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得尔图铜矿成矿地质背景与找矿研究牛美琴1孙庆茹2王连芳11.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002.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00摘要:通过对得尔图铜矿区域及矿床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特征分析,为铜矿成因研究,以及指导今后找矿和深入开展地质工作意义重大。
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得尔图铜矿地质背景及其特征。
关键词:铜矿区域地质铜矿化激电中梯背景特征引言得尔图铜矿位于阿拉善左旗北东部图克木苏木南东东方向38km 处,地理坐标:东经106°11′30″~106°13′30″,北纬40°37′07″~40°39′07″,矿区面积10km 2。
矿区地处内蒙古高原狼山山脉南西端,海拔标高1,500—1,740.3m ,属中低山区。
1980年宁夏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该区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调查,圈定铜矿矿化体长约250m ,宽约25m ,矿化体赋存于渣尔泰群第二岩段中的北东向断裂破碎带内。
2004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院对该区进行了普查并开展了1∶1万地质检测,在距原位置南800m 处又找到了一处铜矿化带,但矿化体特征与上述有所差异,铜矿脉规模较小,并且由多条矿脉平行组成。
为指导今后找矿工作,对矿区铜矿化体地质背景特征分析如下:1.区域地质概况得尔图铜矿普查区所属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阿拉善台隆东缘之吉兰泰断陷,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区阿拉善小区。
区域构造线方向呈北东向展布。
地层出露主要有下元古界阿拉善群、中元古界渣尔泰群。
岩浆岩分布有加里东中期辉长岩、角闪岩及闪长岩、华力西晚期花岗岩。
脉岩侵入有辉长岩脉、闪长玢岩脉、石英脉等。
区域矿产有铁矿和铜矿。
铁矿主要有叠加斯格、哈拉陶勒盖中型铁矿床,伊肯乌苏、巴格布鲁格、克林哈达、查汗陶勒盖小型铁矿床及许多铁矿点。
铜矿主要有扣克陶勒盖、敖尤图、吉克根敖瑞等铜矿(化)点。
1∶20万区化扫面圈出的铜及多金属异常以Cu 、Zn 、Au 为主要元素,伴生元素组合为As 、Sb 、Fe 2O 3、Ti 、Cr 、Ag 、Cd 、Sn 、Y 、U 、B 、M o 等,其中Cu 异常面积达100km 2,峰值为96.5×10-6。
其中Cu 、Zn 、M o 元素组合好,浓集中心明显,且强度高,处于渣尔泰群出露区,断裂及基性岩脉发育,并且已知有三处铜矿化点,得尔图铜矿点就是其中之一,该地段是寻找铜矿及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
区域内有一处Au 异常,面积为39.0km 2,峰值8.5×10-9,虽然过去检查异常不理想,但其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处于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华力西碎裂花岗岩接触带边部,是寻找金矿的有利地段。
2.铜矿矿床地质特征2.1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增隆昌组(Pt 2zhz )和阿古鲁沟组(Pt 2zhag),少量有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物分布于沟谷及低凹地带。
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增隆昌组:出露于普查区中南部,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变质石英砂岩、灰黑色变质钙质石英砂岩、绢云石英片岩、炭质板岩夹黄色结晶灰岩、炭质粉砂岩。
辉长岩呈多组条带状顺地层走向贯入。
得尔图铜矿脉就赋存于该组地层石英砂岩与炭质板岩接触带,成矿与辉长岩侵入有密切关系。
中元古界渣尔泰群阿古鲁沟组:大面积出露于普查区北西部,呈北东向展布;底部为浅灰色变质石英砂岩、青灰色变质钙质石英砂岩夹青灰色板岩;中部为石英砂岩、灰黑色千枚岩、炭质板岩与泥质结晶灰岩互层;顶部为灰褐色砂质结晶灰岩夹板岩。
2.2构造2.2.1断裂断裂构造为区内主要构造,呈近东西向和北东向分布。
东西向断裂有乌那格乌勒萨拉压扭性断裂(F 1)和乌那格郭勒压扭性断裂(F 2)。
F 1断裂横贯普查区南部,地表形成一条平直的沟谷,沟宽70—100m 。
F 1断裂北侧为渣尔泰群增隆昌组地层及加里东中期辉长岩,南侧为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岩石陡峻。
F 2断裂位于F 1断层南部,相距500—900m ,近于平行F 1断层。
沿断裂走向为舒缓波状的冲沟,断裂西侧切割渣尔泰群增隆昌组地层,东部位于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体内,于敖仑浩特附近见断裂破碎带,带宽5m ,可见断层角砾岩存在。
北东向断裂为渣尔泰群增隆昌组和阿古鲁沟组地层的分界线,断层北西为阿古鲁沟组地层,断层南东为增隆昌组地层。
沿断裂有加里东期中期辉长岩脉及闪长玢岩脉侵入。
此外,区内还分布若干小型北东向小断层。
2.2.2褶皱区内仅渣尔泰群层间发育有一些小型褶曲。
2.3岩浆侵入区内侵入岩分布广泛,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加里东中期辉长岩(υ32)和华力西晚期花岗岩(γ32)。
加里东期辉长岩较大面从这里了解西部资源从这里了解西部经济〖论文天地〗068WESTRN RESOURCES积分布于普查区南东部,呈灰绿、深灰—暗灰色,辉长结构,变余含长嵌晶结构和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有辉石、长石等,蚀变有透闪石化、绿泥石化、黝帘石化等。
呈条带状侵入于渣尔泰群地层中;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分布于矿区南部F1断层南侧,呈浅灰绿色、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类型有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
因受较强烈的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岩石普遍碎裂岩化,少部分糜棱岩化。
碎粒部分呈条带、条痕及块状构造,为显微细粒集合体,暗色矿物定向排列,具有碎裂状花岗岩结构和似片麻状构造。
岩石交代结构比较发育,主要有钾长石化蠕英石、石英穿孔、交代溶蚀及净边等。
蚀变类型有钾长石高岭土化,斜长石绢云母化及钠黝帘石化,黑云母退色为白云母等。
区域上呈北东向宽带状大面积展布。
3.岩石化学剖面特征沿矿区内垂直矿化带共布置岩石地球化学剖面8条,采集岩石样品287件。
每件样品分析10种元素:Cu、Pb、Zn、Au、Ag、As、Sb、Hg、Sn、M o。
沿测线按取样点顺序作为横轴,各点岩石化学成分含量作为纵轴,对应地层实测剖面做曲线,可以看出在铜矿化带附近Au、M u、M b、Ag、Sb、Hg、Zn、Pb、Cu元素含量均高于其他地段5—10倍(120取样点附近),反映出在铜矿化带附近岩石化学成分呈现高值的特征(见图1)。
另外:按不同岩性对岩石样品进行平均值、标准离差和变化系数的计算对比结果显示,主要成矿元素Cu富集在辉长岩和石英砂岩中,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12.11×10-6和89.76×10-6,高于该地区Cu元素的平均含量。
Cu元素的标准离差值为石英砂岩大于辉长岩。
根据变化系数可以看出不同岩性中元素的相对离散程度,不同岩性中元素离散程度的差异。
主要成矿元素Cu、Pb、Zn、Au共生组合特征关系密切,其中Cu—Au组合在石英砂岩中密切,在辉长岩中不明显。
铜矿体和矿化体主要是以Cu、Zn、Au组合为特征。
根据以上岩石化学特征,经布置探槽揭露发现铜矿点多处,规模不大,其中铜含量大于0.5%4处,发现铜矿化带2条。
同时发现Au异常1处,刻槽样Au含量为0.5g/T,为今后在该区寻找Cu—Au矿床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4.激电剖面特征在1∶2000地质、化探岩石剖面测量工作的基础上,同步开展了8条激电中梯剖面测量。
从测量剖面结果看,全区呈现高极化、低电阻的特征。
激电测量段分布的渣尔泰群地层,岩性有含炭质砂岩、含炭质粉砂岩、含炭质大理岩、炭质板岩,这些炭化地段的激电测量效果不佳。
铜矿化脉分布地段,矿脉规模小,厚度薄,围岩为砂岩夹炭质板岩。
由于该地段地形起伏大,东西沟切割深,激电观测点无法均匀分布,仅有的几个点上无法准确取数。
含炭质地层段的视极化率值均高,在8.0%左右,这说明激电中梯对含炭质岩性中赋存的铜矿化脉测量结果不明显。
以上物探结果表明,普查区内基本为炭化地层,虽然炭质板岩的局部层位中含有黄铜矿、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但激电中梯测量无法区分,激电中梯测量工作在该区开展的物理前提不充分。
但是,在辉长岩与炭质砂岩组合区段内的铜矿化带,中梯激电视电阻率趋近于矿化带附近时,呈现出高值特征,进入矿化体内时视电阻率明显降低;极化率由矿化体附近向远离矿化体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势态(见图2),(下转72页)〖论文天地〗亚铁的去除率最高,比较pH 对三种还原性物质的影响,可以确定,硫化亚铁和铁粉的最佳pH 值为2—3,硫酸亚铁为7,在反应过程中pH 值对硫酸亚铁的影响最小,硫化亚铁次之,铁粉最大;随着温度的增加,各方应物对去除率的影响随之增加。
但达到一定温度后,去除率变化不明显,综合考虑能耗和处理成本,比较温度对三种还原性物质的影响,可知:在达到一定温度后的相同温度条件下,硫酸亚铁的去除率最高,铁粉次之,硫化亚铁最低。
参考文献[1]牛晓霞.含铬废水的处理方法综述[J].沈阳大学学报,1999,12∶12—15.[2]李淑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废水中不同价态铬的含量[J].唐山师范学校学报,2002.[3]张希衡.废水处理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4]汪德进,何小勇.含铬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07,33(2).(上接69页)这一特征也可作为今后找矿的科学依据。
5.铜矿化脉地质特征经岩石化学、激电中梯物理异常分析,及施工槽探工程揭露,得尔图矿区内共发现5条铜矿化脉,均呈平行排布。
铜矿化脉总体走向30°,倾向北西300°,倾角33°~75°。
矿化脉形态均呈单脉状,脉长20—80m ,水平厚度0.10—1.10m ,含铜平均品位0.20—0.87%。
铜矿化脉产于渣尔泰群增隆昌组下部层位,直接赋存于砂岩与含炭质板岩的接触带中,少数赋存于砂岩挤压裂隙中,明显受层位及层位中的小型挤压裂隙构造控制(见图1、图2)。
成矿围岩呈小残留体产于加里东中期辉长岩中。
铜矿化脉围岩蚀变主要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碳酸岩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尤其绿帘石化、绿泥石化蚀变较强烈。
5条含铜矿化脉,用铜矿一般工业指标衡量,仅有TC5单工程控制地段的Cu4号铜矿脉达到工业指标要求,其余均为铜矿化蚀变带。
据此认为:该区铜矿化脉规模小,品位低,不具工业开采利用价值。
仅局部地段可供个体少量开采。
6.结论对得尔图铜矿通过地质、岩石化学、激电中梯物理等方法进行了成矿地质条件的背景分析,认为有以下特征:(1)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增隆昌组和阿古鲁沟组。
区域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及北东向。
岩浆岩侵入有加里东中期辉长岩和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前者呈大面积或多组条带状顺地层走向分布。
(2)在铜矿化带附近Au 、M u 、M b 、Ag 、Sb 、Hg 、Zn 、Pb 、Cu 元素含量均高于其他地段5—10倍(120取样点附近),反映出在铜矿化带附近岩石化学成分呈现高值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