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研究生考试哲学复习资料第二章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运动一、名词解释1.教父教父是基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的传播者和解释者,教规的制定者和教会的组织者。
被称为教父的基督教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遵循正统的学院、过圣洁的生活、被教会所册封,生活在基督教早期。
按使用语言的不同,教父被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
两类教父各有四大博士,他们是:希腊教父纳西奥德格列高里、巴兹尔、约翰、克利素斯顿和阿塔纳休斯;拉丁教父安布罗斯、哲罗姆、奥古斯丁和大格利高里。
2.自由意志(波依修斯)在波依休斯那里,自由意志是做出判断的理性功能。
波依休斯是把世界分为无理性的世界和有理性的世界。
在无理性的世界中,神的形式以绝对的因果必然性起绝对作用,而在理性世界中,永恒的形式只是一种人们应当追求、但也可以拒绝的理想,因此,在理性世界里,留给人的自由意志一定的选择的可能性。
人的精神越多,自由也就越多。
3.唯名论在经院哲学后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关系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
唯实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实际存在的意义。
唯名论是为了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而反对从理性上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其主要代表是极端的唯名论者洛色林和温和的唯名论者阿拉伯尔。
4.唯实论在经院哲学后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关系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
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存在。
它们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
另一种温和的是在把一般说成是一种“实体形式”(阿奎纳)。
5.文艺复兴运动欧洲的14-16世纪,史称“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是教廷的衰落和皇室的兴起,它的标志是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观念。
它从宗教精神内部创立了纯粹人性的、自我意识的、博爱的、无所不包的、无处不在的、普遍的、能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重新肯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继而发展到西欧各国。
由于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的杰出工作,通常被称为“文艺复兴”,而实际它的实质是人文主义运动,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人本主义、古典哲学的复兴和宗教政策。
6、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人文学”,指与神学相区别的那些人文学科,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学、道德哲学等。
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对古代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以及他们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
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主义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的自然平等。
人文主义思潮极大推动了西欧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它做的最大的成就就是“人的发现”。
7.启示的真理即由上帝直接的启示,并且有《圣经》记载下来的教义。
这种真理有两个渠道:一种是自然启示,通过自然规律显示他的高妙,二是超然启示,上帝通过语言与人类交流。
8.自然的真理指人类可以通过自然的理性而不借助于神的启示即可以认识神的高妙。
凭借思辨理性直接获得关于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思想。
9.奥康的剃刀奥康区别了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这种知识观不仅预示了重视经验证据的新科学观,而且对他自身理论有直接的意义。
它的一个重要推论通常被称作经济思维原则,既然只有自明知识或证据知识才能算作知识,那么,一切既无逻辑自明又缺乏经验证据的命题和概念都必须从知识中分别出去,可用经验证据直接说明的东西不需用非经验的原因解释,可用自明的命题证明的东西不需要意义不明的论辩,用他的话说:“勿用浪费较多的东西去用做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同样做好的事情。
”这句话后来被转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就是“奥康德剃刀”的来由。
10.三位一体“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神学世界观所涉及到的神学理念之一,他说:“父、子、圣灵,各位都是完全的,所以它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三重。
”奥古斯丁特别强调,这种神性的三位一体与感性事物是截然不同的。
在现实事物中,一件事物并不像三件事物一样多,而二件事比一件事物多;但在至高的三位一体中,一位等于三位,而且他们本身是无限的,因此,各位在各位里面,大家在各位里面,各位在大家里面,大家在大家里面,并且大家合而为一。
这样,奥古斯丁就论证了所谓的三位的合一性和平等性。
合一性和平等性说明了神的唯一性,同时又是无所不在的。
11.圣史与圣域/上帝之城(奥古斯丁)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城,这一历史事件在基督教内部引起沮丧、恐慌的情绪,以及在异教徒中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
为了鼓舞士气,坚定信仰,奥古斯丁写下《上帝之城》,对历史作出了圣史与信史的区别。
圣史是《圣经》所记载的上帝启示于人的事件,分成三个阶段与创世六天相对应。
《旧约》描述的以色列人的历史构成前五个阶段。
《新约》记载的耶稣基督活动是圣史的最后阶段,圣史结束与耶稣为人类献身之时。
信史即历史学家记载的事件发生时间与圣史平行,在圣史结束以后仍然持续。
圣史结束了耶稣之死的观点意味着圣史之后的俗史与人类命运无关,不但世界末日不可预测,而且世俗人事的兴衰都不会影响圣史已揭示的恩典与拯救。
与之相对的是圣城和俗城相区别的社会观。
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不同的爱组成了不同的城,“爱自己并进而藐视上帝者组成地上之城,爱上帝进而藐视自己组成上帝之城。
”上帝保证“天上的和平”,世俗政权保证“地上的和平”。
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释,奥古斯丁说明罗马的衰亡不在于皈依了基督教,而在于皈依不及时,信仰不够虔诚,人类之被拯救依赖上帝的恩典和启示,而不维系于罗马的历史命运。
二、简答题1.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实在论立场。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以存在和本质关系的学说为枢纽,对实体的等级、构造与差别作了全面论述。
他把实体分为三类,上帝是最高实体。
作为存在的原因和自由上帝是存在于存在者的统一、存在与本质的统一。
第二类是精神实体。
精神实体的存在活动不同于他们的本质,因为它们的存在活动不是固有的,而是获得的。
他们获得存在活动接受能力被自身的本质所制约、限定。
精神实体从上帝那里获得存在活动,它的本质是固有的潜能,它限制实体接受什么样的现实以及多少现实。
精神实体之中存在与本质,或与潜在的区分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完全地、充分地接受或分享纯粹存在。
这一点把它们与上帝区别开来。
第三类是物质实体。
它包含着存在与本质,以及形式与质料的双重区分。
“在由质料和形式组成的实体中,活动与潜在有双重组合,一是实体的组合,即质料和形式的组合;二是已经成为复合物的实体与存在的组合。
”“托马斯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入手,把实体看作由高到低的等级系统,上帝没有存在与本质区分,精神实体含有存在本质区分,物质实体含有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双重区分。
区分越多,对现实性的限制越大,完善性越小。
2.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托马斯认为上帝被造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使人可以通过认识被造事物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托马斯强调,关于上帝的存在的证明必须是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而不是“先天证明”。
按照这样的想法,托马斯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个理由,其中前三个证明被康德归为宇宙论证明。
第一个证明依据事物的运动。
这个证明是:我们可以感觉到有些事物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的推动。
这个第一推动力就是上帝。
第二证明是事物的动力因。
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每一个事物都以在先的事物为动力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动力因。
这个动力因就是上帝。
第三个证明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它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步由于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
第二步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3.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
阿奎那对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中后两个被称为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论证如下:(1)依据事物完善性的等级。
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东西的存在;第二步证明这个最完善的东西是其他完善性的原因。
因为事物不同程度的完善性是完善性序列的不同环节。
在完善性环节中,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所有或多或少完善的事物的终极原因,这终极原因就是上帝。
(2)依据自然的目的性。
托马斯说,即使无理性的物也朝向一个目的活动,他们总是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统一条路线活动。
它的活动目的性与齐一性证明它们的活动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有预谋的。
预谋需要智慧与知识。
所以必定有一个目的之预谋这安排世界的秩序,他就是上帝。
4.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
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认为知识有四个阶段:最低的一个阶段是感性,它与想象力结合起来,只能产生混乱的印象。
比感性高一级的是理智,它的功能是分析感性材料,从时间和空间上确定事物,在数量上进行诱导、指称一个事物。
理智在矛盾律的支配之下,使对立保持它们的区别。
第三个阶段的认识是理性,它认为对立面是可以调和的。
尼古拉认为最高的一种知识是直觉的知识,是神秘的理性认知能力。
在直觉之中,对立面在无限的统一中取得了一致。
尼古拉认为,感觉与理智的知识就像多边形,直觉的知识就像是圆,多边形的边再增加得多,也不可能与圆相等,因此,对于上帝,我们是否会有真实的知识的,人们只能通过“有学识的无知”而逐渐认知上帝。
5.简评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路德改革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剥削了罗马教皇垄断圣经解释的特权。
路德认为“因信称义”主要是个人内在精神转变,获救的思想主要在于因信仰和启示获得的确定的获救感。
精神的转变带来的外在生活的改变,第一,它们由信仰带来的生活态度的转变而引起;第二,它们是个人积极主动参与生活的结果。
加尔文综合了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理论成果,严格地推导出“先定论”的结论。
加尔文区分了“因信称义”的精神状态和“由义至圣”的生活过程。
获救感只能在信仰中产生,对上帝全能、神圣的信仰必须会引起对上帝的慈爱,作为神圣爱化身的基督教人格的信仰,这也是对自身获救的确信。
加尔文进一步指出,“称义”不是一个通过内在修养和外在善功所能达到的目标,而是上帝将慈爱、公正和恕罪转归在一个人身上而产生的结果。
加尔文从路德关于上帝恩典决定人的拯救命运的前提出发,得出更加彻底明确的先定结论,即然获救所需要的完全成义超出了人的能力所及的限度,人只有依赖上帝才能获救。
上帝不能无区别地宽恕全部人类的罪恶,他只能拣选一部分获救的人而放弃另一部分人与罪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