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衔接讲座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撒谎”?
我建议家长做好几点
1、营造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 2、父母应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
以美德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3、科学地提早做好思想教育,以防为主,把问题消灭在 萌芽之中。
4、出了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 导,既不能放任 不管,特别不能棍棒相加。
5、抽出陪朋友、陪客户的时间陪陪孩子,这也可能是一 种更有效的投资。
对于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以下 几个方面帮助孩子:
1.与孩子冲突时要冷静,不要使冲突加剧,可以暂停或抽 时间出去; 2.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 鼓励; 3.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 4.用体育锻炼等来舒缓你的紧张情绪,避免向孩子发脾气; 5.努力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与孩子有关的其他人(老师、 配偶)的支持; 6.父母在必要时可以寻求儿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帮助。
由喜欢父母变成喜欢同伴、 由喜欢幼稚变成渴望成长、 由渴望长大引发结帮结派;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的过程
3.青春欲望渐渐萌发
由忽视性别变成重视性别、 由排斥异性变成亲近异性、 由逐渐成熟引发早恋现象;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的过程
4.童心玩念依旧旺盛
从主动学习变成被动学习 、 从计划学习变成放纵贪玩、 从放纵自己引发厌学情绪。
俯下身子看孩子的世 界,让我们和家长共同 携起手来同孩子一起 成长。
哪怕天下人都看不起 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 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 抱他、赞美他、为他自豪。
初中: 人生“分岔”关键期?
一、从小学到初中 知识衔接上有什么
不同呢?
1.教学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
小学的课堂教学活泼,容量小, 作业量也小。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和巩固,拓展性就小多。 中学课 堂教学容量大,科目增多,而且都 是有独立学科体系的内容。
例4:(小)太强调把假分数化为带 分数
(初)到初中阶段很多时候要求 数是要往假分数化 ,在初中假分 数是好东西,所以现在计算题最后 的答案就不需要化为带分数。
• 例5:(小)7a+2b+c=9abc, 吗?很多可 爱的学生学生答等于。
(初)不等
主要的原因是在小学的加减运算中养成了思 维定势,运算一般是数字、符号、数字的 形式,所以或略了前面的符号。四则运算 都是人为规定的,在进行数的运算的时候 必须遵守的规律,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和 简便思想自己制定运算的顺序。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的过程
5.厌学情绪渐渐滋生
由坦率老实变成狡诈自私、 由心无杂念变成心事重重、 由无所追求变成追逐明星、 由尊敬老师变成鄙视老师、 由追随美德变成耻笑美德。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过程
6.自我管理逐渐变难
•由生活在真实生活中变成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由习惯平淡无奇变成喜爱绚丽多彩好吃懒做。 •由喜欢虚拟网络引发没有理想最终成绩下降。
6.学习动机的变化。
一般说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 但中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开始考虑个 人、集体、国家的利益,把今天的学 习与明天的升学、择业、理想开始联 系起来。
7.生理上的发展变化。
少年期的孩子在生理上有三大特点: 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 精力充沛、活动量大;三是萌动性大, 好奇心强,易受外界影响。
8.心理方面的变化。
初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化也很大,知觉 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日益提高;注 意的发展也更具有意性、稳定性、选择性; 记忆的目的性加强,兴趣广泛而我有选择,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情感表 现丰富强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性意识 觉醒,自我意识增强。
9.个性方面的变化
小学生在感情上较多依恋老师,在 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 到了中学,则开始树立自己的自尊心, 自信心,评价别人包括老师的能力大 大发展,有要求独立办事,摆脱家长 和教师的倾向。
在小学阶段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学能力,内容 也比较少,如果让学生去预习,结果学生会自认 为已经掌握了,结果课堂上就不去听。其实学生 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怎样才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呢?只有采取思 维训练这条路了 。
新课程标准中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成了3个学段,其实每 一个学段都牵涉到,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小学和初中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非负有理数到初步 认识负数到有理数;数的运算到用字母表示数到式的运 算;直观几何到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等都是一个逐步 提高的过程。整数的加减迁移到整式的加减;分数的运 算迁移到分式的运算。“数与代数”是中小学数学的基 本内容。在小学,主要指数与数的运算(这里的数主要 指非负有理数,即所谓“算术数”)。在中学,除了数 概念扩充到了实数外,更重要的是有了式的运算。从小 学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到中学进一步研究数字与字 母的运算,即研究代数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代数式的运 算及关系(相等与不等),由此而成的方程、不等式、 函数等,就构成了初中数学中数与代数的基本部分。于 是,从小学到中学,数与代数领域的主要变化就是从数 字的具体运算到代数式的形式化运算的转变。为了顺利
速度慢 少
初中
多8-12科 深化和扩展 难度加大
快
多
(二)几个具体知识点 的衔接
例1:(小)互为倒数:ab=1 (初)理解为:ab=±1
例2: (小)认为π就是3.14 (初) π其实 就是 π
例3:(小)0的问题较多 0是自然数、 整数,但不是正整数,有时候0表示没 有
(初)对0输入了许多实际内容,如:小 数点移动与科学记数法。
我提议:家长好好去实践一下这 几点
1、和孩子去找共同的话题 2、把饭桌变成和孩子沟通的空间 3、做孩子忠实的听你的孩子
• 我有几点体会要告诫家长希望能给 家长帮助
正常的异性交往包括有关系较好的异性朋友。 对异性间的交往太过敏感,这是学校和家长的通 病。
如:有的细心的家长从子女言谈举止 中也许会发现孩子渐渐跟某个异性同学交 往过密,其实这是生理趋于成熟导致的微 妙心理变化。家长一定要以恰当的方式加 以正确引 导,既不能放任不管,亦不要棍 棒相加。应当在时间上科学地提前教育, 过早没有意义,太迟了恐怕抵挡不了欲望 的冲击。内容上要引导健康爱好,充实子 女兴趣。 一定要避免子女接触不健康的书 籍和音像制品,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网络游 戏或聊天。因为毕竟是孩子,自制力还比 较弱。
4.学习环境的变化。
小学的老师一人包班,中学是 书多、课多、教师多,管理与小 学迥然不同。
5.学习方法的变化。
小学科目内容浅,机械记忆多,形 象思维多;中学科目多内容深,理解 记忆多,抽象思维多。孩子在小学的 学习一般比较被动,到中学则应主动 学习,所以在学习方法上应从被动学 习向主动学习变化。
10.归根结底最大的变化
• 整个知识体系由“静”变为“动” • 由“确定的”变为“运动变化的” • 思维方法由“正向思维”变为”逆
向思维” • 思维由”无知思维“逐渐开始形成
逻辑思维”
• 初中和小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同呢?
比较内容 科目 知识量 难度
老师讲课的风格 作业量
小学 少 3-5科
少 容易
完成这一转变。建议家长为你的孩子多做一些思维
怎样才能在升入初中后 快速适应学习环境走入正轨呢?
第一招: 心态放松,行动抓紧
开发我们的思维方式:
“参天大树的起点是一颗小小的种子, 万丈高楼的起点是一块小小的基石”,初 中阶段是每位同学的新起点,是一条新的 起跑线,与其“战战兢兢”,不如“轻轻 松松”,扔掉包袱轻装前进,才会跑的更 快更稳。一旦成绩出现波动,首先要学会 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坦然面对;其次要 找出差距,调整方法,小步快跑。要相信, “一分辛苦一分收获”,“笑到最后的才 是笑的最好的”。
主动去找自己的学习方式
把握自己的生物钟,找出自己学习的智力高峰期
二、从小学到初中
学生心理变化特点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的过程
1.个人意识开始出现
由温顺平和变成倔强好胜、 由依附服从变成独立反叛、 由倔强反叛引发逆反心理;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的过程
2.群体意识日益增强
独自学习?
合作学习?
阅读学习?
听他人讲解?
自己动手?
第二招: 课上专心,课下自主
发掘我们的智慧力量:
“课上漏掉一分钟,课下多用十年功”, 老师的每一句讲解都是重点与难点的“精华提 炼”,只有吃透吃准,才能在练习中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更需要强调的是,进入初中一定要有 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科增多,课堂容量增大,仅 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远远不能得到真正的 提高,课下预习、复习等活动与课上听讲同样重 要。摆脱依赖,主动出击,多做习题,融会贯通, 才能在学习上游刃有余。
例6:(小)∣a-1∣=2,a-1=2
(初)∣a-1∣=2,a-1=2或 a-1=-2
在小学的答案中基本上都具有 唯一性,基本上的答案只有一种情 况,很多时候看问题只能从一个方 面去思考,而或略了另一个也成立 的方面。 在初中就必须全面考虑。
(小) 在小学阶段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特别 是数学课,一般的家长基本上的题目都会做,结 果在家庭中家长充当了家庭教师的角色,只要有 问题马上寻找家长的帮助,自然就养成了对家长 的依赖。但是到初中以后,很多家长已经无能为 力了,离开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就无所适从。有 些学生不适应自主学习,包括预习和复习。
面对这些问题 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
尊敬的家长:“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任何问题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对学 生的教育同样也一样,我们千万不要等到 出现问题了,才想起要补救。同样,对学 生的教育也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坚持过程, 这需要家长们的耐心与时间的投入。家长 们最好能多看青少年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方 面的书籍和杂志,或与教师、朋友多点沟 通,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