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鸦片战争论述

鸦片战争论述

鸦片战争述评摘要:1840~1842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借口中方销毁而鸦片派兵入侵。

最终以英国胜利而告终,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随后美、法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造成中国的主权被损害。

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革命性质逐渐发生变化,中国社会主板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打开了固步自封的局面,使中国社会的性质、矛盾、历史任务及民众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西方列强;侵略;社会性质;影响引言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是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

一、鸦片战争简介(一)鸦片战争的起因为什么西方列强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为什么中国当时无法战胜当时的西方国家?1、中国近代封建社会的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和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虽然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但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到清朝的固步自封、虚骄自大更使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渐渐拉远。

2、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进行殖民主义的扩张。

19世纪资本主义末期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受到空前的挑战和威胁,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3、中英两国贸易逆差。

英国和中国进行商品贸易但没中得到多少利润,反而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是大量资金流入中国。

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

4、鸦片的输入与禁烟。

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打开中国的市场,。

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

英国人把中国人的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觉得不可容忍,促成战争的爆发(二)西方列强的入侵1、英军首次北犯。

1840年6月至12月英国远征军开始向中国发动战争,于7月攻占定海, 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皇帝慑于兵威,罢免林则徐,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同时,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

2、虎门广州之战。

1841年1月7日,英军出动海陆军攻占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

道光皇帝下令对英宣战,派奕山为靖逆将军。

2月26日,英军又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沿珠江而上珠江直逼广州。

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并炮击广州城。

在此形势下,奕山等接受英方条件,纳银600万元,换取英军撤出广州地区。

3、英军再次北犯。

英国政府对义律在广州所获侵略权益尚嫌太少,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

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舰船37艘、陆军2500人离香港北上,开始攻击中国沿海城市, 1842年 7月27日,英舰队驶抵南京江面,清军已无力再战,全部接受英国侵略要求。

(三)战争结果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

(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

(3)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军费,分24年付清)。

(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

(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

(6)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犯罪可不受中国法律制裁。

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

二、鸦片战争的评价(一)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1、极端专制制度和对作战态度的动摇不定在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下,皇帝的权力不受任何机构或个人的限制。

这种绝对君权统治,在鸦片战争中,直接造成了中国战略指挥的失误。

由于清朝统治者对本身力量盲目自信,对英国侵略意图一无所知,对敌情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准确的估计导致清朝统治者之对战争的态度动摇不定。

2、官吏的盲目虚骄与欺骗蒙蔽清朝统治者一向把清帝国自诩为“天朝大国”,有传统的虚骄心理,不屑了解外国情况,对于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不仅耻于学习,还直斥之为无裨实用的“奇技淫巧”。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长期严格限制内外交往,使清朝统治者很难了解外国的情况。

文武官吏为了奉承皇帝和推卸责任,谎报军情战果,过大的夸大清廷的实力,削减英国的力量,造成对敌我双方情况的不了解,特别是对英国及英军情况的无知、误解,使清廷对于战争进程很难有所预见,每每受制于敌,穷于应付,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并造成军事指挥上的谬误。

3、官吏贪污腐败和官员怯懦溃逃在清朝,贪污贿赂,充斥于整个的官场。

官吏贪污使国库收入减少,直接造成朝财政困难,财政困难又给战争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大多贪生怕死之辈,战斗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差,与英军打起仗来,就成了懦夫。

“就天下大势而论之,文官爱钱而惜死,武官惜死而又爱钱。

”这确乎对鸦片战场上清朝文武官员种种表现的准确概括。

在这些“爱钱”而不分时间,不论地点,不择手段,“惜死”而不计后果、不顾身份、不知羞耻的文官武将主持下的战役,要想取得胜利,只能是臆想。

4、阶级矛盾尖锐,难以一致对外鸦片战争前,阶级压迫残酷,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全国许多地区,人民群众反抗清朝统治者的斗争,此伏彼起,接连发生。

清朝统治者不但不靠人民的力量去抗击侵略,而且还对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加以压制,进行破坏。

清朝统治者失去人民这股力量,就特别虚弱无力,无法与英军对抗,在战争中必然节节失败。

另一方面,由于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反抗,使清朝统治者惊恐万分,充满危机感。

他们既要对人民的反抗进行镇压,同时又要同英军作战,因而感到内外交困。

还有吏治的腐败,使国内的阶级矛盾即使在英军侵扰的情况下仍然十分尖锐,它使清朝统治者无力与敌对抗。

为了防止、镇压人民的反抗,清政府更快地向侵略者妥协投降。

(二)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变化1、社会性质的变化。

政治上,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由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转变到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4、人民思想发生变化。

伴随着经济上的深入,国外的先进文化也同时传入中国:自然科学冲刷着国人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国外的生活方式开始融入上层社会生活;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也在国内悄然传播,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开始打下思想基础。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1、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腐败、落后和封闭的大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封闭性与落后性以及腐败性到了满清的后期更加突出,当世界在发展,特别是欧洲经济经的迅速发展,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给欧洲民众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和民众较多的自由和民主,使中国与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差距更大,尽管西方各国在打开中国封闭大门时,采用了“鸦片”和“大炮”两种不文明的手段,但是中国的封闭大门毕竟是需要打开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进程。

2、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由于《南京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先后开放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为商埠。

促进了当时五市商业的发展,在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大商人拥资百万的商人,尽管有些商人是依附于外国人,但是毕竟是中国较早的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商人,他们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

3、带来了欧洲的现代文明和技术。

随着中国的国门逐步被打开,一些外国的文明与技术,特别是外国的一些进步和开放的民主思想和自由的主张,也开始在中国大陆产生。

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慢慢地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和新产品也开始陆续地进入中国,中国民众也开始在逐步认识西方世界。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但鸦片战争也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侮的新思潮。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古老的封建与专制的中国的瓦解。

三、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启示1、国家和民族落后就要挨打。

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历史。

历史以铁的事实告示后人,落后就要遭受列强的侵略和欺侮,全民族都要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2、国家主权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前提。

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而争得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则是实现这一夙愿的第一步和前提条件。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完整来之不易,要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相辅相成的。

3、国家内部各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

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中华民族四分五裂。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海内外华人的力量和聪明才智,使各民族更加团结。

4、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基础。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