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质量抽查物理试卷(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有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28分)1. 在一次晚会上,“小沈阳”在节目中分别模仿了刘欢、阿宝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
从物理角度分析,他模仿的是刘欢和阿宝说话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2. 如图1所示,是我国“长征2F”运载火箭将“神舟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时的情景。
若说此时的神舟飞船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发射塔B.长征火箭 C.地面 D.高山3. 关于对考场内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课桌高度约为80cm图1B.一名八年级学生的重力约为50NC.一份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1kg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问约为6s4. 一根钢线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情况是()A.把钢线拗弯做成弹簧 B.把钢线熔化成钢水C.从福州运到南极 D.将钢线磨成同样长的细钢针5. 下列实际制作中主要从密度角度考虑的是( )A.用白色布料制作投影屏幕B.用泡沫制作电影中的大石头C.用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D.用透明玻璃制作透镜6.甲乙两个量筒的分度值分别是1cm3和2cm3,用它们来测量等质量煤油的体积,如图2所示。
某同学的读数分别是13.8cm3和13.9cm3。
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量筒的分度值是1cm3B.两次读数不同是因为煤油体积不同C.两量筒的分度值不同,不影响误差大小甲图 2D .乙量筒的分度值小,因此精确度更高 7. 下列关于密度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 A.物质的密度与其体积无关 B.质量大的物体密度可能反而较小 C .水结成冰后,密度保持不变 D.写字时,水笔中液体的密度不变8. 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声波炮”震慑海盗。
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 dB 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高频声波的威力在于其比飞机飞得更快 B.“声波炮”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C .发射器喇叭状外观能增大声音的音调 D.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9. 如图3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10.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两个物体存在,它们间就一定存在力 B .无论是否接触,只要物体间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力 C.力的作用效果只能表现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被踢起在空中飞行的足球仍然受到踢力的作用11. 拿着一个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对着距离0.5m外的鲜花看,如图4所示。
调整眼睛到放大镜的距离,透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的是( ) A.鲜花倒立的像 B.鲜花放大的像 C.鲜花的虚像 D.什么也看不到A.水面“折”枝 B.小孔成像 图3 C.水面倒影 D.树叶的影图40.5m12. 图5所示,是用高速摄像机(每0.1s拍摄一次)拍摄的小球运动情况。
其中小球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13. 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近视眼的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B.近视眼将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 C.近视眼人的晶状体不再相当于凸透镜 D.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14. 下列实验中:①测量小石头的密度;②测量一张课本纸的厚度;③测量同学百米跑步的速度;④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运用了相同的科学方法的是( ) A .①② B.②④ C .②③ D.③④二、填空、作图题:(有6小题,第21题作图3分,其余每空1分,共19分)15. 如图6所示,射箭时将弓拉弯,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此时弓对箭产生了 力的作用。
离弦的箭最后要落地,是因为受到了 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是 。
16. 小明同学身高1.6m ,当他站在平面镜前2m时,他在镜中像的高度是 m;当他拍照时,他在相机里成的是 的像(选填“正立”或“倒立”);他想用焦距为10cm 的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那么他手指到放大镜的距离应 10cm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7. 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后救援工作迅速展开。
不久事故矿井下传来令人振奋的生命迹象。
原来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
“当当”的声音是由钢制钻杆 发出的。
信号迅速传递到地面是因为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若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约5000m/s,事故点距离地面200m ,则敲击声只要 s 就能传递到地面。
A B 图5 C D图618. “嫦娥三号”预计于2013年携带我国自行研制的月球探测车登陆月球。
月球车是一辆长1.1m,宽0.82m,高1.6m的六轮独立驱动机器人。
它的质量约75kg。
当月球探测车顺利登陆月球后,它的质量将(选填“改变”或“不变”)。
月球上“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地球上的六分之一,则月球车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 N(地球上g取10N/kg)19. 据报载:专业人士就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假黄金”发出消费警示。
该人士以一个标称为“纯黄金”的饰品为例,介绍了几种鉴别的方法。
(1)听声法:将饰品扔在坚硬的地上,听其响声。
这是利用声音的来辨别;(2)掂重法:纯黄金饰品托在手中掂试时,会感到沉重坠手。
这是因为金的比其它种类的金属要大得多。
(3)检测法:该饰品质量为100g,测得其体积为10cm3,则其密度是g/cm3。
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可以判定该饰品的制作材料纯黄金(选填“是”或“不是”)。
物质金铜铁铝密度/(×103kg/m3)19.38.9 7.9 2.720.请根据要求作图。
(1)在图7中画出入射光线;(2)在图8中画出折射光线;(3)在图9中画出重为30N物体受到重力的示意图。
图9图7图8三、简答题:(有1小题,共3分)21. 游泳时,为什么向后划水,人就前进?(请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简单分析)四、计算题:(有3小题,共20分)(友情提示:解题过程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所依据的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应写明数值和单位.同时,请注意做好必要的单位换算!)22.(5分)近年开始,我省高速公路开始启用“区间测速”,以此纠正车辆超速违章。
若一辆小汽车在一个路程为25km的区间行驶的时间是20min。
则:(1)该小车在此区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2)该区间的限速标志如图10所示,那么该小车是否超速?图1023.(8分)铝是一种密度较小的金属。
如今科学家又研制出了另一种密度更小的铝——“泡沫铝”。
某型号泡沫铝密度是1.8×103kg/m3。
一个用这种泡沫铝制作的样品的质量为180g。
求:(1)该样品的质量是多少千克?受到的重力是多少N?(g取10N/kg)(2)这个样品的体积是多少?(3)这个样品能直接用一个量程为3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其重力吗?24.(7分)地沟油中含有大量杂质及有毒物质,危害极大。
小明想:利用测量密度的方法能否有效鉴别地沟油呢?在专业人员帮助下,他用一个质量是100g,可装100cm3液体的空玻璃瓶装满地沟油后,测量出玻璃瓶和地沟油总质量是192.3g。
(1)小明实验取用的地沟油质量是多少?(2)实验测量出的地沟油的密度是多少?(3)你认为用密度检测的方法能有效鉴别出地沟油吗?并简要说明理由。
(正常食用油的密度均在0.91×103kg/m3——0.93×103kg/m3之间)五、实验、探究题:(有8小题,共30分)25.(2分)(1)测量一块圆板的直径如图11所示。
圆板的直径是cm。
(2)如图12所示,物块受到的拉力是 N。
图图1226.(2分)如图13所示,该实验研究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的关系。
如图14中,父子俩在门的两边相持不下,此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27.(2分)小明利用图15所示器材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若他在光屏的F 板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其原因可能是:(写出2种)(1);(2)。
28.(5分)利用如图16所示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观察到烛焰的像,实验中器材M 应使用 ; (2)为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应选择大小 的两根蜡烛进行实验。
(3)点燃蜡烛A 后,应从M 的 侧观察烛焰的像B (选填“左”或“右”)。
(4)为探究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操作是( )A.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观察是否能与A 蜡烛的像重合 B.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并调整位置,观察光屏上能否出现烛焰的像B C.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 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并记录(5)小明同学认为“不点燃蜡烛”也可以进行实验探究。
那么他应选择 的地方进行实验(选填“明亮”或“黑暗”)。
29.(2分)在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小明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质量(m )物重(G )物重与质量的比值(G /m)1 0.05k g 0.5N 10N/kg 20.1kg1N10N/kg图15图13图14图16(1)小明分析实验数据,初步得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比。
(2)事实上,从探究实验的原则要求来看,小明就此得出结论的做法是不妥当的。
你认为不妥当的理由是: 。
30.(5分)小明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
横梁静止时,指针位置如图17所示。
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 端移动。
(2)将装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置于天平的 盘,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128g ;(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再称出烧杯和其中剩余盐水的质量。
此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8所示。
则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是 g 。
(4)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如图19所示) 是 cm 3;(5)算出盐水的密度是 g /cm 3。
31.(9分)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步骤:(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20所示。
他进行调节使 、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目的是: 。
(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 m,保持图20中凸透镜的位置(光具座上“50c m”刻度处)。
那么在探究u >2f成像规律时,应将蜡烛放在光具座上 cm 刻度范围内,确定物体的位置后,再移动 找像。
(3)实验中可以发现,当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光屏上烛焰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为了保证光屏上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应同时将光屏向凸透镜方向移动(选填“靠近”或“远离”)。
(4)实验中小组同学看到如图21所示的成像情况。
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
观察这种像时,眼睛应从图中凸透镜的 侧透过透镜观察(选填“左”图181 0234 5g50g 10gmL100 80206040 图19图17或“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