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安全法解读
设备 场车 大型游乐设施 种类 (万辆) (万台套)
客运索 道
(条)
压力管道 气瓶 (万公里) (亿只)
数量 48.29
1.67
845
85.13
1.3
• ——特种设备地区分布
• 2012年,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 五省市的特种设备数量位列前5位,分别为 115.5万、100.9万、80万、57.1万、46.5 万,占全国特种设备总量的48.7%;江苏、 广东、浙江、山东、上海五省市的GDP总 量在全国排名分列2、1、3、4、11位,占 全国GDP总量的41.6%。
• 总局正在拟定《特种设备目录》,已经征求各 省意见,正在征求相关部委意见,目录中将对特 种设备的定义、种类、品种范围进行明确,下个 月报国务院批准后,以总局名义发布。
• 总体思路是减少,只要地方提出减少的,都减;提出
增加的都慎重研究。
• (二)适用范围
• 4.关于特种设备目录 • 缩小监管范围,也是要慎重的。 • 2009年《条例》修改后,场(厂)车目录进
• 改革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机械设备改造维修的 关系。
• (三)立法的重要意义
• 6.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正式建立。
法 条例 部门规章 安全技术规范 相关技术标准
• (三)立法的重要意义
• ——关于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共26处)
• 立法过程中,质检总局内部争论的焦点。
• 技术规范。政府强制,是基本安全要求。一般为规范 性文件,特种设备、计量特殊。
• 法中关于节能的具体规定有第七条、第十九 条。为我们将现有《条例》修改为《安全监察与 节能监管条例》,扩展节能内容,提供了有力依 据。
• (一)基本原则
• 4.综合治理
• 特种设备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 企业、技术机构、社会公众等诸多主体,需要运 用法律、经济、性质、科技等综合监管手段,甚 至要发挥道德的作用。
• 在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检测等环节将严格进 行审查,确保特种设备淘汰制度的贯彻实施。
• (三)企业主体责任
• 2.生产单位
• ——关于电梯改造、修理
• “电梯制造单位”,一般是指原电梯制造单位;对于 在用电梯的改造、修理,如原制造单位已经不存在,或者 原制造单位不再具有相应资格,没有能力进行改造、修理 的,电梯产权单位可以选择取得相应资格的单位进行该电 梯的改造、修理。
• 本法强调了国家对特种设备实行目录管理,即 纳入目录内的特种设备,政府才实施监管,这比 《条例》更进了一步。是否纳入对应目录的名称, 用标准进行判断,必要时,由全国标准化委员会 进行评定。
• 山东海湾大型设备吊装有限公司诉我局不作为案例。
• (二)适用范围
• 4.关于特种Biblioteka 备目录• 本法强调了国家对特种设备实行目录管理,即 纳入目录内的特种设备,政府才实施监管,这比 《条例》更进了一步。
行调整,将工程机械排除在外,引来了两件麻烦 事。
• ——不对作业人员换证,人大代表提意见。 • 政策的连续性和过度性措施,一定要慎重考虑。
• ——特种设备数量
设备 总量 种类 (万台)
锅炉 (万台)
压力容 器
(万台)
电梯 (万台)
起重机 械
(万台)
数量 821.67
63.53
271.82 245.33 190.94
• (一)立法过程
• 2.立法的艰辛历程
• ——《特种设备安全法(草案)》征求部门、地 方意见后,无实质性进展。
• ——《特种设备安全法(草案)》二审后,修改 量内容多,有三审不通过的风险。
• (二)立法必要性
• 1. 特种设备安全形势与挑战
• (1)安全形势
• ——国内:2012年,特种设备事故228起,死亡292人, 受伤354人,万台设备起数0.41,万台死亡人数0.517。 (官方数据)排在工矿商贸领域前面。
• (二)适用范围
• 3.房屋建筑工地、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和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安装、使用的监督管 理。
• 正在跟住建部门协调,将检验、事故调查处 理作为安装、使用的附属环节一并交由住建部门 监管。质检部门管设计、制造。
• 检验没问题,但事故有难度。
• (二)适用范围
• 4.关于特种设备目录
•
第二条所指的“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适用本法的
其它特种设备”,理论上存在,事实上不可能。
• 2.压力管道监管环节发生了变化。
• 《条例》第一百条,关于压力管道的设计、安装、使
用的安全监督管理另行规定的条款没有了。
•
2003年、2009年《条例》没协调下来,法的颁布没
协调,直接同意,关键是环境发生变化了。
• ——关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 和作业人员
•
与《条例》相比,放对了位置,但更加模糊。
•
现有作业人员55种,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
706万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57万。
•
广东省已经取消了安全管理人员资质认定,
总局也曾向中编办提出过取消的建议。
• (三)企业主体责任
• 1.总体要求
• ——关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
•
1999年10月3日,贵州兴义市马岭河客运索道坠落,
造成死亡14人、受伤22人。 2012年,万台电梯事故起数
为0.15起,万台电梯死亡人数为0.11人,均小于特种设备
平均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电梯安全水平基本相当。
• (二)立法必要性
• 2. 法的执行力高于条例。 • 法律与条例的作用。 • 关于法的第二十二条的实施。 • 3.法可以调节民事关系。 • 对政府监管部门、安全相关的企业以外的第三方
• 技术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强制与推荐。其目的 是促进技术进步。强制标准也是技术规范。
• 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关系。技术规范是强制性要求, 是政府的意志体现;技术标准是非强制性要求,具有市场 属性。
• (一)基本原则
• 法提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原则是“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节能环保、综合治理”,这体现 了对安全生产基本方针的坚持与发展。
• 行政手段过度。
• (二)适用范围
• 特种设备的特指含义是中国独创的,国外 对8种特种设备均是分别称谓,隶属于多个 政府部门管理(罗马尼亚除外)。
按设备属性分类 承压类 机电类
按用途分类 生产类 生活类
• 法的第二条、第一百条是关于适用范围的描述。
• (二)适用范围
• 1.与《条例》相比,设备种类未发生实质变化。
• 一、立法背景介绍 • 二、重要内容解析 • 三、贯彻实施意见
• (一)立法过程
• 1. 立法的五个阶段 • 酝酿阶段(2001年-2006年) • 准备阶段(2006年-2008年) • 起草阶段(2009年-2011年) • 立项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7月) • 审议阶段(2012年8月-2013年6月)
进行约束,或对三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 • 关于法的第七十三条、第四十三的规定。
• (三)立法的重要意义
• 1. 加大了企业的违法成本。
• 经济处罚金额普遍翻了一番。最低5千,最高200 万,企业严重违法罚款达50万。
• ——法的第八十四条与“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 的关系。
• (三)立法的重要意义
• 气瓶(不含车用气瓶)、氧舱:设计文件鉴定 +制造单位许可+型式试验+制造监督检验
• 压力管道:设计、制造、安装单位许可+制造、 安装监督检验
• (三)企业主体责任
• 2.生产单位
• 电梯、起重机械:制造、安装单位许可+型式 试验+制造、安装监督检验
•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制造单位许可+型 式试验+制造、改造监督检验
• ——特种设备数量增长
2003年-2012年特种设备数量
• (三)企业主体责任
•
•
与《条例》相比,法进一步强化了生产、使
用单位的责任,增加了经营单位的监管措施,明
确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要求及途径,
建立了缺陷特种设备产品召回制度,提出了报废
处理的要求。
• (三)企业主体责任
• 1.总体要求
• 这是总则中第十条“鼓励先进技术”的具体 体现。何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目前只有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有明确 规定。
• 安全技术咨询机构是指总局的安全技术委员 会,相关专业技术机构一般是指标委会。
• (三)企业主体责任
• 1.总体要求
• ——鼓励投保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
•
保险是提高事故责任单位善后赔偿能力,使
• 市场准入的多种形式:政府许可、产品检验、 资料审查、行业组织或技术机构资质认证、企业 合格供货方评定等。
• 特种设备:单位许可、型式试验、设计文件 鉴定、监督检验。
• (三)企业主体责任
• 2.生产单位
• 锅炉:设计文件鉴定+制造、安装单位许可+ 制造、安装监督检验
• 压力容器(不含气瓶、氧舱):设计、制造、 安装单位许可+制造监督检验
量不同、监管面积不同。
• (三)立法的重要意义
• 4.完善了全过程监管的制度。 • 建立了经营环节的监管制度,提出了报废的相关
要求。
• 从“生”到“死”,9个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 (三)立法的重要意义
• 5.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理念。 • 没有规定行政许可实施部门的级别,为特种设备
行政许可的下放留下了空间。
• 2.引入了社会监督的因素。 • ——行业协会(第九条) • ——社会公众(第十一条、第十二条) • “多中心秩序理论”与“多元共治”。 • 储气井信息公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