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课堂语言艺术

音乐课堂语言艺术

音乐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

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

”老师亲切温和的语言,使学生百般回味;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给学生带来快乐;老师果断奔放的语言,给学生激情;老师谦虚谨慎的语言,使学生真诚。

音乐教学中,把音乐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机结合,将音乐这种抽象的听觉艺术和语言性的艺术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语言形象生动的描述作用,不仅可以再现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的今天,要想做一名教学理念新,教学效果好的优秀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样也要注重语言艺术的锤炼,在追求音乐美和语言美的结合上下工夫。

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课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一,音乐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喜欢教师的教学语言有艺术魅力。

特别是音乐课的语言。

要求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音乐课“画龙点睛”,为音乐形象“推波助澜”。

音乐教学的艺术性要求音乐教师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要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相协调。

这样可以创设更为真切的体验情境,并使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更快地走进艺术情境,并加深音乐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

由于学生对教师语言的接受和反馈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教师的表情,动作,神态,风度等综合判断,也就是说,听觉还需要借助视觉形象的帮助才能形成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依次教师要不断追求语言,声态与神态,形态的吻合,直至“声,神,形”的合一。

试想,如果我们微笑着叙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或是唱“花儿开了,鸟而叫了,多么好......”时面无表情,那么学生如何从矛盾的言谈举止中得到肯定的判断呢?因此,教师不能忽略教学语言中所包含的无声的体态语言(形态,神态,动作,手势等),它们与声态语言构成和谐统一的课堂语言整体。

二,音乐教师的语言富有文学艺术
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每位教师都应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

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曲式,配器等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语速,语调也要与这一塑造手法相一致,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第一致,使语言氛围与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音乐是通过旋律和节奏感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音乐课教学的课堂语言其节奏感与韵律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把握得好,应用得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在教学中注重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及时调整语言的速度,高低,强弱,使课堂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如:“请”,教师要面带笑容,再用手做一个请的手势,说:“让我们一起唱起来。

”除了要富有节奏的表述外,还可加上简单的与节奏相配合的动作,如:双手按节奏变换拍子拍手或做请的动作,当学生学唱乐谱时,教师用手势,身体配合教师语言边做边说,另外,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

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

三,音乐教师的语言要言简意赅
音乐教师的语言要简要,精练,具有启发性。

烦琐,堆砌,喋喋不休的语言会让学生不得要领。

讲课应当“要言不烦”,象《札记·学记》里所要求的,“其音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说话简约明达,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至善美之理,使人透彻理解。


语言是重要的,但音乐课毕竟不是语文课。

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是创
造性的非自然性的,是抽象性的非语义性的,是表情性的非确定性的。

这就使得有些音乐所表达的是那种“花非花”,“雾非雾”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感觉,这绝不是几个优美的词句所能形容的描绘的。

四,合理恰当的使用音乐教师的声势语言和态势语言
音乐教师的声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人体的许多部位,乃至全身的自由活动,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姿势。

这里所谓的“姿势”是指一种运动状态,“姿势”创造出声音,就是“声势”做常用的声势有:拍手,拍腿,踩脚,捻指,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舞蹈所共有的基本语汇,声势训练对于锻炼学生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音高及力度辨别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

音乐教师要设计声势语言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法,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能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美,感受美,从而创造美。

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中还应配合态势语言,让教师的整个形象与声音构成一幅美丽清新的画卷。

在课前准备与课题授课中,教师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与注意力的方法也可以创新。

上课铃响过后,同学们还处在十分兴奋活跃,七嘴八舌说个不停的状态,这时老师来到学生中间,左听听,右听听,忽然老师双手拍打节奏,眼神示意同学们跟着一起打,有一部分同学自然而然地学着拍手,跟着老师用双手拍,双脚跺或轻拍自己的脸和嘴打出另一种节奏,此时全班学生停止了吵闹一起跟着打起节奏来。

最后,老师将食指放在嘴边:“嘘”的一声,大家马上安静下来。

在这过程中老师没有大声说过一句:“别吵了!”“安静!”或用教鞭敲打讲台或黑板,但他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地进入了上课状态。

五,课堂提问的语言设计要考究
首先,作为教学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发。

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

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兴趣,应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要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音乐。

因此,课堂提问要立意鲜明,不要提一些简单的毫无想象力的问题。

其次,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要有层次,丝丝入扣且前后呼应。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年龄特征,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六,导入语和结束语要与音乐相融合
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人入胜的引子,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其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中,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产生新奇感,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结束语是一堂课前后呼应的点睛之笔。

简短而隽永的结束语是意犹未尽的尾声,它不仅是一节课的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深化人文主题。

当耐人寻味的话语和美妙的音乐又一次在耳边响起时,那种共鸣,语音袅袅,令人回味。

一位音乐家说过:“当语言走到尽头的时候,音乐便出现了”。

美的音乐可以表达美的语言,而美的音乐也需要美的语言的诠释与润泽。

但究竟如何在音乐课上恰当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关注的问题。

任重而道远。

总之,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重视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之外,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文学修养,使有声语言主导形体语言在每一节课中完美结合。

只有这样,音乐课才能切实让学生感受美,才更有吸引力,也才能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