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鲁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世界上各个大国的起起伏伏不断交织,不断创造着每个时期的历史风貌。
在这些历史中,不仅折射着人类的智慧,更是为后来者提供着真实的实例。
通过分析大国崛起衰落的原因,剖析其中的必然因素,又助于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
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
1500 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从而使得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
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不仅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起的工业革命,而且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世界格局。
随后,19 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不仅确立了新的自然观、新的社会观,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西欧自16 世纪以来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其中尤以英国最为明显。
英国在17 世纪中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制度上来。
封建制度的推翻,加速了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为英国产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英国建立世界工商业霸权和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内外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富于革新和开拓精神。
以科技为依据的技术革新,适应产业革命发展的国内政策,与放眼世界、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国外政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从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再到冶金、采煤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的。
产业革命完全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使之空前繁荣起来。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方面处于垄断地位。
1870 年,其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15 %,生铁产量占50 %,棉花消费量占491 2 %;英国不仅向全世界供应工业品,而且还输出机器设备,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机器、火车车辆和铁路设备的制造。
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居于绝对领先地位,1850 年英国贸易
额占世界总额的36 % ,1870 年占3714 %。
与之相应,英国运用产业革命的巨大成果,凭借“坚船利炮”积极开拓殖民地,吞进大量原料和食品,吐出大量的纺织品、铁制品和其它制成品。
内外连成一片,号称“日不落帝国”,凸显了雄进强劲的世界帝国的风貌。
这种武力扩张、殖民掠夺,尽管暴露了资本帝国崛起过程中的血腥和肮脏,但在事实上却改变了世界力量的格局。
二、社会的变革和体制的创新是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否构成对他国的威胁,是否表现为具有挑战性和扩张性,与其自身的制度和结构密切相关。
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而民族国家又要为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要求而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
西欧国家的近代历史表明:民族国家的发展遵循着在形成初期需要集中权力以克服封建割据状态,而形成后则需要分散权力以适应进一步发展需求的历史规律。
就1500 年前后的世界形势而言,明代中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俄国、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处于当时世界的“权势中心”,中西欧诸国当时还是落后于东方国家的。
但是,这些东方帝国中的一些国家与欧洲各国相比,都深受中央集权制度之害。
这些中央集权制政府不仅要求其国民有统一信仰和实践,而且在商业活动和武器发展等领域都是如此。
而欧洲由于没有东方式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呆板的管理,各王国和城邦之间争战不已,竞争不已,这就推动人们习惯性地寻求军事改革。
而军事改革又有力地推动了在竞争、积极进取的环境中出现的科学技术与商业贸易的发展。
欧洲社会碰到的变革的障碍很少,容易进入持续向上的螺旋式的经济发展轨道。
科技的进步和军事的竞争推动着欧洲各国以其通常的互不相让、各显其能的方式向前发展。
17 世纪曾经有三个帝国崛起。
在欧洲, 1640 年英国革命奠定了大不列颠帝国的兴起,稍后彼得大帝在俄国执政(1689~1725),并锐意革新和扩张,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在亚洲,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并建立大清帝国。
在三个帝国里,大清和沙俄都没有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现代大国,并且都在20 世纪初灭亡。
以大清帝国来说,除了元朝外,它的疆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可是它却继承了在当时世界范围看来已是非常落后的国家和社会制度———皇权专制。
大清帝国虽曾国富民强,但也难逃因循守旧、闭关锁国而导致从内部逐步糜烂的厄运。
处
于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其景况亦大致相同。
在17 世纪兴起的三个国家中, 为什么只有领土最小的英国跨进了现代世界大国呢? 可能的原因只能归结于西方文明和制度变迁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英国于1688~1689 年的光荣革命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实行法治、民主、宪政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18 世纪产业革命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也创造了体现人类现代文明的新的社会模式。
以后英国虽经沧海巨变,由盛而衰,但在当时确实引领时代潮流。
对照19 世纪中英两国悬殊地位,不难发现:决定大国胜败兴衰的关键因素无疑是实力,而隐藏在“坚船利炮”等实力背后的则是先进的社会制度这一决定因素。
可以说,制度上的革命和政策上的革新是英帝国迅速崛起的有力保证。
相反,制度上的保守落后和政策上的因循守旧则是大清帝国衰落的致命因素。
回顾整个19 世纪英中兴衰强弱的历史,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这一制度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综合国力对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巨大优势。
三、大规模战争的频度是造成大国兴衰转换的直接因素
大国、强国、富国的兴衰起落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战争。
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可能导致一些古老的大国、富国衰落,并由此崛起一批新的大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目不忍睹、血淋淋的大规模战争,却显示出德意志帝国比沙皇俄国具有某些优势。
可是,在战争的头几个月,德国尽管在东线取得了胜利,在西线却遭到失败,其盟国在意大利、巴尔干和近东战区也连连败北。
对所有参战国而言,这都是一场使人精疲力竭的战争。
奥匈帝国从地球上消失,俄国发生了革命,德国战败,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也为争取胜利而遭受惨重的牺牲。
而日本和美国却在此次战争中崛起,前者进一步加强了在太平洋地区的大国地位,后者则成为世界无可争辩的头等强国。
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使得德国、日本、意大利丧失大国地位,英国、法国等老牌的大国深受创伤,美国、苏联则一跃而为超级大国。
即令是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实际上也经受不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即使是局部战争如20 世纪下半叶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也难以承受。
可见,大规模战争的频度是造成大国兴衰的直接因素。
四、民族文化与精神是大国兴衰的深层原因
不同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显著的特点,正是这些蕴藏在民族中的文化和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大国兴起和衰落,这种软实力会对民族崛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国、韩国和日本是三个很典型的例子。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都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使自己的经济得以恢复,这都和日耳曼民族态度严谨和重视教育的特点分不开,这为战后的德国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加速了其经济的发展。
而韩国的朝鲜民族历来都是以集体主义著称的,在1998年的经济危机之中,韩国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外汇缺乏,国际贸易阻滞。
为度过难关,韩国人民减少购买外国商品、支持本国产品来减少外汇的流出,甚至妇女将自己的黄金首饰无偿捐给了国家。
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是韩国迅速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
日本民族是个非常擅长学习的民族,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积极学习欧美的生产技术和社会体制先进的一面,使其得以迅速发展。
五、结语
我国的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借鉴世界大国崛起的经验、吸收其衰落的教训;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中国现在正在高速发展期,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要加大自主创新,充分依靠国内市场,不断提高国民素质。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和平发展,以此来实现我国的和平崛起。
参考来源:
【1】薛其林:《试论影响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湖南社会科学,2007 年(1)【2】詹娜:《从20 世纪大国兴衰看中国的科学发展》,学习月刊,2009年(425)【3】李长久:《几个大国兴衰的启示》,新视野,2004年(4)
【4】游博:《大国兴衰理论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05 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