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用菌常见消毒灭菌方法

食用菌常见消毒灭菌方法

食用菌常见消毒灭菌方法食用菌的消毒灭菌在物品及空气中分布着大量微生物。

进行食用菌生产必须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掌握和运用消毒、灭菌技术,严防杂菌污染,保证菌种优良纯正,使食用菌顺利生长发育,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消毒灭菌是排除杂菌干扰,为食用菌创造洁净生长环境的重要保证。

也是食用菌生产中的一项基本技术。

几个重要概念:灭菌: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用物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彻底杀灭物料、容器、用具和空气中的所有微生物。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物料中、物体表面及环境中的一部分微生物,即只能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不能杀死微生物的休眠体。

防腐:是指用物理学或化学的方法,暂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除菌:是一种用机械的方法(如过滤、离心分离、静电吸附等)除去液体或气体中微生物的方法。

1.灭菌杀死一定环境、物品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使一定范围内的微生物永远丧失生长繁殖能力,使之达到无菌程度,是灭菌的目的。

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灭菌可分为杀菌和溶菌。

杀菌是指菌体失活,但菌形尚存。

溶菌是指菌体死亡后发生溶解、消失的现象。

2.消毒:杀死环境、物品中的病原菌(杀不死芽孢),而对被消毒物品基本无害的方法为消毒。

3.防腐:暂时抑制其生长。

使微生物暂时处于不生长、不繁殖、但又未死亡的状态,称为防腐。

属于一种抑菌作用。

4.除菌用冲洗、过滤、离心、静电吸附等机械手段,除去微生物的方法为除菌。

消毒灭菌主要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

各种理化因子究竟能起到灭菌、消毒、防腐中的哪种效果,主要取决于本身的强度或浓度、作用时间、微生物对理化因子的敏感性及菌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任何消毒灭菌法的使用,必须达到既杀灭物品中的微生物,又不破坏其固有性质的目的。

物理消毒灭菌食用菌生产中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是热力灭菌及紫外线灭菌,两者都属于强杀伤力因素。

一、热力灭菌原理:高温使菌体蛋白质、核酸、酶等重要细胞物质发生凝固或变性失活。

日常生活中的炒、烧、烤、蒸、煮等对微生物都有一种短平快的效果。

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类。

在实践中,可根据灭菌物品的性质和具体条件选用。

(一)干热灭菌利用火焰、热空气杀死微生物(适于耐烧、耐烤物品),干热灭菌以其快速在灭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干热灭菌器灭菌范围较窄。

(1)酒精灯烧接种工具、管口、瓶口→烧至红热(冷却用)简、快、彻底(2)烘烤法(热空气) 适于体积较大的玻璃、金属器皿,试管、培养皿、三角瓶、烧杯、吸管等包装放入烘箱→160-170℃、2h断电→70℃以下取物。

注意:升降温勿急;勿超180℃;用时随用随开包。

干热灭菌简便易行,能保持物品干燥,但使用范围有限,只适用于空玻璃、金属器皿的灭菌,凡带有橡胶的物品和培养基,都不能进行干热灭菌。

二、蒸汽湿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是指用饱和水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由于蒸汽潜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质变性或凝固,所以该法的灭菌效率比干热灭菌法高,是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

湿热灭菌法可分为:煮沸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和间歇蒸汽灭菌法。

影响湿热灭菌的主要因素有: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蒸汽的性质、药品性质和灭菌时间等。

(1)煮沸灭菌法:将水煮沸至100摄氏度,保持5-10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保持1-3小时可杀死芽胞。

在水中加入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的碳酸氢钠时沸点可达105摄氏度,能增强杀菌作用,还可去污防锈。

此法适用于食具、刀箭、载玻片及注射器等。

(2)巴氏消毒法:一种低温消毒法,因巴斯德首创而得名。

有两种具体方法,一是低温维持法:62摄氏度维持30分钟;二是高温瞬时法:75摄氏度作用15-30秒。

该法适用于食品的消毒。

(3)流通蒸气灭菌法:利用常压下的流通蒸汽进行灭菌。

(4)间歇蒸汽灭菌法(5)高压蒸汽灭菌法:103.4千帕蒸汽压温度达121.3摄氏度,维持15-20分钟。

湿热灭菌法湿热法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达到与干热法相同的灭菌效果,因为:①湿热中蛋白吸收水份,更易凝固变性;②水分子的穿透力比空气大,更易均匀传递热能;③蒸汽有潜热存在,每1克水由气态变成液态可释放出529卡热能,可迅速提高物体的温度。

湿热灭菌法一般采用121摄氏度,灭菌20-30min,如果是产孢子的微生物则应采用灭菌后适宜温度下培养几小时,再灭菌一次,以用于杀死刚刚萌发的孢子。

三、红外线(infrared):是波长为770nm~1000μm的电磁波,以1μm~10μm波长的热效应最强。

红外线的热效应只能在照射到的表面产生,不能使物体均匀加热,常用于碗、筷等食具的灭菌;微波(microwave):波长为1mm~1000mm的电磁波统称为微波,可穿透玻璃、塑料薄膜与陶瓷等物质,但不能穿透金属表面。

微波炉的热效应分布不均匀,灭菌效果不可靠,用于非金属器械及食具消毒。

四、紫外灯灭菌法紫外线杀菌灯在紫外线UV-C波段内,其中250-270nm范围内杀菌力最强。

由于汞的共振谱线为2537A,这种杀菌管能产生253.7nm的紫外线,使细菌和病毒DNA和RNAV发生变性,细胞不能繁殖。

紫外线消毒灯对任何细菌或病毒都有效,集中高强度紫外线在短时间内即可杀菌.广泛应用于空气,各类材质表面,水或其它液体的消毒杀菌。

一,使用方法:按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第3版第2分册(医院消毒规范)规定,室内悬吊式紫外线消毒灯安装数量为平均每立方米不少于1.5W,并且要求分布均匀、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2.2m,使得人的呼吸带处于有效照射范围。

连续照射不少于30min,紫外线的辐射强度与辐射距离呈反比,悬挂太高,影响灭菌效果。

如果是物体表面消毒,灯管距照射表面应以1m为宜,杀菌才有效。

用于饮水消毒水层厚度不超过2厘米,消毒时环境温度控制在20℃~40℃,湿度40%~60%,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消毒效果,可适当延长消毒时间,相对湿度大于80%时也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二,注意事项:1、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会造成灼伤,请注意防护。

避免较长时间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2、紫外线对有机细胞有杀伤作用。

请勿对宠物和植物长期照射。

3、注意对室内名贵书画进行遮挡,以防长时间紫外线照射氧化变色。

4、勿将杀菌灯作为照明灯使用。

消毒以适度为宜,不提倡长时间开着紫外灯。

5、清洁紫外线灯时,请切断电源,使用干净的软布或酒精轻擦,忌用汽油等有机液擦拭。

6、防止儿童玩耍和接触。

7、对房间消毒完后,请即开窗通风。

五、臭氧臭氧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自行分解成氧气和单个氧原子;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有极强的氧化作用,将其杀死,多余的氧原子则会自行重新结合成为普通氧原子,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故称无污染消毒剂,它不但对各种细菌(包括肝炎病毒,大肠杆菌,绿浓杆菌及杂菌等)有极强的杀灭能力,而且对杀死霉素也很有效。

1、臭氧的灭菌机制及过程类属于生物化学过程,氧化分解了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葡萄糖氧化酶。

2、直接与细菌、病毒发生作用,破坏其细胞器和核糖核酸,分解DNA、RNA,蛋白质、脂质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使细菌的物质代谢生产和繁殖过程到破坏。

3、渗透胞膜组织,侵入细胞膜内作用于外膜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胞发生通透畸变,导致细胞溶解死亡。

并且将死亡菌体内遗传基因、寄生菌种、寄生病毒粒子、噬菌体、枝原体及热原(细菌病毒代谢产物、内毒素)等溶解变性灭亡。

综观无菌技术对微生物作用的原理可分为抑菌、杀菌和溶菌三种。

应用臭氧作灭菌剂是属于溶菌。

所谓溶菌,即可达到“彻底、永久地消灭物体表面所有微生物”的效果。

臭氧(O3)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淡蓝色气体。

分子结构呈三角形,键角为116°,其密度是氧气的1.5倍,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氧气的10倍。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在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为2.07V,仅次于氟(2.5V),其氧化能力高于氯(1.36V和二氧化氯(1.5V),能破坏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很快地扩散透进细胞内,氧化分解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葡萄糖氧化酶等,也可以直接与细菌、病毒发生作用,破坏细胞、核糖核酸(RNA),分解脱氧核糖核酸(DNA)、RNA、蛋白质、脂质类和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使细菌的代谢和繁殖过程遭到破坏。

细菌被臭氧杀死是由细胞膜的断裂所致,这一过程被称为细胞消散,是由于细胞质在水中被粉碎引起的,在消散的条件下细胞不可能再生。

应当指出,与次氯酸类消毒剂不同,臭氧的杀菌能力不受PH值变化和氨的影响,其杀菌能力比氯大600-3000倍,它的灭菌、消毒作用几乎是瞬时发生的,在水中臭氧浓度0.3-2mg/L时,0.5-1min内就可以致死细菌。

①病毒已经证明臭氧对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杀灭性,例如Poloi病毒在臭氧浓度为0.05-0.45mg/L 时,2min就会失去活性。

②孢囊在臭氧浓度为0.3mg/L下作用2.4min就被完全除掉。

③孢子由于孢衣的保护,它比生长态菌的抗臭氧能力高出10-15倍。

④真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和青霉属菌(penicillium)能被杀灭。

⑤寄生生物曼森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在3min后被杀灭。

紫外线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幅射,照射能量能产生激发作用。

紫外线照射杀菌是使微生物细胞内核酸、原浆蛋白和酶发生化学变化而死亡。

紫外线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死包括细菌、结核杆菌、芽胞和真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

从化学角度讲因为乙醇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细菌。

从生物学角度讲呢是因为高浓度乙醇可以使细菌质壁分离,严重的质壁分离可以杀死细菌酒精之所以能消毒是因为酒精能够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如果使用高浓度酒精,对细菌蛋白脱水过于迅速,使细菌表面蛋白质首先变性凝固,形成了一层坚固的包膜,酒精反而不能很好地渗入细菌内部,以致影响其杀菌能力。

75%的酒精与细菌的渗透压相近,可以在细菌表面蛋白未变性前逐渐不断地向菌体内部渗入,使细菌所有蛋白脱水、变性凝固,最终杀死细菌,酒精浓度低于75%时,由于渗透性降低,也会影响杀菌能力。

由此可见,酒精杀菌消毒能力的强弱与其浓度大小有直接的关系,过高或过低都不行,效果最好的是75%。

酒精极易挥发,因此,消毒酒精配好后,应立即置于密封性能良好的瓶中密封保存、备用,以免因挥发而降低浓度,影响杀菌效果。

另外,酒精的刺激性较大,粘膜消毒应忌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