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1、北大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十大第一: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和研究新闻学的团体。
2、1919年4月20日,出版中国第一份新闻学刊物《新闻周刊》3、1919年12月6日,出版中国人自撰最早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4、1920年1月,在中国语言系开设中国历史上第一门新闻学课程5、徐宝璜,中国新闻教育第一位的大师,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6、1924年建立燕大新闻学系是中国或者亚洲第一所完全的新闻系7、第一个同西方(美国)新闻学院交换学生的中国新闻教育机构8、第一个中国新闻学研究生葛鲁普,中国第一本广告学硕士论文9、旧中国培养新闻学子最多、声誉最好的新闻专业的大学10、建国初期全国原系调整后第一个设立新闻学专业的大学2、唐代进奏院报进奏院状报:是一种刚刚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的原始形态报纸。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和地方诸道,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告。
内容:皇帝的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其他军事消息。
特点:第一,它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的。
它的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第二,它不同于公文。
新信息、比正式公文为早第三,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和收阅者没有直接关系。
第四,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
3、定本制度我国最早新闻检查制度。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抄发的内容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抄报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们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灾异军情、朝廷机事、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奏章为中央集权服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4、宋代小报性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最早记载:《宋会要辑稿》59册、165册出现称呼:南宋《海麟集》特点:1、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2、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3、发行人是邸吏、使臣、中下级官员、印售之家4、内容:朝廷官员的变动和宰相百官的言论,皇帝谕旨诏令,信息灵通,朝廷机事5、有手写,有印刷6、读者范围广泛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1815年8月5日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
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及少量新闻报道。
1821年停刊。
内容:宣称以阐释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首先为基督教教义,其次为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也刊登阐述伦理道德的文章。
6、《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该刊主要编是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全面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内容,也有宗教内容。
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
它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
(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7、十九世纪《申报》的办报经验一、是发表政论文章。
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
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
三、重视广告,并发表副刊性文字。
公开征集、发表文艺性作品,特别是语言通俗、音调轻快的竹枝词更受欢迎,这就容易符合当时主要读者群即旧式文人和市民的兴趣和需求。
四、是把商业经营原则应用于报纸副业。
降低报价外,还有大量副业。
在经营管理方面:⑴尽量降低成本;⑵努力搞好发行,设代销点、上门送报、沿街叫卖,买报人可先取报,月底缴款,剩余报纸退回;⑶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⑷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8、外报在华的历史作用(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A.为列强武力侵华和政治讹诈提供情报B.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C.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二)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A.它们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禁锢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窗口B.它们所刊载的商业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为新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利用C.它们所介绍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可避免地为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中国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报宣传的影响。
(三)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A.带来了近代报刊理念,体现了民主观念B.冲破了封建王朝对办报的种种束缚,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生存基础C.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D.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新闻工作者。
9、《循环日报》概况《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立言” 强调变法自强为具忠想内容的特色。
内容:首录京报、次羊城新闻、再中外新闻,野语稗言10、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概况:从1895年到1898年间,全国出版的报刊达120种,80%以上是中国人办的,它们遍及全国许多城市,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刊活动不仅打破了外报垄断的局面,而且还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这次办报高潮独具中国特色:1、报刊数量大。
2、办报地区广。
3、报刊品种多。
4、与外报相反的发展线路。
国人办报是由内地到沿海,由中国到外国。
5、与外报相比,国人所办的这些报刊均属政治家办报。
他们办报的目的既不是为传教也不为赚钱,而是为了变法自强。
6、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流。
7、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相配合。
报刊的编辑既是学会的骨干又是学堂的教师,形成一种“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11、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言禁,报禁开放,预备立宪后,形成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表现:1、革命派报刊大发展;2、立宪派报刊兴起和发展;3、官报的进一步发展;4、通讯事业兴起和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上海、武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
特点:1、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2、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3、办报地区有所扩大;4、读者面大为扩大。
12、《大公报》历史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经费主要来自天主教徒资本家,也有少量法国传教士和法驻华公使的入股,但发起创办并主持报务的是皈依天主教的满族人英华。
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02年至1916年,由英华主持,1902年前基本上是一张宣传君主立宪的报纸,1902年后在政治上拥护共和。
第二阶段,1916年至1926年,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亲日报纸。
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第四阶段,自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13、东方杂志1904年3月创刊于上海,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按现代学科分为文学、哲学、工业、商业等门类。
辛亥革命后,该刊认为西方的道德观念已毁,强调要用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来救治西方的“物质文明”。
五四运动后,东方杂志采取兼容并蓄的方针,开辟专栏,大力评介东西方各种学说和国际形势。
抗战爆发后,该刊号召全民抗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1948年12月停刊,历时45年,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
14、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维新派激励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下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
2、维新派十分强调并大力利用了报刊的开民智的功能。
3、维新派非常重视并自觉运用了报刊的开通风气的功能。
15、维新派报刊的进步作用和主要贡献社会作用:①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维新派通过报刊陈述当前中国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愤怒地谴责了列强的种种恶劣行径,发出了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维新报刊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热情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使广大知识分子的头脑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各地维新派新团体的报刊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获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对变法起到了很大帮助。
主要贡献: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和一些维新派大臣又促使光绪皇帝下了允许官绅士民办报的诏书,几千年来的封建言禁被冲垮。
②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康梁办报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醉心于科举,办报的目的或是为了养家糊口,或是为了抒发其抑郁之情;自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办报后,社会上对报纸、报人的看法为之一变,这些人不仅学贯中西,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变法维新的领袖,他们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深深地影响了广大读者。
康梁以后,报人、报刊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办报的政治家也愈来愈多了。
③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疾呼救亡,直陈时弊,介绍西学,要求变法,谈古论今,条理清晰,感情充沛,语言半文半白,有时还夹有口语、俚语及外国语法,因而平易畅达,易于表现新思想。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的出现推动了变法维新的宣传,变法维新的宣传也促进了报刊政论的发展。
16、《中国日报》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孙中山亲自筹集经费,采购设备,并确定该报名称。
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查封。
其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二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
17、《民报》概况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每期6万至8万字。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