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认识论1.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段论述主要说明的是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C.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D.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2.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主要是因为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D.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3、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4、实现2008年经济工作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好字优先。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好字优先”,这体现了()①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③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④5、下列对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认识是感性认识,真理是理性认识⑤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6、2010年11月15日,美国宇航局在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天文学家利用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等设备观测到可能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最年轻的黑洞。
“年轻”是说它形成时的状态被观察到的时间是在30年前。
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是个黑洞,新近的观测结果才证明其有可能是黑洞。
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②真理具有客观性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说过:衡量朋友真正的标准是行动而不是言语。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8、下列属于实践范畴的是①到目前,人们还暂时无法准确预测地震②阅读人生,心境无边③“瓦良格”号海试返航④太阳被月亮全部遮住的日全食⑤桐乡菊农冒雨采菊A.①②B.②③⑤C.①②③D. ③⑤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 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11、一项由欧洲研究人员发布的实验结果称的实验距离中,中微子比光速快了60纳秒。
若该实验正确,爱因斯坦理论中广为的“光法超越”将被打破;若超光速存在,则将现代物理学彻底颠覆,人类的物理知识将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这说明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B.运动是无条件的C.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性17. 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升空,再到“天宫一号”的发射,太空将逐渐被我们所熟悉。
这说明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12年6月29日上午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三名航天员返回地面。
在太空遨游的13天里,神舟九号飞船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任务,实现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据此回答18~19题。
18.“神九”的成功发射,主要体现了实践的()A.可控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客观物质性19.从“神五”到“神七”,再到“天宫一号”和“神九”,中国航天人正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奇迹。
这充分说明()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规律是客观的20.由于技术越来越发达,科学家已尽可能地让火山、格陵兰岛甚至从彗星尾巴采集来的样品说话。
但是,尽管发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无法解答。
地球很精彩,奥秘仍难解。
这说明()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中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2010年,首例人造细胞宣告诞生。
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研成果是由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领导的400多人的专家团队用了大约15年时间取得的。
他们用一个人工合成全新基因组“替换”了自然支原体原有的基因组,“指令控制”细胞的所有活动,使之成为“地球上第一个由人类制造的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新物种”,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关键的一步。
它颠覆了有关生命属性的经典认识,在全世界引起强烈轰动。
材料表明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③真理中往往掺杂着谬误成分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开始登记。
据此回答21~22题21.人口众多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人口普查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
这体现的认识论的道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 D.真理是客观的22.依法每10年开展一次人口普查,是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
从哲学角度看,我国开展人口普查工作,这是因为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③事物的变化无规律可循的④主观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③④23.2010年,美国科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收集的数据,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的强度以及它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并进一步测算出宇宙的实际年龄为137.5亿年。
人类在科学解释宇宙大爆炸,揭示生命、宇宙、万物形成的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说明①认识来源于大胆假设②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③真理来源于科学实验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4.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B. 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2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据此回答29—30题29、A 30、D3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医生治病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7.作风接“地气”,作品才有“人气”。
自2011年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关切民情民生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产生于认识的需要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
下面各项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A.衣带渐宽终不,为伊消得人憔悴 B.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天时日事人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8.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10.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6.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蓬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19. (03年全国)“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4.“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这句话说明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D.真理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30、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越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这说明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经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16.“我们今日所唾弃的谬误,很久以前却是真理。
”美国诗人惠蒂尔的名言表明①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真理和谬误具有斗争性④真理和谬误具有同一性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②③1.有人提出:“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能掌握真理。
”这种观点错在没有认识到()A.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人能认识世界,但认识总是有限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无限变化发展的6.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连遭强震海啸自然灾害。
“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
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