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霖铃导学案附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附答案

《雨霖铃》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学生一起背诵《雨霖铃》
二给下列词注音
骤.雨﹙﹚暮霭
..﹙﹚凝噎.﹙﹚
三名句默写
寒蝉凄切,________,骤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

念去去,
千里烟波,________。

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

四鉴赏《雨霖铃》
①本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___,下阙主要写___。

②本词的基调是什么?
③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④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主要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⑤“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阙的结尾表达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
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

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五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会了词的特色。

由此得知: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大家多去品味词,增强自身美的感
悟力。

柳永的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清代词人冯煦曾这样评价他:“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 希望大家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你定会受益匪浅。

六背写这首词
七当堂检测:
①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②本词有哪些意象的词?这些意象的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③默写本词。

课外拓展
赏析《雨霖铃》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

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

“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

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

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

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

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

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

“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

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

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

“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

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

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

”。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

真所谓善传神者。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

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

参考答案
一 略
二骤zh òu 暮m ù 霭ǎi 噎y ē

对长亭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离别时的情景 离别后的情景
②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③ 时间顺序 离别时(离别情景)、离别后(别后想象)
④“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
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凄凉心情。

④前一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
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

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⑤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阙的离
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⑦伤离别。

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⑧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

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了,在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

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

五略
六略
七①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② a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b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③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