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英语二上下册课文翻译

综合英语二上下册课文翻译

綜合英語二上冊課文翻譯lesson1学校要是教给我们这12种本领就好了卡尔·萨根1.二战刚结束,我在纽约和新泽西的公立学校上了初中和高中。

现在想来似乎是很久远的事了。

学校的设施、教师的水平在当时的美国大大高于一般水准。

因而,那时的我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我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而我还没有学到的东西也太多。

有时候,我想那时要是能学点真正重要的东西,今天我会多么地心存感激。

在有些方面,当时的教育十分狭窄;关于拿破仑,在学校里我所学到的仅仅是美国从他手里买下路易斯安那。

(在一个约95%的居民不是美国人的星球上,学校当局认为只有美国历史才值得讲授。

)在拼写、语法、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其他重要的学科的教授上,我的老师们做得相当不错。

但是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我曾希望他们教授给我。

2.或许该教而没教的缺陷自那以后已经得以纠正。

照我看来似乎有许多东西(主要是态度问题、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对事实记忆的问题)学校应当教授——那些在以后的生活中真正有用的东西,即那些能使国家更强大、世界更美好,也能使人们更幸福的东西。

人类乐于学习。

这是我们人类比这个星球上其它物种做得好些的为数有限的几件事中的一件。

每个学生都应该经常体验一下说出“啊,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时的感受——也就是你以往不懂的或是不知道自己不懂的事情,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时的感受。

3.下面就是我列出的方法:挑一件难事,从中学习4.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这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确实也是如此。

与其涉足多门学科而略知一二,莫如选其一两个学科学深学透。

只要你对所选的课题感兴趣,只要你的研究不脱离课题本身更为广阔的人文环境,你的课题是什么并不重要。

教会你自己一个课题以后,你就会对教授你自己另一课题的能力更加充满信心。

你会逐渐发现你已获得了一种主要技能。

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你必须在一生中不断地教授你自己。

但不要沉溺于你感兴趣的或你擅长的第一门学科而止步不前。

这个世界充满了奇妙的事物,有些我们完全长大成人之后才会发现;很遗憾,大部分我们一辈子也发现不了。

不要害怕问“愚蠢的”问题5.许多明显幼稚的提问其实是很深刻的问题,诸如草为何是绿的,太阳为何是圆的,为什么我们的世界需要55000个核武器。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很可能会使你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

尽可能明确你有哪些事情不明弊同样也很重要,提问题就是找出不懂之处的办法。

提“愚蠢的”问题,对于提问者来说需营勇气,对答问者来说需要知识和耐心。

不要把自己的学习局限于课堂。

与朋友深入地讨论观点或想法。

明知会引起嘲笑而提问要比把问题埋在心里、对周围的一切变得麻木不仁要勇挂得多。

仔细倾听6.很多情况下人们谈活时,总是争相表现自己,这类交谈对双方都无多大益处。

当别人在谈话时,不要费时去思考自己接下来打算说什么,而是设法搞懂他们说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经历才使他们说这些话,你从这些话中能学到什么,你对说这些话的人又能了解到什么情况等。

老年人所经历的世界与你所经历的截然不同,你也许对其知之甚少。

老年人及来自其他地方和其他国家的人们有可以丰富你的生活的十分重要的对事物的看法。

人人都会犯错误7.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

要乐于接受改正,学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你应该感到丢人的倒是没有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了解你所处的星球8.这是我们仅有的一个星球。

要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往往为了短期的利益,在尚不了解(这些做法)长远影响的情况下,正在改变大气层、改变地球的表面以及地球的水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至少对我们人类要走向何处都有发言权。

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就是放弃未来。

科学与技术9.除非你了解科学与技术,否则你不会了解你所在的星球。

我记得学校的理科课程专讲科学的次要方面,而对科学的深层含义几乎只字不提。

现代科学的每项重大发现同时也是对人类精神的重大发现。

例如,哥白尼证明地球根本不是什么太阳、月亮及其他行星和星球按顺时针方向绕其转动的宇宙中心,它只不过是许多小小世界当中的一个而已。

这当然煞了我们人类的自命不凡的傲气,但是同时(哥白尼的学说)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看到一个漫无边际的、令人敬畏的宇宙。

每个高中毕业生都应对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的深刻思想有所了解。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并不晦涩,也不是特别难懂,只要有一年级的几何知识和在河中划艇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的概念,其基本原理就完全可以弄懂。

)不要终生沉迷在电视上10.你当然知道我在说什么。

文化11.感受一下文学、艺术和音乐名篇的熏陶,既然一部作品已存在了几百年或是几千年,今天仍然受到赞赏,那么大概它确实是有些名堂。

要搞清楚人们到底为什么对这些作品还如此热衷,你就得下点功夫,一切感人至深的经历莫不如此。

但是一旦你付出努力,你的生活就会得到改变;你就会获得你余生可享受到的快乐与兴奋的源泉。

在我们所处的联系如此紧密的一个世界里,不要仅仅沉迷于美国或西方文化之中,要了解其他地方的人们是如何想的,想些什么。

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宗教以及他们的观点。

同情12.许多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自私的时代。

如果你仅为自己活着,那你就会感到空虚、感到孤独。

人是能够相互同情、相互热爱、相互关心的。

但是,这些感情需要鼓励才能不断增强。

13.如果你看到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学做一件事时的乐趣,你就会明白人类学习的意志有多么坚强了。

我们有渴望了解宇宙的热忱,我们有对他人的同情心,人类的希望主要寄托于此。

第二课偶像英雄与文化偶像加里·高西加里安1 如果让你列举10位美国的英雄人物,下列人物极有可能榜上有名:乔治·华盛顿、亚伯拉罕·林肯、丹尼尔·布恩、马丁·路德·金、埃米利亚·埃尔哈特、苏珊·B·安东尼、杰奎林·肯尼迪·奥纳西、海伦·凯勒、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以及罗莎·帕克斯。

如果再让你列举一些在社会上受到普遍欣赏、貌似非凡的人,恐怕你会开列一份全然不同的名单。

事实上,这些人只是因其巨额财富和外在魅力而受到赞赏,而并非由于他们的显著成就与内在人格魅力而得到世人瞩目。

做出如此选择的绝非你一个人。

民间测验表明今天人们已不再选择那些创造了历史的政治领袖作为“最钦佩的人物”,而是选择了影视名人、时装模特、职业运动员、甚至连环画和漫画中的人物。

简而言之,选择的都是媒体偶像。

2 就定义而言,英雄之所以与众不同是由于他们具有非凡的勇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常常舍己为人——他们是我们衡量别人的标准。

他们是大家公认的不仅对他们的崇拜者的一生,而且对国家意识观念的形成和国家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

但是,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难以产生真正英雄的时代,我们无法理解英雄主义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它是过去时代的产物。

有人坚持认为,由于冷战结束,由于美国正处在和平时期,因此我们这个时代基本上不是一个英雄豪壮的时代。

此外,我们这个时代犯罪率总体下降,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国内的贫困状况得到缓解,医学事业也在不断发展进步。

因此,由于缺失了民族文化的英雄,我们便迷上了通俗文化的偶像——那些如演员、运动明星、电视明星的媒体巨星以及那些只是因为有名而成名的人。

3 给通俗文化偶像下定义更难。

但我们会一眼识出他们。

他们已经超越名流,成为传奇式人物,或者不知何故已经成了神话式的人物。

究竟是哪些因素使有些人成为偶像,另一些人仅成了名流了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生平带有故事的传奇色彩。

举个例子,年青貌美的戴安娜·斯宾塞19岁时嫁给了王子,生下了小王子,后声明放弃婚姻与王位,然而在找到真爱之时却死于非命。

长相漂亮当然有用。

借助媒体炒作也来的那种难以描述的特殊的个人魅力也同样有用。

然而悲剧性的英年早逝却是造就偶像最重要的因素,如马丁·路德金、约翰·F·肯尼迪以及戴安娜王妃。

当名人唐娜·伍尔福克·克罗萨4 百年以前,人们因其所做出的成就而出名,像J.P.摩根,E.H.哈里曼和杰·古尔德等人都是著名的事业有成之人;托马斯·爱迪生,马克·吐温以及苏珊·B·安东尼也是大有作为之士。

5 即使今天,他们的成就依然显而易见。

当今,人们成名往往不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什么意义深远的成就。

今天我们最崇拜的人物通常是那些被媒体频频炒作、最出风头之流。

6 1981年,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南希·里根是全国“最受爱戴的女人”。

在那一年前,这项殊荣属于卡特总统夫人罗莎琳。

事实上,现任总统夫人总会成为全国最受爱戴的女人。

正如作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今天的名人是“因为有名而成名的人”。

7 要想成名得有运气,而不是成绩。

正如布尔斯廷所说:“英雄因其成就而出众,而名流则凭他们的形象或特征而出名。

英雄凭借自己的实力,而名人要靠媒体的炒作。

英雄是了不起的人物,而名流则是了不起的名声。

”8 另外一种区别是英雄令人尊敬,而名流引人嫉妒。

我们中没有什么人会认为自己能成为第二个乔纳斯·索尔克或是第二个埃莉诺·罗斯福。

但是我们能成为一个像特莉·萨瓦拉斯或苏珊娜·萨默斯那样的电视明星。

要是没有媒体的关注,这些人和我们完全一样。

9 由英雄崇拜到名流崇拜的转变始于本世纪初。

这种转变与新兴的传媒方式的出现密切相关——首先是摄影,继而是电影、收音机与电视。

美国人平生第一次亲眼目睹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以前,像古尔德和哈里曼这们的家喻户晓的人物很可能穿过人群而不会被认出来。

报纸上照片的出现使得名人成为名流。

他们的衣着、外貌以及举止成了人们广为评论的对象。

公众的注意力逐渐地由了解这些人做些什么转移到了解他们长的是什么样子。

10 电影的出现加速了这种转化。

从1901年到1914年,杂志上74%有关名人的文章是写政治领袖、发明家、专家及商业家的。

然而,从1992年起,大多数文章在报道电影名星。

11 电视的出现使我们对明星的面孔像对家里人的面孔那样熟悉。

我们对名流们生活的了解比我们对大多数熟人的了解还要多。

第一部电影出现后不到70年的时间,英雄崇拜已经完全转变为名流崇拜。

12 今天在电视台的脱口秀节目中一露脸就绝对证明了你在美国已经“一举成名”了。

实际上,“脱口秀”这个名字会让人产生误解。

名流们在这个节目中出场并不是因为他们确实想说什么或是口才很棒,而纯粹是为了出名。

他们想仅仅通过在荧屏上露面来证明自己是“重要人物”。

13 做一名脱口秀节目嘉宾不需要妙语连珠、能言善辩、才华出众、见解深刻、智力超群。

一位《今夜访谈》从前的策划人说,如果他问一位已约定好的嘉宾“你想和主持人谈些什么”,回答往往是“让他随便问我好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