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一、选择题1.历史研究中,下列选项最可信的当属A.神话传说——“女娲补天”B.电视连续剧——《大舜》C.出土文物——利簋及其铭文D.长篇小说一一《封神演义》2.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
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A.B.C.D.3.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
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
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A.王国B.侯国C.郡D.县4.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从木、石、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铁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5.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
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黄帝B.汉武帝C.唐太宗D.成吉思汗6.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B.元谋人遗址C.蓝田人遗址D.马坝人遗址7.下列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使用工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制石器②铁农具③磨制石器④青铜器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8.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A.河姆渡黑陶钵B.战国青铜牛尊C.战国农具D.秦半两钱9.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条件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劳动技术10.下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
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
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
该文物可实证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B.商鞅废除井田制C.商鞅维护贵族特权D.商鞅统一度量衡11.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
下列属于史实的是A.盘古开天B.后羿射日C.大禹治水D.商王迁都12.“功垂万代轩辕里,气壮千秋始祖山。
”该诗歌颂的人物是A.黄帝B.炎帝C.蚩尤D.帝尧13.关于人类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A.传说、遗址B.遗物、记载C.化石、遗址D.传说、记载14.黄帝和炎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担先,他们生活在我国古代的A.长江流域B.淮河流域C.黄河流域D.珠江流域15.“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该材料反映了A.商鞅变法的原因B.商鞅变法的措施C.商鞅变法的性质D.商鞅变法的影响1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卫鞅就在此时入秦。
这段材料讲述了商鞅变法的A.目的B.性质C.结果D.影响17.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A.尧B.舜C.鲧D.禹18.下列说法中和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无关的是()A.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B.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C.起义首先在大泽乡爆发D.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19.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
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0.假如你生活在半坡氏族公社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图中的 ( )A.B.C.D.2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汤建立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B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C长城的修建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局面A.A B.B C.C D.D22.(2016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23.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
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A.A B.B C.C D.D24.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下图所示,主要反映的是秦统一全国的A.文字B.货币C.思想D.度量衡2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说出了某一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对这一水利工程有重大贡献的是A.大禹B.黄帝C.商鞅D.李冰26.周朝时期,由开始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现象充分说明A.周王室已经被推翻B.各诸侯国统治者生活腐化C.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D.青铜器制造业非常发达27.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A.晋B.齐C.楚D.赵28.原始人类生活在距今(2018年)约70万至20万年,“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稍长,能够直立行走”,这里所说的是A.元谋人B.半坡人C.山顶洞人D.北京人29.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也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B.半坡人遗址C.河姆渡人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30.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直接作用是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土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属于第一手资料,可信度高,C符合题意。
神话传说、电视连续剧、长篇小说都不是第一手资料,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过着定居生活。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取推恩令,让王国的国王将自己王国的疆土再次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侯国,而侯国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使王国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4.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5.A解析: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选项A 符合题意;汉武帝是西汉皇帝;唐太宗是唐朝皇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于距今70--20万年前,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比较完整的人类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
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丰富、材料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A符合题意。
元谋人遗址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有力地挑战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中心这一学说;B不符合题意。
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前到115万年前。
蓝田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因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故命名为“蓝田人”。
通常称作蓝田猿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
C不符合题意。
马坝人遗址是广东至今为止唯一的一处古人类化石遗址。
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使用打制石器;我国铁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距今约6000年前的半坡文明与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器时代,由此可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④②,C 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A解析: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黑陶钵能了解原始农耕生活,A符合题意。
战国青铜牛尊、战国农具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不是原始农耕,BC不符合题意。
秦半两钱反映的是秦朝的经济方面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
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9.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因为北方干旱少雨,南方地处潮湿,所以南北方居民居住房屋不同,主要是自然条件的不同,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时间是公元前344年12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其中有一项内容是统一度量衡,让秦国各地在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上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给当时的商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题干图片铜方量是古代计算容积多少的器具,正符合商鞅变法采取的统一度量衡措施,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D。
解析: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都属于历史传说,没有被考古资料证实,故ABC不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商朝的都城最初在亳,后迁都到殷,河南安阳的殷墟能够证明这一点。
故商王迁都属于史实,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2.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功垂万代轩辕里,气壮千秋始祖山。
”该诗歌颂的人物是黄帝,黄帝号轩辕氏,是华夏族的祖先,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故A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炎帝也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但是号神农氏,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C解析:C【解析】【详解】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其中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最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距今(2019年)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故C符合题意;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D解析:D【解析】【详解】故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D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