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重症医学科
院内多学科协作与支持机制评价分析
一.优点:
1.我院重症医学科上半年共收治病人356例,因重症医学科以疑难、危重病人为主,为提高我院医疗救治水平,服务患者,我院专门针对重症医学科制订了多学科协作与支持机制,包括科间会诊、院内多学科会诊、院外会诊、远程医疗咨询会诊、多学科联合查房等多种方式。
其中1例病情复杂,诊断不明确,涉及多学科专业,经本科室人员讨论无法解决,向医务科提出申请,及时组织涉及的学科专家以院内大会诊形式进行讨论,8例申请了远程医疗咨询会诊,6例邀请了院外专家会诊。
另外多次组织多学科联合查房,为明确诊断、解决疑难、提高医疗救治水平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Array
2.院内多学科会诊均由分管床位的主治医师根据病情需要提出,经科主任同意组织讨论,讨论由科主任主持,邀请了相关科室专家参加,本组医师、护士长参加(基本上全体医师均
能参加,包括轮转医师、进修医师。
远程医疗咨询会诊及院外
专家会诊均按相应会诊流程落实执行。
3.病例讨论前主管医师能将患者的相关医疗资料准备齐全,讨论时经管医师能详细介绍病史、病情及诊疗经过,能够提出本次讨论的目的及诊治等方面的疑难点、注意事项等问题。
4 各科室会诊专家能踊跃发言,有不同意见时均及时提出,大家讨论后进一步统一意见,明确病情及下一步治疗,为患者下一步诊疗计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5讨论结束后经管医师能及时记录并登记。
讨论意见能及时执行。
所管床位主治医师能及时向病人家属讲明专家的讨论意见。
得到了家属的好评,避免了医患纠纷的产生。
二.存在问题:上半年对院内会诊制度落实较好,对于诊断尚不十分明确,治疗效果欠佳的的疑难病例均向医务科提出申请,及时邀请院内相关科室,进行了院内大讨论。
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1.被邀请科室的会诊医师,应能代表我院该专业的最高诊疗水平,由所在科室科主任或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参与,部分科室选派人员为主治医师。
2.会诊流程仍需完善,主管医师汇报病历及相关病史不够详细。
3.参与会诊医师对病人的专业查体不够仔细。
4.由于会诊时间仓促,未能给各科室会诊医师充足的时间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汇总。
5.参与会诊医师的发言顺序混乱,应按照与患者病情相关的最主要的、最急需解决的专业科室人员开始,最后由职能部门人员总结发言,并选派合适的医师与病人家属沟通会诊意见及结论。
6.院内多学科病例较少。
三.原因分析:
1.职能部门及部分科室对院内多学科会诊不够重视,对多学科会诊制度及流程不熟悉。
2.准备时间仓促,特别是紧急会诊时,时间紧迫,有时患者资料尚未查全;
3.部分参与会诊的医师对体格检查不重视,满足于依据主管医师汇报的病情及查体结果。
4.病房工作繁忙,病人周转较快,会诊讨论时间较紧。
5.制度中对会诊医师发言顺序未做具体要求。
6.职能部门对多学科会诊的监管不够,无相关的奖惩机制,科室部分医师未意识到多学科会诊的重要性,以及部分患者家属不配合等。
四.改进措施:
1.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完善相关会诊流程,加强对多学科协作与会诊机制的学习,要求全院掌握。
2.除紧急会诊以外,应提前2天由主管医师准备病例讨论所需的资料;会诊前应搜集详细的病史资料,认真做体格检查,尽量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可采用PPT的形式进行汇总分析汇报。
3.要求参与会诊的医师床边查看病人并进行详尽的专科查体,为明确诊断、解决疑难提供依据。
4.根据病房的工作选择合适的会诊时间,避免与病房工作相冲突,影响会诊效果。
5.明确会诊人员发言顺序,由会诊主持人根据具体会诊情况,点名有序发言。
6.加强患者病情评估,与病人家属良好沟通,提高多学科会诊病例的数量。
医务科
2018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