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1、《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 读懂文意,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2. 领悟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3. 感悟古人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遣词造句, 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4. 通过作者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表达,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1. 积累文学常识,学会文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通过研读,理解和领悟柳宗元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领悟柳宗元对“造物者”的理解。

课前导学(一)作者与背景: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

二十一岁中进士。

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

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

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

唐宪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时称"八司马")。

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

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

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

一代文豪,十年楚客。

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

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这段议论捭阖起伏,情理毕现。

参加革新集团被贬。

(二)解读“贬官文化”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到: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

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错。

公元815年,被贬永州10年的柳宗元被一纸诏书召回长安。

他按捺不住喜悦,急急赶去。

从永州至长安,他经过了汨罗江,屈原的形貌在自己的心中立即交叠了起来。

他随口吟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柳宗元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提到了屈原。

同是汨罗江畔,当年的屈原悲悲戚戚,今年的柳宗元喜气洋洋,心态相仿,心境不同。

然而,柳宗元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面南而坐的皇帝,御笔一划,他又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朝廷像在与他做游戏,让他在大一统的版图上走来走去。

对朝廷而言,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王朝宠之贬之的臣吏,只有帝王的唯我独尊,不应有生命的实体,你不是你。

柳宗元戚楚南回,与被贬广东连州的刘禹锡同路。

分手之际,柳宗元嘴角笑容一绽,随即吟出:“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南行。

”而后,他进入了当时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之地,并利用他的贬谪官职种树、办学、修寺庙。

由此,那荒凉之地,不再寂寞。

柳宗元晚年所做之事,都按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并不考据各种政治规范。

做了又以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因而成了一种特殊文化。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

他死后,重蹈他覆辙的贬官在南下途中,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由此,柳宗元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人格进一步上升。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准确地说,贬官文化应是社会洪波中的一点波光,正是因为皇帝们的御批,才有了这些贬官和他们的文化,也正因如此,中国的文采华章就更有了张力。

(三)正音给下面加横线字注音垠(yín)睥睨(pì nì)疏数(cù)偃(yǎn)仰傥(tǎng)合作探究案(一)研读第1、2段,解释划线词语。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越过)黄茅岭而(表顺承)下(名作动,向下走),有二道:其一西(名作状,向西)出(伸延),寻之无所得;其一少(通“稍”,稍微)北而东(名作动,折向东面),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名作状,河流)分,有积石横当(横截)其垠(边,界)。

其上为(形成)睥睨(城墙上的女墙)、梁之形;其旁出(耸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消逝)。

环(名作动,盘旋攀登)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表转折,却)生嘉树美箭,益奇而(表并列,而且)坚,其疏数偃仰(疏密有致,或俯或仰),类(恰似)智者所施设(布置,安排)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无久矣。

及是(到了这里),愈以为诚(确实)有。

又怪(意动用法,奇异)其不为(创造)之中州,而(表转折,却)列(放置)是夷狄(偏僻荒远之地),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通“技”,技艺),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倘,或者)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有人)曰:以慰夫贤而辱(形作动,屈辱,贬谪)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形作动,少出)人而多(形作动,多产)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二)结合上面做完的工作,熟记、归纳重要知识点。

A.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微)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艺)B.找出词类活用,并解释:1、自西山道口径北(北,名作动,往北走)2、逾黄茅岭而下(下,名作动,向下走)3、其一少北而东(东,名作动,折向东面)4、其一西出(西,名作状,向西)5、环之可上(环,名作动,盘旋攀登)6、又怪其不为之中州(怪,意动用法,奇异)C.重点虚词(分析其句间关系、翻译):a.而1其一少北而东(承接连词,然后)2土断而川分(承接连词,不译)3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转折连词,却)4益奇而坚(表并列,而且)5是固劳而无用(转折连词,却)6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转折连词,却)b. 之1其上为睥睨梁之形(结构助词,的)2窥之正黑(代词,指代堡坞)3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以1及是愈以为诚有(动词,认为)2投以小石(介词,拿,用)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连词,来)(四)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什么特殊文言句式并翻译:1、投以小石(句式:状语后置句)把小石子投进去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句式:省略句)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地区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句式:定语后置句)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五)翻译下列重点语句,并划出得分点:1、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往里看去一片浓黑,把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激越,过了很久才消逝。

2、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3、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地区,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

4、其所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永州天地灵气不造作伟人,却独造作这山石,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

文章内容理解1、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提示: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

(大意正确即可。

)2、请用原文描绘洞穴幽深的情况。

提示: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

)3、在第一段中,作者如何描绘小石城山的“奇?提示: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山形之奇。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山洞之奇。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山树之奇。

4、在作者看来世上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提示: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通过作者描述的这两种观点都可看出没有“造物者”。

5、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身世之慨”?第二段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作者的深意是什么?提示: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或: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或: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悲愤之情。

)作者是借题发挥在影射自己。

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而感到不平,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打抱不平,也为自己长年被贬斥荒野而感到苦闷忧愁。

作者是在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失意痛苦的心情。

6、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

小石城山,在作者眼里已经不是自然存在的山水,而是一个人格化了的客观载体。

作者通过它,来表现自我的情怀。

采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