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毕业设计题目: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沈谦07计算机2班 Xb076202131 选题意义随着近年来各高校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的增加,给学校的就业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就业管理工作,手工操作显然是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2002年已有学校开发并投入使用的“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部分实现了就业管理工作的电子化。
但是由于人员、资金等原因,并且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用asp+ACCESS编写的就业派遣信息采集网站,数据容量小,处理能力低,功能有限。
随着就业形式的变化,就业功能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与此同时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各学院计算机硬件水平以及学生寝室计算机普及程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与硬件技术相适应,软件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型数据库的服务延伸到了INTERnet,与WWW技术紧密结合;在前端,基于Windows图形界面的4GL开发工具简化了程序设计,为快速开发应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B/S、C/S技术走向成熟。
今年就业网的点击量是以往的几倍,网络的使用已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这些变化为开发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和无纸化提供了技术可能性和开发动力。
各学校就业管理中心作为管理、服务、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管单位面临严峻的考验。
如何有效地指导毕业生以正确地态度面对人生关键时刻的重要选择、端正求职心态;简化和规范化毕业生的求职过程、缩短用人单位的招聘周期、提高招聘会的签约率;快速识别毕业生基本信息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签约动态、有效控制毕业生违约等不良想象的出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目前就业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制约因素,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校内各类招聘会效果为杠杆,以量化、统计分析招聘会入场人员构成和签违约数据为手段,着眼于借助信息化手段,给学校的就业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管理工作成效,有效的协助就业管理人员和领导掌握就业管理工作的全局,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直接利益,为就业管理人员提供了方便,使学校的就业管理服务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因此开发和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可行性分析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给高等学校更加准确、更加便捷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平台,同时也能为各高等学校了解市场对人才结构和技术的需求提供新的、高效的手段,为高等学校通过利用高效的计算机技术手段和数据挖掘领域的新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资源的变化趋势。
从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同使用者的角度从发,可以将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大致分为前台与后台两大功能模块。
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系统能够在线浏览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并能对自己就业情况变化进行信息修改;而从信息管理员来看,要实现对毕业生信息、招聘信息、企业信息等的管理。
由此,可以将系统分为两个大模块,即前台用户登录模块与后台系统管理模块,然后在根据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实际需求和操作规范细划各功能模块。
3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由于毕业生管理信息系统在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中,对做好高校毕业生个体的合理定位,对做好对用人单位准确的、全方位的反映和预测,对做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效率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国内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在逐渐地加大投资,开发适合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但由于全国各高校在就业工作模式、地域、就业经费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使得我国多数高校在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起步比较迟,发展步伐也不一致。
3.1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现状现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的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电子化管理,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离真正的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依然还需要很多的努力。
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入下几个方面[1]:1、信息是静念的,现势性差。
现在许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都是在毕业生离校前采集,而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实际就业情况往往与刚丌始采集的信息变动非常的大,这就出现了高校掌握的信息与毕业生就业的实际信息不相一致,现势性差。
2、信息化、标准化的标准不一。
信息化的标准不一主要是指高校与高校之间对学生信息的采集数据集不一致和在某一高校内部存在学生基本信息的采集标准不同。
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部门重组、部门领导层更迭、特定要求等原因产生。
这给后期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应用和信息的存储带来巨大的不便。
3、信息的利用率低、效果差。
现在高校中的就业信息主要用于当年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判断、就业报到证的办理。
而一旦这些工作做完以后,往届毕业生就业信息基本就没有价值了。
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的不合理的,因为连续几年的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实际上真实的反应了市场的人才资源结构变化的趋势,如果学校能够根掘这一趋势调整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那样就能够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而不至于有的专业人员大量的冗余而有的则比较稀缺。
同时我也可以根据毕业生工作的主要领域,优化各个专业的课程的设计,尽可能的让毕业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就是参加工作时需要用到的技术。
4、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利用效率低、利用的效果差的主要是因为高校培养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他们认为学生经过各种考核和教学环节,毕业离校后就算是培养还击完成。
其实,相对与培养单位来浼,学生毕业只是产品生产出来了,而至于产品是不是能够让客户(用人单位)满意,而还是要通过就业这个环节进行检验。
培养单位只能与客户交互,才能了解自己培养的人才满足客户的程度,更具客户(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该进,才能够使自己立于有利地位。
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信息中反映出的社会的新需求、新变化,对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一定会取到未雨绸缪的功效。
3.2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1991年组织开发的“全国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分配决策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用C语言编成的文件处理系统,数据容量小,处理能力低,而且它对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个跨部委、跨省市自治区、跨行业,政策性强、时间紧、数量大、层次多、涉及面广、信息数据处理复杂的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考虑得不很完备[2] [3]。
之后各省、市各自开发的就业管理软件由于各自为政的结果,造成了各高校毕业生数据项不一致,信息不规范,使数据难以传递,信息不能共享等一系列问题。
而且早期的应用软件都是在DOS的环境下开发的单机版,与当前的WINDOW环境和网络的发展很不适应。
国家教委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合作开发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在使用过程体现出如下优点:查询功能强大,界面较友好;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下发,各高校均采用,便于高校I、日J的横向交换;基于Foxpro平台开发,起点较低,用户较熟悉和较容易掌握;用户使用现有系统已有一段时日,已熟悉和掌握了现有系统的操作和使用。
4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和SQL数据库技术进行开发,充分利用开放式的Internet环境,实现信息收集和数据的共享,在高校和毕业生二者中发挥重要的载体和交流平台的作用,同时也实现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生源信息管理、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功能、网上信息管理功能。
本系统以Internet为信息平台,结合本地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快捷地完成毕业生信息处理工作,使就业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的轨道。
5总体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5.1系统功能设计及结构图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是学校进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力辅助工具。
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涉及毕业生生源管理、需求信息管理、计划管理、报到证管理等方面。
系统以统一的页面,统一的格式,实现信息输入、修改、查询、等诸功能,使用户通过使用该系统,可以完成各项信息的管理工作,协助完成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等工作。
系统在处理大量数据上采用先进的编程思想和适当SQL语句连接数据库,提高数据库的运行速度;在数据库设计上减少了数据冗余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错误代码的可能性;编程上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对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通过较为全面的分析,实行界面的统一性,代码的重用率高,方便系统再开发和维护工作;系统对可能的错误进行拦截,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由于提供自定义数据库的功能,用户对数据处理的自由度加大,提高系统的通用性;采用了方便的代码输入方式,提高了效率;图1系统结构图5.2系统用例图本系统包括两个角色:毕业生和系统管理员。
系统用例图如图2所示:图2系统用例图5.3系统数据库表①理员信息表管理员用户表保存了管理员登陆时的用户名和密码,主键是AdminID。
具体描述如表3.1所示。
表 3.1 表AdminInfo结构②毕业生信息表毕业生信息表保存了所有毕业生用户的学号,密码,及其他个人的基本信息,主键是sxh。
具体描述如表3.2所示。
表 3.2 表StudentInfo结构②业信息表企业信息表保存了所有企业的代码,名称,及其他企业的基本信息,主键是EnterpriseID。
具体描述如表3.3所示。
表 3.3 表EnterpriseInfo结构④招聘信息表招聘信息表保存了所有招聘的代码,名称,及其他招聘的基本信息,主键是id。
具体描述如表3.4所示。
表 3.4 表HandsWanted结构⑤学生投档信息投档信息表保存了所有投档ID,招聘信息ID,学生ID和投档时间等信息,主键是ResumeID。
具体描述如表3.5所示。
表 3.5 表HandsWanted结构6预期研究成果系统包括数据库后台管理和网页前台查询,系统与功能能正常调试,具有完整的系统模型,使就业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
7研究工作计划参考文献[1]林健. 高校扩招后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34期.[2]曹铮.电信运营商物流质量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可行性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07.[3]薛海燕.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就业评估中的研究与应刚[D].四川大学学位论文,2003.[4]杨霞.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5,7(2):129-130.[5]黄飞江. 基于C/S、B/S混合模式的毕业生就业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广西师范人学硕士论文,2003.[6]姚伟强. 基丁RUP的高校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华东师范人学硕士论文,2006.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