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教训·
临床路径在创伤骨科无痛病房疼痛管理运用研究
王峻 吴志群 楚丽娟 侯莉莉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中心,云南昆明650021
) 摘 要 目的在创伤骨科创建无痛病房,
应用临床路径规范医护行为,使疼痛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研究其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
方法将本科室两个病区设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疼痛控制,观察组用临床路径规范疼痛管理,前瞻性研究两组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73.7%患者术后3d总体疼痛控制在轻度(1~3分),甚至无痛,术后当天及第1d疼痛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
结论应用临床路径疼痛控制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增加住院治疗的舒适度。
关键词 临床路径 术后疼痛 骨科
Key
words Clinical pathways Postoperative pain Orthopedics 中图分类号:R472.73,R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24-2274-
02 基金课题:云南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基金(编号2011FZ287
) 作者简介:
王峻(1970-),女,云南昆明,本科,主管护师,副护士长,从事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以及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应用剧增,创伤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疼痛已成为困扰医务人员及患者治疗效果的突出问题。
2001年第二届亚太地区疼痛控制研讨会提出: “患者有权要求无痛,医生有责任使患者无痛”。
解除疼痛不仅是医生治疗的重要部分,也是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内术后疼痛管理刚刚起步,缺乏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制度。
我科自2009年6月成立“无痛病房”,应用临床路径规范疼痛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住本科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人41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观察组217例,其中男性118例,女性99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33.9±5.1)岁;四肢骨折122例,占56.22%,多发骨折67例,占30.88%,闭合性损伤168例,占77.42%。
对照组198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90例,年龄21~65岁,平均(34.7±5.3)岁;四肢骨折112例,占56.56%,多发骨折62例,占31.31%,
闭合性损伤154例,占77.42%。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损伤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入选标准:(1)单纯创伤性骨折,无颅脑及内脏损伤;(2)无严重药物过敏史;(3)无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胃肠道出血;(4)无妊娠或正在哺乳;(5)无严重肝、肾、肺功能障碍;(6)无冠状动脉搭桥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疼痛控制。
1.2.2 观察组应用临床路径进行规范化疼痛管理 临床路径设计思路:
(1)采用模块式设计;(2)以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时间轴线为序;(3)明确每一个时间位点疼痛护理工作细节,规范护士行为;(4)包括镇痛计划的制定与修正的动态过程、镇痛效果的评价、镇痛计划的完成情况及病人对疼痛控制情况的评价。
具体内容:患者入院当天由接诊护士对其进行疼痛教育,教育流程:按评估→教育→反馈→强化→评价进行。
1.2.2.1 评估内容 (1)患者对疼痛认知:对待疼痛的态度(疼痛时告之护士/疼痛时会尽量忍耐,忍耐不住告之护士);对待疼痛的心理准备(对疼痛有充分心理准备/对待疼痛感到恐惧);对疼痛治疗方法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部分了解/不了解);对待疼痛治疗的态度(担心止痛剂会成瘾或损伤大脑/其它);(2
)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期望(完全无痛/能忍受
疼痛/无所谓)。
1.2.2.2 根据患者对疼痛认知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教育,通过提问的形式反馈熟悉程度,对不熟悉的内容再行强化教育[1]。
1.2.2.3 教育评价标准 (1)患者能对自身疼痛进行客观评分;(2)疼痛评分≥4分时,患者能主动报告护士;(3)疼痛评分在1~3分时,患者会应用分散注意力方法缓解疼痛;(4)患者配合疼痛治疗。
入院第2天,由受过专业疼痛培训医师探视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创伤的严重程度、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范围大小等制定术前、术后的镇痛方案。
护士监督镇痛方案的实施,按时实施镇痛方案,对持续疼痛进行评估,记录疼痛程度,评价镇痛效果。
手术后当天至出院前1天,术后第一次给药时间是在患者返回病房后1h内,按时实施镇痛方案,持续评估疼痛,记录疼痛强度,评价镇痛效果。
1.3 疼痛评分 疼痛评分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u-moricai rating scale NRS)[2]、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8为重度疼痛,9~10为剧烈疼痛。
两组患者均将疼痛评估纳入护理常规与生命体征一起监测并记录,以改进三测单曲线的形式记录疼痛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之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之间用方差分析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术后3dNRS评分比较(分,珚x±s)
组别例当天第1d第2d第3d观察组217 2.86±1.73 2.51±1.37 2.20±1.49 1.92±1.27对照组198 3.48±1.50 4.61±1.18 5.90±0.95 6.27±1.15t 5.867 4.682 0.028 0.991
P<0.001<0.001>0.05>0.05
3 讨论
3.1 临床路径(Cnicai Pathway CP),是指医疗健康机构的一组多学科专业人员(包括医师、临床医学专家、护士以及医院管理者等)共同制定的、针对某一特定的疾病或手术的、标准化的照顾计划[3]。
疼痛管理的关键之一是专业化、规范化的疼痛管理,重视护士的作用。
观察组按CP使医务人员的工作规范化,促进医疗、护理的完整性,有效避免了由于个人水平、能力不同造成对患者诊治的遗漏和疏忽,保证了疼痛管理的有效性[4],术后当天及第1天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
观察组护士在疼痛管理中集评估者、教育者、协调者、监督者等作用于一身,不再是传统的医嘱执行者,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的疼痛管理者,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对于提升护士的专业价值有重要意义。
3.2 影响CP规范疼痛管理的因素 (1)疼痛评估是一个时间段疼痛评分的最高分,而非实时评分,以患者的自评为依据,否则在改进的三测单上记录的疼痛评分,就不能真实反映疼痛强度变化的趋势,使医生未能及时了解实际的镇痛效果,直接影响疼痛控制的效果;(2)疼痛教育是疼痛有效控制和评估的前提,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让患者接受无痛的理念,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只有医师、护士及患者三方共同参与的疼痛管理,才是最佳的疼痛管理,也才能达到最大化的镇痛效果。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疼痛认知评估时,有25%的患者在疼痛时会尽量忍耐,忍耐不住才告知护士;20%的患者对待疼痛感到恐惧;45%的患者担心止痛剂会成瘾或损伤大脑。
经过个体化的疼痛教育后,70%的患者疼痛评分达到4分,能主动报告护士,从而使疼痛在初始阶段得到及时控制。
参 考 文 献
[1] 侯丽莉,王峻,张艳华.规范化疼痛教育对创伤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的影响探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8):92-94.
[2] 王峻,李靖忠,段宝凤,等.改进三测单在创伤病房疼痛记录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5):743-745.[3] 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61.
[4] 张筑华,李红灵,雷玉萍,等.临床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619-1620.
(收稿日期:201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