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重要关塞一览

中国古代重要关塞一览

中国古代重要关塞一览BY:Lin鉴于关塞之凌乱,故稍加整理(大而概之、不全)。

内容:十大名关+内三关+关中四关+拾零(标红字体为关塞的位置)一、十大名关(排名不分先后)+内三关1.剑门关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位于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大剑山、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30里,设关守卫,称“剑阁”。

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更让剑门关名扬海内。

2.武胜关位于鸡公山风景区内的豫鄂两省交界处,为我国历史九大名关之一,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

河南鸡公山地处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武胜关关口,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块儿宝地。

千百年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古代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重要隘口。

中国十大关之一,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区南35公里,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

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

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

南朝齐称武阳关。

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

清始称武胜关。

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

武胜关地处险□,附近山峦交错,群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

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

南北朝时期,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

南宋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武昌(今湖北鄂州),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

今有京广铁路经此。

3.友谊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

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尤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

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友谊关)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

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

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鸡陵关。

永乐五年(1405年)更名镇夷关;宣德年(1428年)改名镇南关;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友谊关”。

友谊关景区包括关楼、城墙、左辅山炮台(镇关炮台)、右辅山炮台(金鸡山炮台)、清末广西全边对讯署(法式楼)以及大清万人坟等,总占地面积250 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1663.76平方米。

每年到景区的旅游人数约10万人次。

4.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

东西两翼,山峦起伏。

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

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

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

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流传至今。

5.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

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

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

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

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紫荆关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与二关号称内三关。

原关门之门券上有“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已倾圮。

“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在仍在,在紫荆关镇南面。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

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

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

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

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

6.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

娘子关为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的关口之一,唐朝设立承天军戍守处,唐大历年间(767年—779年)修建“承天军城”。

宋代建“承天寨”。

娘子关之名最早见娘子关于金朝的元好问的《游承天悬泉》诗句中“娘子关头更奇崛”之句。

明代为“承天镇”。

由于明朝时期因边患频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城堡,专设守备把守,今为当时原貌。

清代增建“固关营”,分设把总驻守。

因关城处于万里长城内边的“内三关长城”南端,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娘子关历史悠久,据记载,隋开皇时曾在此设置苇泽县。

唐高祖的三女儿、唐太宗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故名娘子关。

另一说为此处有妒女祠,祀介子推之妹,据说有妇女艳妆而过,必然雷电交加,娘子关因此而得名,现今祠已废,有唐人书《妒女颂碑》,现藏山西省博物馆。

7.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

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8.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9.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解放前属繁峙县管辖,解放后划分为灵丘的一部分,成为了灵丘同繁峙的分界线(并把岭北原属繁峙县的东跑池等几个村也划归灵丘县)的平型岭上。

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

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在平型关村某村民家中),真谓峻岭雄关。

10.内三关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

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

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在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

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

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关[1]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

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

为北京西北的门户。

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

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

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

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

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

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

历史上又称蠮螉塞、军都关。

蠮螉,即土蜂又称细腰蜂,关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为房﹐故名。

成吉思汗时灭金即入此关。

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

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

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关隘所建石门如台,其下穿以梯形园劵道。

雕饰繁缛。

门道两笔浮雕四天王像及各族文字经文咒语等。

门上相传原立甁式塔三座,今已不存,为我国建筑中之精品。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

内三关紫荆关长城的关口之一。

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

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

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

紫荆关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金时名金坡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

紫荆关修葺一新(18张)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

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紫荆关与二关号称内三关。

内三关倒马关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

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

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

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原关城全长约2.5公里,城池占地约7万平方米,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

关城为条石和自然石加青砖筑成,东西二门上有城楼,外以沟壕环绕,南面依山,北临唐河,城垣上列敌楼台7座。

关城有东、西、北三个城门,东门称“居仁”,西门称“由羲”,北门称“宣威”。

东西门外各设瓮城,东瓮城设有南北二门。

西瓮城仅设南门一座,出南门往西约百米处唐河岸边设水关战台楼一座,楼下设有关门,是由下城通往上城的惟一通道。

北门外原设战台楼一座,民国二十八年被洪水冲毁。

城内正街宽12米,十字街正中原来建有两层的阅兵楼,楼上设有十字通道,楼北为官署所在地,有大堂、二堂、三堂。

编辑本段历史源渊倒马关置关较早,《战国策》称其为鸿上关,汉称常山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