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国际法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国际法答案

1.国际法与国内法相比较有哪些不一样的特征?答:国际法与国内法相比,具有不同于国内法的特征:国际法的特征主要有:①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而国内法的主要主体则是自然人和法人。

②国际法是国家以协议的方式来制定的。

相比之下,国内法则一般是由国内的立法机构来制定的。

③国际法采取与国内法不同的强制实施方式,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主要依靠国家本身的行动。

而国内法主要依靠有组织的国家强制机关,如军队、警察、法庭等加以实施。

2.公海的法律地位。

答:①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②任何国家不能通过占领方式取得对其一部分的权利③各国在公海行使权利和自由受国际法支配和制约3.国家领土取得与变更的传统方式有哪些?答:国家以先占、时效、割让、征服、添附等方式取得新领土,传统国际法理论上称之为“五种取得领土方式”。

先占是对“无主地”实行“有效占领”。

时效是对他国领土实行长时期的实际占领。

割让是根据条约转移部分领土。

征服是因战争中灭亡敌国之后取得其领土。

添附是由于自然现象或人为方法增加领土。

4.国家行使外交保护权的条件。

答:国家行使外交保护权一般应符合三个条件:(1)一国国民权利受到侵害是由于所在国的国家不当行为所致;(2)受害人自受害行为发生起到外交保护结束的期间内,必须持续拥有保护国国籍,这称为“国籍继续原则”。

此外,近来在国际实践中,还提出了“国籍实际联系原则”,要求受害人和其国籍国之间具有实际的真正联系;(3)在提出外交保护之前,受害人必须用尽当地法律规定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救济办法,包括行政和司法救济手段。

在这些手段用尽之后仍未得到合理救济时,才可以提出外交保护,此为“用尽当地救济原则”。

5.国际法在我国国内法上的地位。

答: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在国内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和废除的条约和重要协定与国内一般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低于根本大法———《宪法》和基本法律 ;由国务院核准的条约和协定 ,其法律效力与国内行政法规等同 ;而无须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或国务院核准的协定 ,其法律效力与国内规章等同。

这样明确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法中的效力等级有利于我国积极主动地捍卫国家利益 ,亦符合国际实践的习惯作法。

我国制定国内法 ,同时参与制定国际条约 ,首先应避免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冲突的出现。

如果同位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潜在着冲突或已经发生冲突 ,我国应坚持解释一致原则和条约优先原则去解决冲突。

6.单一国与联邦国的特点。

答:1.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个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统一整体。

它的显著特点是:第一,全国只有一部宪法,一套中央机关体系;第二,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均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利;第三,不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达到何种程度,地方的权力均由中央以法律加以规定或改变。

当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2.联邦制国家。

联邦制国家是由两个以上的成员国(州、邦、共和国)组成的联盟国家。

因此,联邦制国家亦称联盟国家。

它的显著特点是:第一,联邦和成员国都有自己的宪法、法律体系和中央机关体系;第二,联邦公民同时也是成员国公民;第三,联邦权力遍及全国,并行使外交、军事、财政等项主要权力,成员单位享有较高的自治权,但联邦和成员国之间的权限划分由宪法规定,联邦无权任意改变。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实行联邦制。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邦联的形式。

所谓邦联是由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目的(一般是军事的或经济的)而结成的国家联合。

邦联与联邦有根本的区别,邦联是一种松散的国家联盟,而联邦则是联盟国家。

具体表现在:第一,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其成员国才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第二,邦联没有统一的宪法,没有共同的国家元首,没有最高的立法机关,也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预算、国籍等。

7.联合国大会的表决程序。

答:表决制度:决策程序是国际组织讨论、审议和作出决定的过程。

国际组织的表决,是国际组织活动程序的核心内容,是指成员国对该组织的有关决议草案表示反对或赞成的一种方式。

有以下三种类型。

1、全体一致通过。

指议案须取得出席及投票的成员国的一致同意才可以通过。

这种制度实际上赋予每一成员国否决权,现在只有少数区域性组织采用此制度,如东非共同体、荷比卢经济合作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等。

2、多数通过制。

(1)简单多数表决。

是指决议只需获得成员国过半数的同意票就可通过。

如联合国大会的一般议案,经成员国过半数同意就可通过。

(2)特定多数表决。

是指对于重要问题的表决必须获得特定的大于过半数的多数同意方能通过。

一般是以2/3为准。

也有的规定3/4 、4/5或更高比例的。

如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对于某些实质性问题的表决,须经出席及投票的理事国的3/4多数同意才能通过。

个别国际组织或机构在表决制度上,除要求特定数目的多数外,还要求包含特定会员国的同意票。

如联合国安理会对于非程序事项的议案须经包含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在内的9票同意才能通过。

(3)加权表决。

是指某些有关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国际组织中,实行按照特殊比例分配给各成员国以不等量的投票权,采取的“加权表决制”。

由于国际金融组织带有股份制的性质,表决权方面也反映了股份制的特点。

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每一会员国都有基本票250票,每个份额(10万美元)增加一个投票权。

3、协商一致。

二战后,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出现了一种新的决策方式--协商一致,是指会议文件经协商后,如所有代表团均无反对意见,即认为通过,无需交付表决。

此方式的好处是提高决议的效率,但也存在方式暧昧不清以及允许保留意见而使得达成的协议有降低实际价值的缺点。

8.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程序。

答:非安理会理事国的会员国,当安理会认为讨论的问题对其利益有特别关系时,可以参加安理会的讨论,但没有投票权。

会员国和非会员国是安理会所审议的争端中的当事国时,都应被邀请参加讨论,但没有投票权。

①关于程序事项以外的一切事项的决定,应以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决定之,其中应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在内。

但关于和平解决争端的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

这就意味着常任理事国享有一票否决权。

②关于程序事项的决定,则以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决定之。

③关于某一事项是否属于程序性这一先决问题的决定,也必须以9个理事国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在内的可决票决定之。

这就是五大国在安理会享有的所谓“双重否决权”。

安理会的投票一般分成赞成、反对、弃权三种。

常任理事国的弃权,并不对实质问题所作的决定产生否决效果。

如果某一常任理事国不支持某项决定,又无意阻止该决定的通过,则可弃权。

9.沿海国在领海的重要权利和义务。

答:(1)沿海国不应妨碍(即沿海国不应①对外国船舶强加要求,其实际后果等于否定或损害无害通过的权利;②对任何国家的船舶或对载运货物来往任何国家的船舶或对替任何国家载运货物的船舶,有形式上或事实上的歧视)外国船舶无害通过,并应将其所知的在其领海内航行有危险的任何情况妥为公布,如违犯这项义务,应承担国际责任。

(2)不对通过中的外国船舶行使刑事管辖权(国际习惯规则),除非四种情况:①该罪行后果及于沿海国;②该罪行属于扰乱当地安宁或领海的良好秩序的性质;③船长或船旗国外交代表或领事官员请求协助;④这些措施是取缔违法贩运麻醉药品或精神调理物质所必要的。

对于在驶离内水后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沿海国有权采取任何步骤以进行逮捕或调查,但在考虑是否逮捕或如何逮捕时应顾及航行的利益。

但对于来自外国港口仅通过领海而不进入内水的外国船舶,沿海国是不得采取任何步骤以逮捕在驶进领海前犯罪的人或进行调查的。

(3)沿海国不应为对通过领的外国船舶上某人行使民事管辖权而停止该船的航行或改变其航向,除该船在通过时(即涉及该船本身在通过沿海国水域的航行中或为该航行的目的而承担的义务或债务)所承担的义务或负担责任之外,沿海国不得为任何民事诉讼的目的而对该船从事执行或加以逮捕。

非沿海国的唯一权利——无害通过(1)“通过” 是指穿过领海但不进入内水或从内水驶出或进入内水的航行,该航行必须是“继续不停”和“迅速前进”,只有遇不可抗力或遇难的场合才能停船和下锚,潜水艇通过时必须在海面航行并展示其国旗,通过时必须遵守沿海国的法律和沿海国为无害通过而制定的规章以及关于防止海上碰撞的国际规章。

(2)无害是指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

《海洋法公约》第19条列举了12种“非无害”的情况:a. 对沿海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任何其他违反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国际法原则的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b. 以任何种类的武器进行任何操练或演习。

c. 任何目的在于搜集情报使沿海国的防务或安全受损害的行为。

d. 任何目的在于影响沿海国防务或安全的宣传行为。

e. 在船上起落或接载任何飞机。

f. 在船上发射、降落或接载任何军事装置。

g. 违反沿海国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法律和规章,上下任何商品、货币或人员。

h. 违反公约规定的任何故意和严重的污染行为。

i. 任何捕鱼活动。

j. 进行研究或测量活动。

k. 任何目的在于干扰沿海国任何通讯系统或任何其他设施或设备的行为。

l. 与通过没有直接关系的任何其他活动。

1992年《中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规定:外国军用船舶进入中国领海,须经中国政府批准,外国潜水艇或其他潜水器通过中国领海,必须在海面航行,并展示其旗帜。

10.国际法院的诉讼管辖权与咨询管辖权。

答:诉讼管辖权:①自愿管辖:各当事国临时商定同意将案件提交法院以解决争端,不限于法律性质的争端。

②协定管辖:争端当事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对本国有拘束力的条约的规定,将特定的争端或事件提交国际法院管辖。

③任意强制管辖:规约各当事国可以随时声明,关于具有下列性质之一切法律争端对于接受同样义务的任何其他国家,承认法院的强制管辖权,不须另订特别协定。

a 、条约的解释 b、国际法的任何问题。

c、任何事实的存在,如经确定即属违反国际义务者。

d、因违反国际义务而应予赔偿之性质及范围。

关于法院有无管辖权的争端,由法院裁决之。

只有在国家明示表示同意接受国际法院管辖的情况下,国际法院才能先例其对特定案件的管辖权。

国家可以取三采种形式表示同意接受国际法院的诉讼管辖权。

①特别协议:争端当事国共同订立的,为了把它们之间的某项具体争端提交国际法院接受其管辖的特别协议。

②条约中规定的争端解决条款:同意把它们之间国条约或公约中所载事项所发生的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解决。

③强制管辖权:《规约》当事国随时作出单独声明,就与接受同样义务的任何其他国家发生的某些性质的法律争端,承认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权,而不须另行订立特别协议。

咨询管辖权:对法律问题提供权威性的意见。

①国家不能请求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也不能阻止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