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1、《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名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诗句意思: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赏析:《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

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2、《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释:乡关:即故乡、家乡。

桑梓地:喻故乡,此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意思是家乡的桑村与梓树是父母种的。

桑:桑树。

梓:梓树名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诗句意思:孩儿立志好好学习,走出家乡,有出息了再回家乡。

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

赏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

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

“立志出乡头”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达”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

使我们从秀美的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3、《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舍弟:这里指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句意思: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常常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4、《回乡偶书二》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惟:只有。

名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诗句意思:离开家乡好多年了,这些年发生了好多的事情,很是烦心。

只有门前像镜子的湖水,即使春风吹过也没能改变它不变的美丽波纹。

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这一首可看作是另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仅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也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

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5、《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短歌行》是乐府旧题。

曹操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

当:对着。

朝露:早晨的露水。

这里用以比喻人生的短暂。

去日:过去的日子。

苦多:恨多。

苦:感到痛苦、烦恼。

慨当以慷:慨而且慷。

慨慷:义同"慷慨"。

指因不能实现自己理想而内心产生不平静的感情。

何以解忧:用什么东西来解除我的忧愁呢?杜康:相传是古代最初造酒的人。

这里用作酒的代称。

衿:同"襟",古称衣服的交领。

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悠悠:长。

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以上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成句,用以表示对贤才的思念。

君:指所思念的贤才。

沉吟:沉思吟味。

意谓整日在心头回旋。

呦呦:鹿鸣声。

苹:艾蒿。

嫩叶有香气。

其干叶制成艾绒,用于针灸。

瑟、笙:两种乐器名。

以上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篇。

《鹿鸣》篇原是宴宾客的诗,这里用以表示自己对待贤才的态度。

辍(chuò绰):停止。

谓求贤而不可得。

中:中心,内心。

"越陌"句:这句说客人远道来访。

阡、陌:都是田间的道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

枉用相存:枉劳存问。

枉:屈驾。

用:以。

存:问候。

契(qiè挈)阔:聚散。

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旧恩:旧日的情谊。

以上四句是作者希望久别的朋友远道归来。

匝(zā扎):周。

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诗句意思:面对美酒伴以高歌,人生短暂岁月几何?好像晨间的露水一般,过去荒废的日子已经太多,所剩下的已经不多......听着席上的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只有那美酒名曰“杜康”。

“青青”的是您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愁心。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轻声吟诵至今。

”“呦呦”的是麋鹿在鸣叫,因为取食到了野外的苹草。

正是因为我有高贵的客人,演奏起瑟琴吹奏起笙笛”明亮得如同天上的月亮,什么时候我才能够摘取?忧伤正从中而来,连绵不绝从未停止。

越过田间交错的小路,屈就了您前来拜访。

久别重逢长谈畅饮,心中重温着往日的恩情。

月亮皎洁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绕着大树徘徊不止,有哪个枝头是可以依附的呢?高山从不满足于自己的高大,大海从不满足于自己的深广。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赏析: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

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

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总的说来,这首诗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

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6、《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

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缘:因为。

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句意思: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析: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7、《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采桑子:44个字。

双调。

前阕,后阕各4句。

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

一韵到底。

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9月9日的节日。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名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诗句意思: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赏析:诗人毛泽东在他这首《重阳》中却融慨叹和飞扬为一体,•他没有一味缠绵在古代诗人的悲秋、哀秋、伤秋之中,而是从此中飞升起来。

诗篇一开始就是一句大气磅礴的感慨,•这一句的胸襟气势以及对具体的光阴不再的体验唯有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与之相较,•如同一辄的感慨决非“诗家九月怜芳菊”式的感慨,毛泽东关心得更多,•思考得更多,整个人生或苍天主宰都在他的注目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