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

”然而当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就业岗位与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各个领域大量充斥着背信弃义的现实案例: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文化市场中的盗版侵权,伪科学,伪技术乘机泛滥;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不信任;更可怕的是在社会政治领域中,以权谋私,钱权交易,以权代法,贪赃王法,索贿受贿等。

已使人们开始习惯不诚信现象在社会中的普遍存在,造成人际关系的危机,冷漠。

素有精英荟萃之地的大学校园,同样可以看到那一处处虚伪失信的“风景线”,考试舞弊,枪手替考,拖欠学费,欠贷不还,随意违约等严重缺乏诚信的现象大量存在,都是大学生不讲诚信的基本表现,曾几何时,诚信变得如此的陌生。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一定程度上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一名大学生那个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但纵观现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种种不如人意的表现着实令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前程担忧。

大学校园中,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枪手"队伍;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

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投机取巧追逐名利。

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法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

弄虚作假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严重挫伤努力学习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水平下降。

水平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就业。

在北京、上海、广东的人才市场,大多数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应届毕业生,认为他们有文凭没水平。

据调查报告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

由于坏帐率过高,全国已有许多所高校被银行列入暂停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

更有甚者,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
明骗取助学贷款。

这些骗贷逃贷的行为,致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

此外大学生随意违约的现象严重,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据报载,目前大学生就业遭遇诚信危机,违约罚金已高达3万元。

随意违约的行为,致使一些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从此不到该校招人。

为何天之骄子光环下的大学生们的诚信问题如此严重?这种现象不能草率的归结于大学生本身素质水平低下,值得社会各界去反思。

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的必要的,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忽略了思想品德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培养,对他们的一些不诚实行为不进行及时纠正;有些家长缺乏自身的模范行为对子女的引领作用,反而在他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入许多消极因素。

此外,国家的教育制度及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应该对新生代的成长负起责任,中学教育受高考制度的制约,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冷落;高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水平竞争的加剧,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在人才培
养体系中没有把诚信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同时,因为高校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为了能考试及格,不免有人试图通过作弊蒙骗过关。

一些教师诚信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诚信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前社会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潮盛行,也充斥着贪污、腐败、虚伪、欺诈的不良风气,大学生们不少人受到社会中不守诚信行为的影响,认为做老实人“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老实是“无能”的表现。

“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道德问题搞“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对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口诛笔伐;而与此同时,他们自己却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骗人。

他们的这些失信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经常获益,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诚信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不守诚信,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当然,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其自身的责任亦不可推脱,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其次,道德判断能力不强,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
从而放弃诚信信仰,产生失信心理和行为;另外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自己也心动,跟着别人学,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输送新鲜健康的血液需要我们所有的人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辅导员,因此辅导员必须先受教育,此所谓“正人者先正己”。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在涉及对孩子的诚信教育的时候,都要以身作则对孩子说真话,教孩子做真人,做到真正取信于学生。

如果辅导员本身不讲诚信为达到某种暂时的目的而作假甚至欺骗学生那就必然自我削弱乃至违背了育人的宗旨也就从根本上偏离了教育的目的那么学生就不可能形成诚信的品格诚信教育就会成为空谈。

近几年,信用制度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人们开始广泛地使用信用卡,在招聘时诚信问题也成为了用人单位很看重的一方面,诚信问题以它前所未有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所以,我们应在学生入校时,就建立一个诚信档案。

弗吉尼亚大学的荣誉体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

学生入学誓词“我以我的荣誉担保,我没有说谎,欺骗和偷窃”是弗吉尼亚大学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

每个学生在跨入弗大校门的那一个瞬间,就成为了荣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每个人,必须在弗大之父杰弗逊的像前宣誓不得背叛荣誉体系,
学生一经发现有违反荣誉体系的行为学校立即予以开除。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诚信约束机制,高昂的代价可使许多学生放弃不诚信行为自觉养成自警自律的习惯。

现在我们当然不可能做到这样但是可以建立诚信档案,即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都详细的记录在案毕业时和成绩一起放入档案,以此来督促学生。

并且,在每次助学贷款的发放时严格地按照学生的诚信档案来进行审核,拒绝向诚信不佳的学生发放贷款另外在评优评先时也充分结合诚信档案中的记录。

通过这样一些手段促使学生对诚信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生为什么考试时会作弊呢?最主要的是平时没有认真学习考试了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临时抱佛脚也不知从何抱起,只得采用这种方法。

因此辅导员在班上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让每个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能按部就班地学习,从根本上断绝作弊的源头。

总之,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要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外部的环境、制度、教育的确都能对大学生的诚信产生影响,学校应普及诚信教育机制。

但这些都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我们大学生从内在的修养做起,要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自律,”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精辟地阐述了自律的深远意义。

诚信教育应该避免急于求成。

学生不是“完人”,教育者所做
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具备诚信意识,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自然显现出来。

要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