1994年2月加入。

就读于农学院,后1952年院系调整.全院并入山东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53年至今在工作,现为研究员。

土壤农业化学家。

院士风采余松烈余松烈(自产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21年生,浙江省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小麦分团团长,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小麦首席专家。

院士从事小麦栽培及育种、生物统计与田间实验方面的研究。

创造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已累计推广3亿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约小麦种子10多亿公斤,被农业部定为我国“九五”重点推广项目。

主要完成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省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开发试验”,“山东省小麦中产变高产模式与最佳栽培技术规程”,“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小麦衰老生理机制及其调控”等省、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二等奖6项,主编出版了全国农业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山东小麦》、《中国小麦学》(副主编)等著作10部,发表50余篇,已培养博士后4名,20名,18名。

束怀瑞束怀瑞(自产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9月26日生,山东淄博人。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0年山东农学院园艺系毕业。

曾兼任山东省园艺学会理事长,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园艺学科组副组长。

现兼任常务理事,山东省人民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林果分团团长,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果树首席专家。

束怀瑞院士从事果树栽培、生理和生产的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51年,在果树碳氮营养、根系和丰优技术原理方面具有创造性、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的成果,在国内外果树界有一定影响。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成果应用创造了巨额经济效益。

“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七五”和“八五”重点推广项目,在17省市推广470万亩,新增产值亿元;“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丰产优质技术开发研究”开发108万亩,单产由129千克提高到1010千克,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纯增效益56亿元:积极倡导和推广保护地生产,创建了果树保护生产技术新体系。

由于科技工作成就突出,1997年获中华奖,1999年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01年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主参编教材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率领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科建成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培养硕士28人、博士19人,指导博士后11人,现主持948项目2项,果品加工1项,山东省良种产业化工程重大项目3项,参与2116计划制订,为现代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于振文于振文(自产院士),中国工程院士。

1944年6月生于。

1982年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

1985年7月至1987年2月,肯塔基大学,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访问教授。

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常务理事、小麦栽培学组组长,山东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团员,山东省政府农业良种产业化开项目小麦执行专家,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山东省作物高产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

于振文院士,长期从事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了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出了调控小麦衰老进程、提高粒重的超高产栽培理论,创建了以氮肥后移为核心技术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被农业部定为主推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经济效益显著,对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系统进行小麦产量生理研究,创建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系统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小麦旗叶与根系衰老的生理机制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小麦衰老的阶段性、生理特点及与粒重形成的关系,发现深层根系对衰老调控的主导作用,氮素、水分、群体等因素调控衰老进程的机理;提出了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期、提高此期籽粒灌浆速率、提高粒重的有效途径。

探索出同步提高产量和经济系数,增加开花至成熟阶段的积累和向穗部的分配,提高粒重的理论,奠定获得超高产的理论基础。

“九五”以来承担2项,“十五”重大专项1项,山东省科技厅课题1项。

主持完成的“ 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品质生理与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麦2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组织北方13所农业高校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完成《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及栽培技术》专著,主译《作物生理学》(美)。

主编、参编或编著20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6篇。

培养博士生26名,硕士生33名。

印象初印象初(自产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室主任、中国昆虫学会第二至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青海省科协常委、副主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客座教授。

2001年被山东农业大学聘为特聘教授。

现任《》编委,《》编委,《》编委,《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编委。

印象初院士长期从事蝗虫分类研究,共发现蝗虫新属37个,新种103个。

1982年建立了《中国蝗总科新》,后被誉为“印象初分类系统”;1990年发表了《镌瓣亚目(蝗亚目)的分类》一文,建立了北美洲蝗亚目新分类系统,揭示了蝗虫的演化规律,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称赞和广泛应用。

1992年发表了《北美和欧亚大陆蝗虫区系组成对比》一文,两者之间的区系组成和主要危害种类完全不同,提出了必须防止相互传播的建议。

1996年出版了《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英文版),200多万字,记录了从1758-1990年所有已知的蝗虫类2261属、10136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同类专著。

《青藏高原的蝗虫》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蝗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魏江春魏江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衣真菌学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