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学 笔记

公共管理学 笔记

第一章绪论
【关键术语】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行政学
非政府组织
公共物品
研究范式
市场失灵
凯恩斯主义
政府失灵
1.1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1.1.2 公共管理的主体
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构成vs.中国公共组织的构成
公共组织的特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合法性、组织性、服务性
1.1.3 公共管理的对象
1.公共物品及其分类2.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3.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对象的必然
1.1.4 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目标不同;管理手段不同;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理念不同;管理主体不同;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同;管理方法不同;管理目的不同
1.2 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2.1 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1.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背景
2.公共行政学的传统范式
1.2.2 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批评与转变
1.传统范式受到批评的社会原因
2.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2.3 公共管理学的新框架
1.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2.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传播与发展
1.3.1 新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1.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
2.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
3.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
1.3.2 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2.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围
3.公共管理研究队伍的扩大
1.3.3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1.中国的国情特点 2.当前的学科建设的特点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发展的需要
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4.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1.4.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实践抽象法 4.实体分析法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含义?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什么不同?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4.如何认识公共管理运动的现实意义?
5.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6.为什么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第二章政府职能
【关键术语】
政府职能
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社会化
政府职能转变
2.1 政府职能概述
2.1.1 政府职能的内涵
——政府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

2.1.2 政府职能体系
政府的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政府的运行职能——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2.1.3 公共权力与政府职能
1.公共权力及其作用
公共权力,就是公共组织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一般具有强制性、公益性、规模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公共权力在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

第二,确定或制定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秩序第三,它直接组织社会生产。

2.公共权力的主体
2.2 政府职能的演变
2.2.1 古代社会的政府职能
2.2.2 近现代社会的政府职能沿革
2.2.3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趋势
——政府经济社会职能扩大,政治职能相对减弱
——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强化,同时干预经济的形式改变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
2.3 政府职能的社会化
2.3.1 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必要与可能
1.“政府失灵”现象的出现
2.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1)能促进社会沟通(2)能增加社会公共物品(服务)的供给
(3)能促进政府职能转移(4)能促进就业
2.3.2 政府职能社会化的现实成效
1.政府职能社会化的目的
2.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3.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增加公众选择的机会
5.吸收民间资本,整合国家资源
2.3.3 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方式:委托、替代、撤资
2.4 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2.4.1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新中国的政府职能特点及历史意义
2.改革前政府职能的弊端
3.世纪之交继续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
2.4.2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政府职能重心转变 2.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 3.转变职能方式2.4.3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趋势
1.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从微观经济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
3.从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转变
4.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转变
第二章练习与思考题
1.何谓政府职能?
2.阐述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发展阶段。

3.政府职能社会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4.政府职能社会化的理论依据如何?
5.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试述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趋势。

第三章公共组织
【关键术语】
▪行政组织
▪准行政组织
▪编制
▪编制管理
▪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
▪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
3.1 行政组织
3.1.1 行政组织的内涵
1.行政组织的含义
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2.行政组织的特性——政治性;社会性;权威性;系统性
3.1.2 行政组织的类型
1.行政领导机关 2.行政职能机关3.行政辅助机关4.派出机关5.临时机关3.1.3 行政组织的结构
作用;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3.1.4 准行政组织
1.准行政组织的含义及特点
是指那些不具备国家行政机关性质,而实际承担着某些行政管理职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

由执政党或政府直接设立的;费用都来源于国家财政;在管理上都参照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进行。

2.准行政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
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有利于政府减少机构,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消除公共权力的寻租现象。

3.2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3.2.1编制与编制管理
1.编制的含义
广义的“编制”涉及一个法定组织的职能、机构、人员的系统结构与规模。

2.编制管理:对各类国家编制实施的管理。

具体内容包括:制定编制方案;确定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并协调不同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审批机构与人员;监督编制执行情况;进行编制统计;制定有关的法令法规
3.2.2 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1.职能决定原则2.职位设置原则3.协调平衡原则 4.精简统一原则 5.依法管理原则
3.2.3 编制管理的主要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
3.3事业单位
3.3.1 事业与事业单位
1.传统的事业单位概念
国有、国办;人员列入国家专门的事业编制;所需经费靠财政拨款;所有活动依照行政指令计划进行;活动目的是服务性的;主要活动领域是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

2.现在事业单位的权威定义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3.2 事业单位的特征
1.性质是社会公益性组织 2.举办主体是国家机关或其他国有机构
3.经费来源是国有资产 4.组织目的是从事社会根本服务
5.活动领域主要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
3.4社会团体
3.4.1社会团体的定义和特征
1.社会团体的定义
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非政府性;自愿性;共同性;非营利性;自我约束性。

2.社会团体与事业单位的区别——组织的目的、经费来源、经营性质、登记管理机关不同
3.4.2 社会团体的作用
沟通和协调:社团与政府的关系、社团与企业的关系、社团成员间的关系3.4.3 社会团体的分类——学术性、行业性、专业性、联合性社会团体
3.5 民办非企业单位
3.5.1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概念与特征
1.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概念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
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2.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征——非营利性、社会性、独立性、实体性3.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区别
组成方式不同;组织目的不同;机构设置不同;实体性程度不同3.5.2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分类
根据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的划分;根据行业不同划分
第三章练习与思考题
1.我国的行政组织包括哪些机构?
2.行政组织有那些类型?
3.什么是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是什么关系?
5.什么是准行政组织?
6.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事业单位有哪些特征?
8.社会团体有哪几类?
9.什么是民办非企业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