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镇各方言俗语调查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摘要】当今社会,方言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的方言正面临着淡化或者被别的语言同化。
因此在“推普”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好自己的方言。
本文通过调查、询问等方式收集了合浦山口白话、海边话等方言中日常用得较多的俗语,并把这些俗语分成了时令节气、亲属称呼、礼乐、饮食等八个类别并进行分析、考释,从这些方言词汇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合浦山口方言的多样性和混杂性。
【关键词】方言俗语;调查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ialects in the Shangkou areaChinese major SHI Wei-xingAbstract:Though dialects are go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in today's society, there are still many dialects faced with oblivions or assimilated by other languages Therefore when we are popularizing the “Pu Tong Hua” which is the standard Chinese language, all of us have the obligation to protect our dialects at the same time.The writer of this passage is collecting many dialects in the Hepu area by investigation and inquiry, and dividing these phrases into eight categories, such as seasonal cycle, relatives, music, diet and so on. Besides that the writer has made an analysis to these proverbs. According that vocabulary of dialects and the analysis, we can see the diversity and the mix of those dialects in the Hepu area.Key words: dialect;phrase;investigation1.前言合浦县山口镇位于合浦县的东部,区位优越,交通位置重要,地处两省区——广东、广西,三市—一北海、玉林、湛江的交界处。
山口镇辖山口街社区和山口、山北、山角、河面、水东、新圩、中堂、英罗、北界、高坡、山南、山西、山东、丹兜、永安等15个村委会,主要讲白话(粤语);部分地区讲海边话。
(1)海边话:分布在沙田镇大部和山角、单刀、新圩、中堂、英罗、北界、高坡、以及白沙镇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达六七万,(2)涯话(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河面、水东等村,(3)军话、黎话同属闽南方言,主要分布在单刀的部分、永安、山南、水东等地。
同种类型的方言不但在不同的村有不同的发音,就算是在同一个村也有不同的发音,语音方面在这里就不一一考究,仅针对本地常用的方言俗语歇后语等做一些记录。
1 时令节气做社:是当地常见的一种风俗。
人们认为,每个村子都有一个村祖,又称“社王公”。
所以“各村落每设社坛”。
每年的二月初二、冬至这两天,村民们以户为单位凑钱买回生猪若干头与生鸡一起祭拜社王公。
祭拜完毕,将所有的祭品按户平均分配,当晚家家户户吃分回来的猪肉,据说可以得到村祖的保佑,这曾经是汉民族很普遍的风俗,今天这个风俗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上灯:也称“挂灯”本是元宵灯会的美俗,封建统治者以这天晚上作为与民同乐,粉饰太平的活动,金吾不禁,火树银花,花灯花市,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而痴男怨女的幽会密约,更视此夜为千金一刻的佳辰。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古代元宵的写照。
但山口过去元宵“上灯”却是另一回事。
所谓“上灯”,就是谁家若在旧年生了男孩(生女则否),新年元宵便要挂上一对花灯,并开“灯酒”请客庆祝。
灯是从市场买来的,用芦茎结扎。
外糊彩带,形制一如宫灯,把它挂在祖宗神祗的厅堂之上,然后大排筵席,庆祝添丁,以求吉利。
这本是客家人的风俗习惯,被当地拿来用之,属于“舶来品”。
游神:游神,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里诸如元宵,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神像抬出来游街,认为只有让神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才保佑四方百姓潮汕流传着一句熟语:“盐灶神欠拖。
”说的是从前澄海县盐灶乡有一人外出经商,临走前,带牲礼到神庙里测前途,得到一吉签,于是满心高兴而去,结果却亏本而归。
这个人一气之下,将神像推倒在地,还不解恨,又用绳子套住神像在地上拖行。
此后,他再出门经商,却是盈利而归。
久而久之,便相沿成俗。
但是在当地,游神的形式跟潮人的游神相比相差甚远,我们当地的游神是把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安放到轿子上,然后在村里巡游接受人们的供奉的仪式;前面是一群小孩扛着彩旗在前头开路,然后才是里面安放着神像的轿子,后面是“八音”,“八音”指的是琐纳、大铙,小铙,大锣,小锣,鼓等民间乐器,整个队伍的两旁的还有几个身穿“军装”(看起来有点像义和团战士穿的服装,胸前还有一个大大的“勇”字,我常以为这些服装是在义和团制服的基础上改的,不过问族中的老人却也说不出个缘由来,)最后是舞狮队和一用纸扎的个被老家人称之为“龙船”的物件,“龙船”的肚子里面有用糖和糯米煮成的“糖饭”据说吃了能辟邪。
整个队伍在村子里的各个祠堂按顺序地“巡游”,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口挂上鞭炮,当“游神”队伍经过的时候都要放鞭炮,谓之“请神”。
整个游神仪式最有意思的是“捉茅人”,就是每家每户都在门口显眼的地方插上用纸剪成人形的“茅人”,等那些身穿“军装”的兵勇一一收集起来等游神结束之后统一焚烧,焚烧后的灰烬被冲到江河里,象征着上一年的魑魅魍魉,妖魔鬼怪全都灰飞烟灭,不会再出来作祟,这些都带有迷信的色彩,但从中可看出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送灶神:当地地方旧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晚,家家户户均备酒茶果品和草料等物,焚香烛和“奏疏”一纸,向供奉在厨房里的“灶神”(又称灶君)祈求福佑。
这种活动,谓之“送灶君”。
据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灶神一年一度上天奏报人间善恶的日子,故在前夕向灶神礼拜烧“疏”以求庇护,祭品中的草料,是为送灶神上天的“神马”准备的。
“灶神”是什么样的.诸说不一。
《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把灶神说成是民族祖先的化身;《酉阳杂俎》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道教则称它为“东厨司命。
”真是莫衷一是。
追究起来祀灶神的风俗由来已久,并且不只合浦一地。
唐朝罗隐和宋朝范成大分别有《送灶神》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可证渊源的久远。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最重要,这大概是古人之所以在过年时最先奉敬灶君的原因。
在日趋文明的今天,盘飧美食无需祈求神明赐予,故此种旧俗早成过去。
挂纸:即清明祭拜祖先。
是扫墓的俗称。
扫墓时,除三牲粿品纸镪祭献外,要用白色或黄色纸条置坟头和墓地四周,用士块压紧,附于坟场附近的土地神土堆也同此。
所以“挂纸”又叫“压纸”,就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
这种纸条,据称也是纸钱,但没有印金银。
挂纸的由来,据说是始于古代的寒食禁烟火,清明在寒食节期间,故不敢焚化纸钱而挂在墓上。
但是老家在扫墓时不但要烧纸钱而且是认为烧得越多越好,还要大放鞭炮,以祈求祖先的保佑。
当然“压纸”“修坟”的习俗倒是保留下来了。
扫墓时往往子孙成群到墓地祭拜,人数越多越感到光彩,如果扫墓时逐年人数减少,就会被认为衰败景象。
故外出子孙们,常在扫墓时赶回乡扫墓。
扫墓时,还要修整墓场,砍除荆棘杂草,油刷墓碑镌字。
墓地远者,子孙还常在墓地聚餐, 并分祭品,说是得祖宗福荫。
鬼节:取义于梵语“盂兰”一词:即解放众生倒悬厄苦之意。
据说古有目连之母死入地狱不得食,成为饿鬼,佛在七月中元用“盂兰盆”救她苦难,并诵经施食,这是盂兰节民俗的起源。
《荆楚岁时纪》称为“盂兰盆会”,故知此俗起源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公元58年至75年之间的华中地区。
老家的人过“鬼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十四(与一些地方的七月十五“中元节”略有不同,且仪式没有那么隆重),据说这一天鬼门打开,所以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当然,这一天“鬼门”是否真的大开却无从考究了,权当是风俗纪念祖先罢了。
2 亲属称呼老窦:窦音豆,粤语称父为“老窦,白话同。
本指教子有方的父亲。
五代后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人窦禹均,累官右谏议大夫,私建义塾,延请名师免费教育贫家子弟。
他五个儿子均相继登科,世称窦氏五龙。
传统剧目《五子登科》,流行谚谣“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
灵椿一枝老,丹桂五株芳。
”均指此而言。
见《宋史·附窦仪传》粤语通称父亲为“老窦”是含有尊崇之意。
阿公:“公”(第四声)这是海边话的叫法,如果“公”字读第二声则是祖父的意思。
如:“阿公(第四声),阿公(第二声)喊你去使牛(耕田)。
”还有把父亲叫成“哥哥”或“阿叔”的,据说这是因为父母怕自己命不好,这种晦气会传给自己的儿女,或者有些人去问花(算命)得知与子女相克,化解的方法就是将称呼叫偏。
还有些父母因为自己太年轻,怕养不起孩子,故想出了这种方法。
以上的行为可能是出于这样的心理:把称呼叫偏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就不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那所有不吉利的事情也就可以避免了。
据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载:“这种偏称现象在古代有过,但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迷信盛行的闽南语地区特别流行。
”这种风俗很可能是福建人移居北海时带过来的。
毑:又作乸(na)白话作“那”的阴上,《博雅》:“母也”。
北海还有很多地方称母亲为“老毑”本此;演伸称雌性亦为毑,母鸡为鸡毑,母猪为猪毑。
妳(nal5),与“奶”音义均同。
《博雅》:“毑。
楚人呼母曰妳。
”北海等地也有称母亲为“阿妳。
”本此。
又出嫁女与女婿称岳母专词为“爹妳”,有所演伸。
母亲还有叫“阿婶”、“阿嫂”的,这类的叫法常出现在讲海边话的地方,应属于偏称,原因与把父亲叫成“哥哥”或“阿叔”等一样。
仔(zei2)白话作:子抵切,同粤语,海边话作子汰切,音“宰(zai3)”,与崽通,与廉语略同。
《扬子方言》:“崽,子也,江湘问凡言是子谓崽。
”山口人称小孩或幼息为“细蚊仔、仔儿、妹仔”。
小动物亦为仔,如“狗仔、猪仔”。
有时用作对人的蔑称,如“废仔、憨仔(没用的废物)”。
晚:如晚仔即幼子,本满子的音转,亦释为“晚出之子”,北海、廉州等地也多这样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