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附件1《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编制技术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5年5月.目录5前言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和《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等行业标准,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第212号政府令)要求,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实际,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中心。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乔文光、王海军、田力、高宏、陈军、杜贵旺、史生胜、曹志忠、宋利军等。

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编制技术要求1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要求,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要求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GB 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GB/T 12328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 12719—1991GB/T 14538 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3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DZ/T 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57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 0218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9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61-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规范DZ/T 022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TD/T 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DZ/T 0223—20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TD/T 1031.1—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部分:通则TD/T 1031.2—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2部分:露天煤矿TD/T 1031.3—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3部分:井工煤矿TD/T 1031.4—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4部分:金属矿TD/T 1031.5—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5部分:石油天然气项目TD/T 1036—2013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44—2014 生产项目土地复垦验收规程国土资发(2004)69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内国土资发(2013)124号《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标准》内财建(2013)600号《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定额》3 术语和定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和矿山土地复垦。

4 总则4.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编制要体现“边开采、边治理”;“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

4.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对象指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损毁的土地。

4.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内容。

4.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人(土地复垦义务人)在矿产资源开采等活动中,首先必须对拟损毁土地的可利用表土进行剥离和保护,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4.5矿山企业扩大开采规模、主要开采矿种、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4.6 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报告表可参照附录I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报告表。

5 工作程序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按图1程序进行。

接受委托、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确定方案的适用年限、评估范围和级别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和复垦责任区划分治理工程设计及经费预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编制图1 工作程序框图6 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6.1 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范围,应包括矿区范围、矿业活动影响范围。

6.2 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方法,以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为主,必要时辅以勘探和测试等工作。

现场调查应采集相应的影像、图片资料,并做文字记录和填写调查表。

6.3 全面收集矿区及周边各种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交通设施、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土壤、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矿山基本情况、土地损毁复垦、地质环境治理情况、矿山开采设计、矿山水文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等有关资料。

6.4 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精度,按DZ/T 0223-20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0223-20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 1031.1—2011、TD/T 1031.2—2011、TD/T 1031.3—2011、TD/T 1031.4—2011、TD/T 1031.5—2011)及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6.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主要内容6.5.1 矿山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矿山项目位置,采矿许可证历史沿革各期采矿许可证号,采矿权人,矿山名称,经济类型,开采矿种,开采方式,生产规模,矿区面积,开采深度,矿山服务年限和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或采矿许可证等。

6.5.2 矿山开发利用情况主要包括矿山生产规模及工程布局,矿山批准开采的(或拟开采的)层位,开采范围,开采深度,矿山资源及储量,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含矸)率,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采区布置,开采接替顺序,开采方法,顶板管理方法,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处置情况等。

6.5.3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主要包括露采区和地下开采区分布范围,采空区状况,坑口标高,开采的最大深度及标高,积水情况,坑口排(注)水水量与水质情况,废渣场,工业场地、办公生活区、矿山道路、堆淋场、堆矿场、尾矿库的状况,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5.4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及采矿活动损毁土地资源的调查,包括损毁的范围、地类(实测土壤剖面)、面积、损毁方式、损毁程度、损毁时段、土地权属及复垦条件等调查。

6.5.5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和社会经济概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矿体(层)地质特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类工程活动等。

6.5.6 采矿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塌陷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规模、发生时间、发育特征、成因、危害程度、危险性大小等。

6.5.7 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植被、村庄、工矿企业建(构)筑物、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交通工程及地质遗迹等各种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情况调查。

6.5.8 矿区含水层破坏调查,包括采矿活动引起的含水层结构破坏,地下水水质和水位变化及其所导致的含水层疏干、井、泉水干涸或流量减少、地表水漏失,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包含地表水)的影响具体范围、程度调查。

6.5.9 相邻采矿权和探矿权调查。

6.5.10 已采取的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和效果的调查。

6.5.1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主要内容应填写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表(见附录J)。

7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7.1 矿山地质环境评估精度要求按,按DZ/T 0223-20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0223-20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 1031.1—2011、TD/T 1031.2—2011、TD/T 1031.3—2011、TD/T 1031.4—2011、TD/T 1031.5—2011)及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7.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适用年限及基准期7.2.1生产矿山(包括改扩建)由剩余服务年限、闭坑后治理期与监测管护期确定。

7.2.2新立矿山由服务年限、闭坑后治理期与监测管护期确定。

7.2.3方案编制的基准期以矿权人委托编制方案之日算起。

7.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确定7.3.1 评估区范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分析确定。

7.3.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级别,应依据评估区的重要程度、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矿山生产规模,按附录A确定。

7.3.3 评估区重要程度划分为重要区、较重要区和一般区三级,应依据评估区内的居民人数,交通、水利、电力设施,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地类,按附录B确定。

7.3.4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应依据水文地质,矿床围岩和覆岩,地质构造,地质灾害,采空区,地形地貌等条件,按附录C确定。

7.3.5 矿山生产规模划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类,应依据矿种类别和年生产量,按附录D确定。

7.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评估及土地损毁程度评价。

7.4.1 分析评估区内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塌陷、采空地面沉陷、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位置、形态特征、规模、发生时间、表现特征、诱发因素、危害对象(包括土地)和损失,评估危害程度、危险性和影响程度。

依据附录E1划分为严重、较严重、较轻三个级别。

7.4.2 分析评估区内采矿活动已导致的地下含水层破坏情况。

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地下水水质和水位变化,及其所导致的含水层疏干、井、泉水干涸或流量减少、地表水漏失和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包含地表水)的影响范围、分布位置、表现特征。

依据附录E1划分为严重、较严重、较轻三个级别。

7.4.3 分析评估区内采矿活动引起的地表变形,对地形地貌、植被、城镇、居民点、建(构)筑物、水利、电力、交通工程设施、自然保护区、景观的影响,分析其影响范围、分布位置、发生时间、表现特征和影响程度。

依据附录E1划分为严重、较严重、较轻三个级别。

7.4.4 分析评估区内采矿活动已对土地损毁,按压占、挖损、塌陷和污染四类分别统计各损毁土地单元的地类、损毁面积、损毁程度,并明确是否有损毁基本农田情况。

已损毁土地损毁程度依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 1031.1—2011、TD/T 1031.2—2011、TD/T 1031.3—2011、TD/T 1031.4—2011、TD/T 1031.5—2011)及相关技术规范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三个级别。

7.4.5 依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结果与已损毁土地损毁程度评价结果,按照就重的原则,将评估区现状破坏(已损毁)单元综合划分为严重、较严重、较轻区三个级别。

7.5 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与土地损毁预测评价7.5.1 分析预测采矿活动引发、加剧及矿山建设和生产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可能分布范围和危害对象,评估危害程度、危险性和影响程度分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