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毛,一个在港台,大陆及海外华文读者中享有盛誉的知名作家,一个被无数青少年热爱,迷恋的传奇女子。
一个历尽磨难依然乐观向上的沙漠女侠。
在48岁那年,忽然戏曲性地结束了自己浪漫,传奇的一生。
她的死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三毛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的足迹却踏遍50多个国家,出入了多种文化空间,可以说流浪的生活成为了她创作不竭的源泉。
迄今,众多的研究者多结合三毛的身世和经历来探讨三毛的流浪意识,评析三毛的艺术风格,探寻三毛作品中的异域文化,异域形象。
采用心理学视角探寻三毛流浪的心理动因可以深刻的揭示三毛的生命价值。
三毛选择流浪的显在动机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对自然和异族文化的一种热爱。
究其深层原因,是为了追求人性的完美和圆满,憧憬爱情的完美与永恒及期盼无拘无束的生活空间。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三毛生命中流淌的自由和爱,那是三毛对生命本原的寻求,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索。
关键词三毛流浪意识热爱动因AbstractSan Mao, one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the mainland and overseas Chinese readers of the prestigious well-known writers, a myriad adolescent love, infatuated with the legendary woman. A suffering still optimistic desert woman.At the age of 48, all of a sudden dramatic end to their romantic, a legendary life. The cause of her death is still a mystery. Her life was short, but her footprints are all over 50 many countries, access to a variety of cultural space, can say a vagabond life she became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creation. So far, many researchers with her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 to explore her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of her artistic style in San Mao's works, to explore the exotic culture, foreign image. Using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Wools Roams about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can profoundly reveals her life value.Sanmao selection stray significantly in motivation is an escape from reality,to nature and the alien culture of a kind of love. Investigate its reason, is the pursuit of perfect human nature and perfect, longing love perfection and eternity and look forward to remain free living space. From this we can feel her flowing free and love of life, that is life of Sanmao to seek recourse, to the ultimate meaning of life.Key words:San Mao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Ardently love Motivation前言『她能在沙漠中把陋室住成了行宫,能在海角上把石头绘成万象,她仍浪漫,却被人间烟火熏成了斑斓动人的古褐色。
』-张晓风評三毛。
她的浪漫不是不切实际的,而是能从流浪的生活中找到回归人群的力量,使流浪变得不是一种离群索居的行为,而充滿了浓厚的人情味。
我之所以选择以三毛为题材,不单单是被她的创作、特殊的生活体验所吸引,更是这个人:是对一个天生的流浪者感兴趣。
无论是描写生活中的琐事、心灵情感的变化,总是有着浓浓的「三毛味」,一种温柔敦厚、三毛特有的风格。
多年的异地生活使她培养了豁达的胸襟,是流浪者特有的涵养、也是她真性情的表現。
我认为「流浪」才是三毛真正的名字。
我想探讨流浪意义、三毛为什么流浪以及三毛流浪的本质和意义。
一、流浪意义解读流浪,是三毛心中不醒的梦。
流浪意识从古至今就存在于文学中,代表性的是留放边疆、被贬的文人,另一个便是旅者,三毛正是典型的后者。
然而流浪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对于现实生活枷锁的逃避?亦或是对迥然不同的异乡生活的向往?㈠余秋雨谈流浪对流浪者而言,生活中有太多的伪坐标,那些看似重要的事物控制着我們、很难摆脱。
余秋雨曾在演讲中说道:『唯有离开,让我们那些摆脱假座标。
但我们不可能完全离种原有的生活,旅行就是一拯种救。
旅行带著我们离开过于狭隘的专业座标和过于狭隘的人生座标。
』[11]“在旅途陌生的探索中,总能出现询问机会”,他解释:“让人重新体悟伟大和渺小,侏儒也变成巨人、巨人也成为侏儒,生命如此无常,但人生的脚步却又能沉重而豪迈的踩在大地上,唯有陌生的叩问才会达到人生的把握”。
余秋雨说,只要走过,就已与生命相关,就有血脉上的关系,因此旅行能让人寻找更多关爱点,因而提升人生品味。
他鼓励读者不断出去走,学习中国古代被贬的官,在被动旅行中寻找主动,也可以选择在集体旅行中寻找孤独、在休闲旅游中寻找体悟。
㈡曹文轩关于流浪的几个深层解读:[17]1.流浪是体悟人生、认识社会的一种方式。
曹文轩说:“一个少年成长在现实与梦幻间。
他选择了潇洒与浪漫。
他决定以梦为马,度过他的成长阶段。
契合点:神秘、梦想、出走、流浪、浪漫情调、眺望远方、恋情的萌动、对陌生世界的向往与冲动……”曹文轩对文学不断地进行哲学根柢的追问,从而在其创作中主动、完全和完美地建构起流浪情节。
曹文轩说:“当下中国,浪漫主义一脉的文字几乎荡然无存,而成长中的少年其天性就是倾向浪漫的。
”又说:“流浪是浪漫主义者的大情趣。
”这正暗示了曹文轩的一个念头:少年成长必然要经历流浪,流浪是体悟人生、认识社会的一种方式。
2.因为对现实状况的不满而产生逃亡冲动,企图去寻觅美好的世界,這是种背叛行为。
曹文轩认为:因为对现实状况的不满而产生“逃亡冲动”,企图去寻觅美好的世界,這是种背叛行为。
浪漫主义者大概比任何人都更加偏爱流浪,因为流浪最能实现浪漫情调,满足浪漫主义者心里上与美学上的需要。
浪漫主义者终于失去了对人类社会的耐心,并且彻底失望,认定在人类社会永不可能寻找到他们称心如意的归宿。
㈢三毛自身流浪意识『流浪是种选择,也许它的源头是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但当流浪走出迥异于以往的道路后,在行者的身心淬炼与心灵缠绵之际,它终能成就了自身是一個无悔的选择。
』[12]流浪对于早期的三毛而言,既是反抗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青春成长的过程。
从少女时期为赋新辞强说愁的『雨季不再來』,充满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青少年特有的迷惘和感伤。
到经历了『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等,三毛回顾道:『这样如白驹过际的十年,再提笔,笔下的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而又不负责任的毛毛了。
』。
从一开始对社会的反抗,到后来流浪成了扩大生命的幅度。
不再是因為內心的空虛或渴望远离喧嚣的情绪而被迫流浪,三毛甘愿在世界各地学习各种的生活方式、见识不同的人文风情,她在被动的流浪中找到了主动,因此流浪变成了一种成长、一种让三毛生命更为深刻的成长方式。
对三毛而言,流浪就是她心里的一亩田。
她的足迹遍及了世界各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她在撒哈拉沙漠的所见所闻。
撒哈拉,一片无垠的黃沙大地,有温柔有险峻、有海市蜃楼的淒美华丽而这片沙漠对三毛的意义非凡,她和丈夫荷西就是在此完婚的,而她也认定撒哈拉沙漠是她前世的故乡。
在当代文坛中,我们很少看到像三毛这样的例子:一个女子只身游历各国、选择走一条很少人走过甚至是没人走過的路、走出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并用笔记录了所见所闻。
这么做不是为了找寻写作题材,而是体验人生。
足迹踏遍撒哈拉、加纳利岛、西班牙、沙漠,于是她找到了。
流浪,便成了她一生的职业。
总结以上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流浪的意义是抛开生活中虛假,看似重要、实际上琐碎的事物。
流浪是一种认识社会、体会不同生活的途径,又或者源自于对现状的不满,渴望去找寻一个理想的、摆脱世俗的生活方式。
流浪也是种选择,一开始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逃避,然而在经历了身心上的淬练与成长,流浪确实能够使我们的视野更广阔、成为一个无悔的选择。
二、三毛流浪的动因“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三毛的这首《橄榄树》描绘了流浪的诗意与美丽,但其流浪的情结却早在童幼年时就已孕育。
在三毛3岁的时候,就迷恋上了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三毛流浪记》中的小三毛这个人物形象,命运里好像早已注定了她的人生和那个头上只有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小流浪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四处流浪、四海为家。
1967年秋天离开熟悉的故国家园,远渡重洋到万里之处的西班牙游学至1991年元月忽然辞世,三毛在异域他乡度过了长达20多年的流浪生涯。
从“西风不相识”的欧洲大陆到风沙漫漫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从碧波荡漾的大西洋岛屿到牛羊成群的中南美洲高原,大半个地球都留下了三毛漂泊的身影,足迹遍及59个国家,三毛算是一个“真正生活过的人”。
台湾作家痖弦说一生漂泊流浪的三毛是“穿裙子的尤里西斯”,三毛至爱的丈夫荷西称三毛为“异乡人”,三毛的朋友桂亚文称她为“红花独行侠”。
三毛本身的装束:“吉卜赛女人式的衣裙,黑发分成两把左右垂落的辫子”也带着一份流浪的风情,成千上万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和女性读者把三毛作为一个流浪的形象在接受她,甚至崇拜她。
在当代人的意识里,三毛已经成了流浪的代名词。
流浪,既是三毛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三毛的一种生命状态。
流浪成了三毛文学创作的基本条件,也直接构成了三毛作品的重要内容,成就了三毛的文学地位。
那么促进三毛流浪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我们从三毛的生活和作品加以分析,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原理,我们把它分成两大类:显在动机和潜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