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间布病防控情况
的的防控策略。
3、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法科学防治 ,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 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采取因地制宜、分区
防控、人畜同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域联防、统筹推进的防
治策略,逐步控制和净化布病。
4、防治目标
到2020年,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 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新疆等1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达到并 维持控制标准;海南省达到消灭标准;其他 省份达到净化标准。提高全国人间布病急性 期患者治愈率,降低慢性化危害。
– 化学消毒:10%石灰乳或10%漂白粉洒地,作 用12小时后可达消毒目的。
• 实验室等房内消毒:
– 化学消毒:可用甲醛、熏蒸、或用乳酸熏蒸, 也可用来苏儿喷雾消毒。
2017/11/22
布病疫苗特点
• 保护敏感动物,但不能清除已感染动物
• 布病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 现有的检测方法不能区别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
防治实行区域化管理,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区域:
一类地区,人间报告发病率超过1/10万或畜间疫情未控 制县数占总县数30% 以上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 、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 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
• 二类地区,本地有新发人间病例发生且报告发病率
•
按照国家布病防治技术规范,凡是确定为
阳性的家畜一律进行扑杀,并对扑杀后的
家畜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环境进行消毒,
严禁病菌扩散。
8、消毒
• 流产物消毒:
– 有条件的采用高压消毒,如无高压设备可用化 学消毒法,用来苏儿(3%),或新洁尔灭( 0.3%),或漂白粉(3%)液浸泡24小时后处 理。
• 畜圈、污染场地消毒:
80-90年代的基本控制期。 国家增加了投入,采取“免、检
、杀、消、处”等综合防治措施, 使布鲁氏菌病疫情得到基 本控制。 据统计,家畜布鲁氏菌病总的阳性率控制在0.09%0.28%, 奶牛布鲁氏菌病阳性率 由1987年的0.46%下降到 1999年的0.09%。 三是2000年以后的反弹期。随着饲养量
菌对绵羊、山羊、牛、鹿和人的致病力较强,牛种
布鲁氏菌对奶牛、水牛、马和人的致病力较强,猪
种布鲁氏菌对猪、野兔和人的致病力较强。人主要
感染羊种布鲁氏菌,其次是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
鲁氏菌感染人的病例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
的病例罕见。
3、流行特点
(2)性别及年龄
母畜比公畜多; 成年畜比幼年畜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
为严重的传染源。
患病公畜常发生睾丸炎,有热痛,病程长,后
期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 布病患畜还有些可发生关节炎及水肿,有时表 现跛行。 部分可见眼结膜发炎,腱鞘炎,滑液囊炎。
(四)主要防控措施
主要采取 “免、检、杀、消、处”等综合防治措施
1、流行区分类
根据畜间和人间布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综合考虑家畜流 动实际情况及布病防治整片推进的防控策略,对家畜布病
染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5、传播因子
含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 因子,包括: (1)病畜流产物:布病流产胎儿、胎盘、胎膜、 羊水等。 (2)病畜的乳、肉、内脏:牛患布病后3—7年仍 可在乳中检出布鲁氏菌;布病母羊正常分娩后,约 有10%的羊乳检出布鲁氏菌;布病流产的母羊乳的 布鲁氏菌检出率可达80%。病畜肉及内脏也含菌, 尤其在菌血症期,传染性更强。猪、牛、羊感染发 病后,4—26个月,有的内脏仍可检出布鲁氏菌。
2、流行的类型 国内已经分离到15个生物型: 羊种布鲁氏菌3个型 牛种布鲁氏菌8个型、 猪种布鲁氏菌2个型(1型和3型) 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和犬种布鲁氏菌各1 个型。 临床上以羊、牛、猪3种布鲁氏菌的意义 最大,羊布鲁氏菌的致病力最强。
3、流行特点
(1)动物品种
有60多种动物可感染布鲁氏菌。其中羊种布鲁氏
病较多。
3、流行特点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产仔季节多发。
羊种布鲁氏菌流行区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
我国北方牧区羊群布病性流产高峰在2—4月
,夏季剪毛和食用奶食多,也可出现一个小
的发病高峰。牛种菌布病夏季稍多些。猪种
菌布病季节性不明显。
3、流行特点 (4)地区
布病的发生和流行虽然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但由
(3)皮毛:布鲁氏菌在羊毛中可生存4个月。 (4)水:患布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可 以直接污染水源;也可由污染的地区经雨水灌 流或尘埃落入水中。我国曾经从某些地区的池 塘水中分离出羊种和牛种布鲁氏菌。 (5)土壤、尘埃:病畜的排泄物(粪、尿) 污染土壤,随着牲畜的活动,扬起尘埃,传播 布病。
(二)动物感染的主要症状
2、布病防控难度大
一是流通环节检疫监管难度大。流通监督已 经成为制约布病防控的瓶颈,如果流通环节失控, 将会导致布病疫源扩散,由点状输入型疫情变成散 发内源型疫情。二是羊只存栏数量大,山区丘陵多 以放牧为主,羊实行全面监测工作量大,放牧羊群 无法对养殖环境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灭源,导致扑 杀了阳性羊后,健康羊继续感染,净化工作复杂艰 巨。
增加,市场交易频繁,造成布鲁氏菌病疫情反弹。 特别是近年
来, 布鲁氏菌病疫情出现上升趋势。
• 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间防疫相对滞后
传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监测样本代表性差
• 落后的养殖方式
庭院散养-放牧混养-集约化圈养
• • • •
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存在危险因素 布病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对免疫措施科学评价 缺乏布病防控国家战略与规划
一类地区免疫牛羊,在免疫45天后可以凭产地检 疫证明在一类地区跨省流通。其中,禁止免疫县( 市、区)牛羊向非免疫县(市、区)调运,免疫县 (市、区)牛羊的调运不得经过非免疫县(市、区 )。 二类地区免疫场群的牛羊禁止转场饲养。布病
无疫区牛羊凭产地检疫证明跨省流通。
7、扑杀处置 病畜判定
《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对病畜判定的规定 • 1)细菌学诊断阳性(染色镜检、分离鉴定 、PCR) • 2)血清学初筛试验阳性反应,并有流行病 学史和临床症状或分离出布鲁氏菌,判为病 畜。 • 3)血清学正式试验(SAT、CFT)阳性, 判为阳性畜。 • 应排除疑似疾病和血清学交叉反应(其它细 菌、布病疫苗)
》
5、流调与监测净化
日常监测:每年对种畜和奶牛全部进行监测,对其他家畜进 行抽查。 重点监测:对疫情较重的区域专题进行流调与监测。 定点监测:按照流行和分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原牧区县 、平原 地区县和丘陵地区县进行流调监测。 实时监测:一旦发生疫情,及时开展监测与流调。
6、检疫监管
严格限制活畜从高风险地区向低风险地区流动。
低于或等于1/10万或畜间疫情未控制县数占总县数
30%以下的省份,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 川、贵州、云南、西藏等15个省份。 • 三类地区,无本地新发人间病例和畜间疫情省份, 目前有海南省。
2、防控策略
全国范围内,牛羊种公畜和其他种畜禁止 免疫,实施监测净化;奶畜原则上不免疫, 实施检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根据具体情况 可实施免疫。一类地区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 的防控策略。二类地区采取以监测净化为主 的防控策略。三类地区采取以风险防范为主
• 对于感染严重的地区或养殖场,疫苗是控制布
病最经济、直接有效的办法 • 所有疫苗均为减毒活疫苗,对人都具有感染性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布病疫情有死灰复燃趋势
一是根据2016年1月份调研的5个县情况看,共 监测77351头次,阳性1116只,阳性率1.4%,涉及 养殖场(户)44个,扑杀牲畜1672只。情况不容 乐观。二是养殖场对布病的防控意识淡薄,养殖 以放养、混养为主,混群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引 种和种公畜交换,造成疫点散在发生,局部点疫 情很严重。
L/O/G/O
畜间布病流行及防控
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毛光琼 研究员
2017年10月
一、全国布病流行情况 与防控措施
(一)流行情况
1、基本情况
我国畜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经历了 三个阶段:一是50-70年代的高发期。部分地区疫情相当严重, 尤其是在牧区,严重地区的人畜感染率达到60%-70%。二是
布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可以在半月内 发病,长的可达半年、一年甚至几年,还可 能终生潜伏体内而不发病。 患布病的动物临床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病
畜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体温升高。流产后
多数动物伴发胎衣滞留不下,阴门流出红褐 色恶臭液体,引发子宫炎。
有的病畜临床症状消失后仍然可长期排菌,成
于感染机会不同可出现地区差别。一般情况下,牧
区和农区家畜饲养密集区发病率较高。我国华北、
东北、西北等地区是布病多发区。人感染布病多见
于与家畜接触频繁的牧区和农区,城市病例多集中
在一些皮毛、乳、肉加工企业。
4、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可经生殖道粘膜、消化道、呼吸道及体 表皮肤粘膜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也可通过吸血昆 虫传播。人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死畜及病菌 污染物,或食入生鲜乳、奶酪等病畜产品而感染, 也可通过吸入被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人的布病感
3、对布病危害性认识有待提高 多数人对布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自我防
护意识淡薄。在动物发生流产或死亡后,将
动物尸体随意抛弃,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场 地、器具等不进行彻底消毒,导致疫病扩散 ,给人及易感动物造成极大危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