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级效果器的调试方法KTV包房中,一直以来回声混响的调校,主要依靠调音师所积累的经验和临场。
极少有人在这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原理分析,形成较为科学和系统的知道理论。
QQ:19680308 Puresound?纯音实验室专门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回声混响使用的一些理论和技巧,在这里抛砖引玉,分享给各位合作伙伴。
更希望能得到各路高手的指正和分享。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回声和混响的特征:回声(Echo&Delay):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后反射回来,再度能够听到的声音,称之为回声。
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声具有足够大的声强,并且与原声的时差须大于0.1秒。
回声的声音特征为:Echo跟Delay效果很类似,不同处在于Echo的音质会受到反弹物(如墙壁)材质、距离的影响;而Delay效果则纯粹将原音再拷贝,不影响音质。
混响(reverberation):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要被墙壁、天花板、地板等障碍物反射和散射,每反射散射一次都要被障碍物吸收一些。
这样,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波在室内要经过多次反射和吸收,最后才消失,我们就感觉到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还继续一段时间。
这种现象叫做混响。
由于被多方向的反射面反射、散射以及部分吸收,混响的声音特征为带有波浪感的虚化声音。
从上面对回声和混响的定义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到回声和混响的声音特征:回声基本是原音的拷贝,而混响是虚化的声音。
在KTV演唱中,使用回声和混响的目的非常的明确:帮助演唱者进行演唱。
而帮助演唱者获得较好的演唱感受,主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辅助和补偿:1、人声和音乐的融合;2、营造较好的空间感;3、对普通演唱者的人声增强,让演唱的声音相对饱满。
在目前的KTV行业中,目前大多数调音师最为常用的方式为重回声、轻混响。
主要使用回声,稍许使用混响补充来达到以上的目的。
那么,之前我们对回声和混响的定义分析,采用这样的手段,是否能够达到我们满意的音效呢?下面我们详细的进行一些分析和讨论,来探讨实现以上三个方面,我们究竟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加合理:1、人声和音乐的融合人声和音乐的融合是KTV演唱中的最基本要求,一旦人声和音乐不能很好的融合,就会严重影响演唱者的唱感,会产生跑调,跟不上节拍等各种现象。
那么人声如何才能和音乐很好的融合呢?我们用两幅图片(于图像和声音的判断来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来形容一下回声和混响和音乐的融合情况。
假设音乐是图片中的背景画面,而人声是需要嵌入图片的人像。
回声是重复且不断缩小的人声,我们使用不断缩小的人像来填充画面。
混响是虚化的人声,会在人像周围产生虚化的过渡。
从两幅画面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来,使用混响时,人像周围产生的虚化过渡,可以使人像较好的融入到背景画面中,而使用回声的方式,非但不能让人像融入背景,反而让整体画面变得混乱。
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在实际调试时,使用回声也能让人声融入到音乐中?虽然效果不太理想,并且难以控制。
实际上,在KTV这样较小的环境中,通过墙壁的反射,当使用较高的重复比率时,多次回声的叠加会产生一些较弱的混响效果出来,能够起到混响的作用,帮助人声融入到音乐中。
但是这需要较大的重复比率,带来较为混乱的音效,影响到演唱者的发音和吐词的清晰度。
这一点,资深调音师都有较深的体会。
在专业录音领域,在后期处理人声和音乐的融合混音时,都会采用略加一点混响的方式,让人声与音乐融合的更好。
除了一些特殊处理的音节以外,在后期合成时,绝对不会使用回声效果。
这里,大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明确的体会到回声和混响对于人声和音乐融合的作用。
实验方法如下:分别单独使用回声或者混响作为效果音(也就是每次实验时,仅打开回声或者混响),然后将音乐音量开大,尝试唱歌,即可感觉到回声或者混响对于人声和音乐融合的作用。
您会非常明确的感受到,当音乐逐渐加大,仅使用回声时,人声会越来越干涩,越来越无法和音乐融合。
而使用混响时,这种感觉就不会那么明显,在音乐很大音量时,仍然可以感受到人声可以很好的和音乐融合。
当然,使用混响的虚化音来使人声边缘虚化,融合进音乐时,对混响效果音的要求就比较高了。
如果混响效果音的密度达不到边缘过渡所要求的密度时,在听感上会形成声音的突变,而产生很难融合的感觉。
例如X乐效果器的混响算法是仅仅是简单的将人声使用6个梳状滤波器进行虚化,然后再延时叠加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混响效果。
这样的混响效果,密度较小且音效不好听,很难实现虚化人声边缘,与音乐融合的目的。
这也是很多资深调音师还主要使用回声作为主音效的原因。
EFF-900效果器中的混响算法,采用超级矩阵式算法,模拟真实环境中的多次反射现象,基本能够实现仿真真实自然环境中的混响现象,实现早期反射声和高密度混响效果音的结合,很好的实现了人声和音乐的融合。
EFF-900效果器中,与音乐融合的混响参数涉及到以下几个参数:1.1 早期反射声音量和早期反射声延时:早期反射声是指声音经过反射面第一次反射回来,在直达声以后到达的,并且对房间的音质起到有利作用的所有反射声,称为早期反射声。
简单的理解就是,人声经过第一次反射回来的有用的虚化的效果音。
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将该声音理解为将直达声的边缘进行第一次虚化处理。
让直达声的边缘软化,形成第一次过渡。
早期发射声音量就是第一次反射回来的有用的声音的音量。
注意,这个声音在听感上是一个很短的且虚化的声音,仅仅会在直达声上形成一个模糊的镶边声,并不会像回声和混响那样形成强烈的听感表象,但是这个声音正是直达声的第一次虚化时非常必要的声音,让直达声和混响很好的过渡。
通常建议早期反射声的音量设置为80以上,早期反射声延时设置为10~90ms。
1.2 混响延时和混响时间:混响时间就是混响音效所持续的时间,这个时间决定了混响的时长。
适当的混响时间,可以让人声和音乐更好的融合。
混响时间过短,则混响深度不够,会造成融合度不够。
混响时间过长,会造成人声延展太多,声音混乱。
推荐混响时间在3.2s~3.7秒之间。
这个区间的时长既能确保融合,也不会让人声变得模糊和拖尾。
和传统的音效不同的是,使用混响作为主音效,在空喊麦时(不开音乐),会觉得效果声场有一些多,有一点点拖尾的感觉,这是正常的,因为混响的持续时间是远远大于回声持续的时间的。
但是由于混响是虚化音,这个声音并不会带来不适的感觉,当叠加上音乐后,拖尾的听感会立刻消失,所以尽可放心的在推荐范围内拉长混响的时间。
2、营造较好的空间感演唱时,音效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感受是至关重要的,适当的空间效果可以让演唱者有置身于舞台,酣畅淋漓发挥的感受。
空间感的营造通常这样几个重要的感知评判点:宽度、深度、延展度、发声位置、音效对直达声的包裹等。
事实上,混响音效正是为了营造人声空间感而被创造出来的,在现实中,当我们进入一个较大面积的封闭空间时(例如没有做过吸声处理的大厅、地下停车场、地下通道等等),就会立刻发现说话或者唱歌时声场的变化。
这就是空间混响所带来的感受,而回声是需要在一个很开阔的环境中(例如山谷,密集的楼群中),用很大的声压,才能得到回声的反馈。
混响对于人声空间感的营造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例如当我们走进一个有自然混响的空间时,就算是清唱,也能得到非常好的演唱体验以及演唱听感。
前两年很火的西单女孩,就是因为在地下通道中的演唱时,歌声混合上通道中的自然混响而形成了深深打动人的声音。
而当上了春晚时,现场的声音就让人大失所望了。
而回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空间感出来,但是需要有较长的回声延时,以及较小的重复比率,就像我们在山谷中大声喊“啊”的时候,就会听到:“啊”…….. “啊”…….. “啊”…….. “啊”…….. “啊”这样的回声效果么,有开阔的感觉,但是如果是“啊”“啊”“啊”“啊”“啊”“啊”这样的密集回声时,不但不能形成开阔空间的感受,反而会成为较强的干扰源,影响到演唱的发挥。
而实际上,在较大空间形成的高密度自然混响中,由于高密集的反馈,也会形成类似于回声的音效,而且这个音效听感上更接近于涟漪状,并且是相对虚化的,所以更能体现出空间的感受,听感上更优于回声所形成的空间感,这也是为什么在地下通道中唱歌时的感觉一定比在山谷中唱歌时的感觉会更好的原因。
EFF-900效果器的超级矩阵混响算法,正是完全仿真真实环境中的混响音效,并且能够模拟在不同大小的自然空间中产生混响效果。
所以,能够营造出非常真实和美妙的空间感出来。
EFF-900效果器中,产生较好的空间感的调整涉及到以下几个参数:2.1 混响房间大小:混响房间大小是指混响的音效是仿真在多大面积的自然混响空间中所产生的混响音效。
房间越小,混响音效的密集度越高,速度越快,所产生的涟漪状音效间隔越小。
2.2 混响扩散效果:混响扩散效果是指在设定的自然混响空间中,混响反射的密集程度,混响扩散效果比率越大,表示混响空间中反射面越少,则混响音效滚降越平滑。
仔细调节这两个参数,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获得在不同大小空间以及空间中不同反射度情况下的真实混响音效。
满足不同客户的口味需求。
通常情况下,建议在小房间中适当设定较大的混响房间大小以及扩散效果比率,以获得较大和较深的空间感受,而在较大的房间内,可适当调小房间大小以及扩散比率,让混响密度更大,再叠加上房间自身的自然混响,即可获得较好的空间效果。
3、对普通演唱者的人声增强,让演唱的声音相对饱满上面两个章节中,我们提到,与音乐的融合以及营造空间效果,都是利用混响来处理,回声音效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那是不是回声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呢?其实不是。
KTV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是广泛的人群,也就意味着,来到KTV中唱歌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没有受过演唱专门训练的普通人。
KTV中的音效主要的服务对象也是这些广大的普通消费者。
对比普通人和专业歌手的歌声的区别时,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发现,除去各种演唱技巧以外(例如换气、咬字、节拍掌握等等),专业歌手在演唱时,可以充分利用身体的多个部位进行谐振,提升声音的密度,让声音饱满有力。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仅仅能够做到利用声带(俗称嗓子)来发声,声音比较单薄干涩。
虽然EFF-900已经内置了人声饱满度滤镜,用来提升人声的密度,但这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各种层次演唱者的要求。
回声在这里,就可以起到非常良好的助唱作用。
通过对回声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回声是我们的原声的拷贝,根据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逐步衰减。
与混响的虚化声不同的是,回声是实化音。
那么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回声的实化音的特性来弥补普通人演唱时的饱满度不足的问题。
然而,回声音效有一个先天的缺陷,随着重复比率的加大,回声重复的次数会增多,衰减度减小,形成较多的重复音,会叠加在原声上,影响原声的清晰度以及演唱时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