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差异: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赫拉克利特是“火本原论”者,他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
“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
”在经验中他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
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他物。
那么是:“”而不是感官的对象。
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是不可能的。
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空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的关系,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的。
实体论克服了理念论关于一般能够脱离个别、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事物独立存在的错误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或相,转义为心灵、灵魂可以看见的东西。
柏拉图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
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是在现象界之外的,决定现象接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柏拉图关于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看法和观点。
亚里士多德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比如:你能说人只是人(抽象共性)而不是动物(可感共性)吗?因为人类是从动物界演化而来。
所以,在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缜密的论证创立了他的实体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
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
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是者”“实体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
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
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
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
柏拉图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原则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
最后,理念论与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
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爱猫扑.爱生活}忍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31、2、也从这3、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
他把这种哲学家是为城邦的“拯救者”。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凡能包含较多要素的总是较完善的政体,所以那些混合多种政体的思想应该是比较切合事理。
”具体的做法就是将寡头制和平民政体混合起来,集中两者的优点而避免其弊端。
4、柏拉图奉行公有制,认为私有财产是人们自私与贪欲心的根源;亚里士多德提倡一种有限制的私有制,他称之为“私有公用”。
①柏拉图坚持认为财产共有制,他认为,国家产生纷争的和灾难的根源就在于私有制,私有制使人们有了私心,因为私利而斗。
他甚至提出家庭也要废除。
②相反,亚里士多德主张财产公有而私用,他觉得人间的一切罪恶的源于人的罪恶的本性,共有制不能改变人的本性,应该在财产公有的基础上私用来满足人的私利和私心。
5、柏拉图认为法律是蹩脚的工具,他把法律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在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建设中,他非常强调法律的作用。
①在柏拉图看来,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是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
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些缺陷。
所以哲学家的统治完全是人治是最好的统治手段而不是法治。
②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律是多数人制定的,体现多数人的智慧,一般来说,多数人的智慧比少数人或一个人的更高明。
所以亚里士多德宣称:谁让法律来统治,谁就是让神和理智来统治,但谁要是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4。
51.“因而可哲学意义:普罗泰戈拉的这一命题在当时是正对“神意”说的,它提高人的地位,贬低了神的地位;这一命题也有约定论的含义。
对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提出有直接作用,而且对后来怀疑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奥古斯丁与阿奎那在信仰与知识问题上的差异。
信仰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和统一。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充满种种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某种统一,这是研究西方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对范畴和基本问题。
信仰与理性的结合,应归功于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贡献。
奥古斯丁是将信仰与理性融合在一起的最早的一批神学家之一。
他认为,最可靠的知识是关于人的内在存在的知识,人对自身的反省是比感觉经验更为确定的知识。
他一方面认为主体对自身的反思而达到的"重合"要比感觉经验可靠,一方面又认为内在存在是感情和意志冲突的战场。
他不相信靠人的自身性存在--对上帝的信仰的永恒真理性的。
信徒通过内省可以感知上帝出现在我们的内在生活之中,如此,人进入了宇宙的中心地位,"不仅人成了一种高贵的创造物,而且宇宙也基本上是为了人、为了把其生命奉献给造物者的目的和法则而创造出来的。
"⑧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可以相信的最合理的事物,上帝既是宇宙从无到有,也是宇宙持续存在绵延不断的原因。
他在《神学大全》中写道:"在现象世界中,我们发现有一种动力因的秩序。
这个最初的动力因,大家都称为上帝。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理论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结合,确切地说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基督化"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因被换成了上帝。
较之奥古斯丁,阿奎那对信仰和理性作了更好地调和。
要信仰,也可以说基督教的终极目标超越了亚里士多德主义。
7、“奥康的剃刀”及其哲学意义。
3、奥卡姆猛烈地攻击托马斯所谓的“隐蔽的质”的学说。
奥卡姆认为,这种说法,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时所说的,不但没有把多样性的事物说清楚,反而增加了比原有事物多一倍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本身还有待于说明。
因此,奥卡姆主张,托马斯提出的所谓“隐蔽的质”、“形式”等普遍观念,都是不必要的,能用较少的东西说明各种问题,那么用较多的就成为无益之事,若无必要就不应该增多实在的东西的数目。
为了节省时间和经历,就应该把“隐蔽的质”这类累赘的东西,用经济原则这把剃刀,统统剃掉。
这就是哲学史上人们所谓的“奥卡姆剃刀”。
3提出了经济思维原则经济思维原则,即“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他主张把一切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证据的命题和概念从知识中剔除,可用经验证据直接说明的东西不需要用非经验的原因解释,可以用自明的命题证明的东西不需用意义不明的论辩来证明8、培根的“四假相”;假相是指偏离真理的错误观念。
培根对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这就是他的“四假相”说。
(1)“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2)“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9(12分)(2(3,(2分)(4)无限的。
(2(5式: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这三种政体中,他认为君主政体最好,因为君主政体最能避免“内乱”。
身为主权者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私利,主权者在处理公务时,往往为私利而侵害公益。
在君主政体中,国家既然属于君主个人,君主的私利就和公益结成一体,君主的私利就是公益。
而在贵族和民主政体,国家的强盛为主权者个人所带来的利益往往不如贪赃枉法或借内乱而谋得的私利,这就是在议会中常常因为内部争吵而导致内战的原因。
霍布斯虽然拥护君主制度,但他并没有反对贵族制、民主制。
他认为三种政体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不同不是权力的归属不同,而是保卫和平和人民安全的“便利程度不同”。
人们在订立契约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任何一种政体。
但他强调,不管是哪一种政体,主权都必须集中在主权者手中,而不能交给人民。
国家要么是专制,要么是无政府,二者必居其一。
洛克认为根据政府权力的性质和目的,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即政府只能以正式公布和经常有效的法律,而不是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进行统治。
只有实行法治,政府的权力才会受到限制,人民的生命、自由、财产权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这种思想出发,洛克极力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他指出,在君主专制政体中,君主只是用心血来潮或毫无约束的意志代替法律,而没有任何准绳和规定约束君主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处境就会比自然状态还要怀得多,因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们若受到君主的侵害,不仅没有申诉的权利,而且失去上述的自由。
人们若把财产交给专制君主来保护,就好比人们为了防止狐狸的可能甘愿为狮子所吞食。
对于君主专制制度,他不仅反对暴君的专制,而且反对“贤君”的专制,因为如果贤君的继承人不具备超人的智慧和善良的品德,就会将贤君所有权力变为残害人民的特权,“贤君”同样可以导致“暴政”。
在任何情况下,君主专制政体“完全不可能是公民政府的一种形式”。
洛克认为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
根据立法权的归属,将国家分为三种政体形式。
立法权由社会大多数成员直接行使,并通过由他们自己委派的官史来执行法律的是民主政体;立法权由少数人精选的他认为最就是英霍布斯所处。
常常用把他当人按异同点三:关于自然权利理论的不同理解霍布斯为人们所规定的另一自由权利是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
他将这一权利看作是国家不得侵犯、不得剥夺的基本权利。
如果主权者侵害了个人的这一权利,那么,对主权者的命令个人有拒绝服从的自由,以至抵抗的权利。
但他同时认为,个人是不能为了他人而反抗主权者的,因为这会夺走主权者保护人们的工具。
就是说,在主权者的横暴横暴面前,霍布斯只允许个人的自卫,而不允许人们组织起来,用革命推翻暴力的统治。
实质上人们的这点权利没有任何意霍布斯与洛克的政治哲学思想简要比较⏹评述“休谟问题”。
⏹12、“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意义。
⏹13、比较莱布尼茨的单子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斯宾诺莎的实体的差异。
⏹14、康德为什么在纯粹理性中排除了上帝的存在,而在实践理性中承认上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