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

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由此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受考试成绩的影响,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把心思用在怎样省时高效的指导朗读上来,很多朗读也只是流于形式,更难说教师能踏踏实实地范读了。

形式单一的读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

那么,如何让朗读回归语文教学呢?
一、正确认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

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

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

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

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2.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

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3.朗读是教师衡量学生对教材理解水平,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

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听学生朗读来衡量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验学生朗读水平。

二、运用多种朗读训练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课文片断之间的比较性朗读。

文章结构方法告诉我们,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或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如《小站》中写到小站在荒山秃岭之中,却春意融融;《白杨》写到白杨生活在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沙漠里,却长得高大挺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通过二至五段的叙述解决第一段中“作者的疑问”,因果关系十分显明。

对这些章节内容进行反复地比较性朗读,实际上就是把某一段落置于一定的背景中理解,由于语义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对照的关系,因此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

而传统教学不是简单地读几遍课文,就是光注重某个段落的析读。

很少运用段落间的联系加强朗读,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顺序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变序朗读:在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后面分别接读最后集中抒情的段落。

这时学生情感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完全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因此,在比较朗读中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并把握训练的“度”,努力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2.评读,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

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

既然有赛,就有评。

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

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

3.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

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

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

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

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

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

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

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4.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

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

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地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