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枣核》教案(3篇)

《枣核》教案(3篇)

《枣核》教案(精选3篇)《枣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巧设悬念的手法。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

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导拨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

(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①蹊跷②嫣红③山坳④玛瑙⑤胡同⑥依恋⑦匀称⑧国籍⑨不约而同⑩故弄玄虚(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投影出示问题)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的行文思路。

(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明确: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语言看似朴实,通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文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

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投影]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2、两人相见后,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明确: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八、联想、赏析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枣核》教案篇二【教学目标】能利用网络解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搜集加工资料,探究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多种方式。

【教学目标】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

【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1情境铺垫:(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预备铃响后学生进入主页面欣赏。

2创设情境: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

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进入公共讨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在《月之故乡》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思考后进入公共讨论区发布老师可简单介绍网页的框架3进入公共讨论区,交流大家的答案交流,打字慢的可口头交流。

3将学生在公共讨论区的问题分析整理,发布在小组聊天室的主题上,教师可参与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如果问题探究完成还有多余时间也可向老师申请增加探究内容,教师针对情况作具体补充学生可在浏览相关的补充资料后自由选择进入聊天室参与讨论探究教师可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就问题的探究发言。

二.专题合作探究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1过渡: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

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整合,请大家进入合作探究页面,这里有五个专题讨论区,请大家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你的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

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

2教师可在讨论区内指导学生及时搜集资料,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学生补充阅读相关资料,也可在教师提供的相关网页上搜集资料。

3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

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讨论结束后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来不及在讨论区发表观点的同学可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

三.自主探究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1、教师对这一过程作简要小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我们来进行深层的自主探究:[1]亲近文学: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种。

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

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请列举并结合课堂学习的收获谈谈你的感受。

[2]设身处地: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请通过网络搜集海外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选择一个专题,浏览相关网页,在专题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每个专题老师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如一些思乡爱国的诗歌,如一些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新闻,同学们可以浏览教师提供的资料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查找,然后在探讨区发表自己的感受。

2、针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作出适当的指导发表自己的自主探究专题的看法。

3、分专题指导学生进行全班性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枣核》教案篇三一、课题《枣核》——萧乾二、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能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①能够概括段意,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学习选用细心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设想本课的词语丰富,应重视让学生注意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对于重点的词句要引导学生进行勾画,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文题的意味,意在欣赏文题的简洁、生动和形象,提倡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1、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质朴的语言,以小见大的选材和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想。

3、教学用具:多媒体4、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5、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你们外出求学一段时间后你们会想念父母,想念家乡?是啊,家永远是我们的牵挂,对于那些长年离开家乡,离开祖国怀抱的海外游子来说,这种思念更加深刻。

无论何时,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会磨灭游子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片土地,每一条小溪……在我们眼中毫不起眼的枣核对海外游子来说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一文中要告诉我们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枣核。

(二)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蹊跷嫣红倘若坳嵌风烛残年殷切故弄玄虚感慨良深2、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文章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找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④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四)仔细阅读课文,品析体会文章语言1、自由朗读课文感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①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②当你们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家乡和父母你们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和排解这种感受呢?③那文中的老人又是怎样表达她的思乡之情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再次阅读课文品味下列字词句:①“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