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日战争时期名词解释(历史学考研)

抗日战争时期名词解释(历史学考研)

1.“一二九”运动: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

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坚持校内罢课;成立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沿铁路下农村,进行抗日宣传;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解析】“一二?九”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开创了青年运动与工农和民族解放战争结合的道路。

这是国内人民抗日情绪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考生应牢固掌握。

2.日本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

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时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解析】大陆政策是日本侵略中国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复习时要注意与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比较。

3.台儿庄战役:1938年初,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板垣第五师团和矶谷第十师团,约九个联队,侵入山东南部,企图与南京、镇江、芜湖渡江北上的华中日军南北夹击徐州。

其中北线日军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计划分两路南下,以台儿庄为会师目标。

板垣师团3月中旬被打败,退守莒县待援。

从3月下旬起,矾谷师团猛攻台儿庄。

3月底4月初,中国军队与攻入台儿庄寨内之日军反复巷战,大大消耗了矶谷师团的实力。

到4月6日,取得了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

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解析】台儿庄战役是抗战时期非常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考查的热点之一,台儿庄战役毙敌1万余人,捷报传遍全国。

此役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忱,振奋了民族精神。

4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撒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

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中国参战的部队则迭130个师,约100万人。

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度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

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授之一。

【解析】考生应注意到武汉会战的意义——武汉会战,虽然中国军队失守,但从战略意图上看,大量消耗了日军,实现了拖敌的目的,抵住了日军战略进攻势头,从此,中国抗战转入相持阶段。

5新四军: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的人民军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时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下辖4个支队,共l万余人。

改编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解析】考生应该注意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重建——中共中央下令重建新四军,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另外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的由来、发展,以及围绕它的重大的事件。

6.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全国各抗日阶毁、阶层、团体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起来的基础上,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到会的有华北、华南、华中及长江流域二十余省市六十多个救亡团体的代表共七十余人,会议通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等文件,选举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邹韬奋等四十余人为执行委员,沈钩儒、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等十四人为常务委员。

大会宣言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联合救国阵线”,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成全国各实力派合作抗敌”。

【解析】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在全国抗日救亡的大形势下成立的。

7.国民参政会: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成立的一个咨询性质的机关。

1938年7月正式成立。

4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规定国民参政会为咨询机关,有听取国民政府施政报告、询问、建议之权。

但所通过的决议案对国民政府并无强制执行的权力。

遴选的参政员大多是国民党员,只有极少数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代表。

7月,第一届参政会在汉口召开,156名参政员出席了会议。

通过了《拥护抗战建国纲领案》等决议案,发表了《国民参政会首次大会宣言》,并选举了驻会委员。

初期,由于国共两党和其他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努力,国民参政会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面抗战,起了积极作用;后来由于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战政策,逐步丧失其进步作用。

抗战胜利后,国民参政会成为国民党的御用工具,终于1948年3月宣告结束。

8.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维埃政府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称“八一宣言”。

宣言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国民政府加紧卖国的情况下,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

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向全国人民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问有任何意见或利害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都应该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宣言最后号召全民总动员,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有专门技能的贡献专门技能,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解析】“八一宣言”是我党要求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第一个文件,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9.福建事变:1932年“一?二八”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在福建“剿共”,企图使十九路军与红军两败俱伤。

由于受中共关于合作抗日主张的影响,十九路军将领逐渐觉悟到与红军作战是没有出路的,又由于中下级军官和广大士兵厌恶内战、主张抗日的情绪的推动,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陈铬枢、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发表《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推选李济深为人民革命政府主席。

福建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宣言》、《对外宣言》等文件及一系列政策法令,制定了福建人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福建人民政府即和工农红军签订了抗日作战协定。

1934年1月15日,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

福建人民政府在日蒋优势军队的围攻下终于失败,其领导人先后转赴香港。

该政权以十九路军为中心,由国民党内外一批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人士发起建立,是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方面抗日反蒋力量的一次重大集结和联合斗争。

10.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为了克服投降危险,振奋抗日军民的信心,打破日军的封锁包围,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向日伪军发动的大规模主动进攻作战。

百团大战经历了三个作战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破坏和截断华北日军的交通线。

在八路军打击下,正太路随即全线瘫痪,华北敌占的同蒲、平汉、德石、北宁等铁路也被切断。

从9月10日开始,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

重点是要消灭在变通线两侧及深入我根据地的日军据点。

在这一阶段中,除了华北以外,我苏、鲁、皖境内的八路军也都投入了作战,百团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扩大了第一阶段的战果。

从10月6日起,百团大战进入了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是以反击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为主。

到1940年12月5日,随着日军在各根据地“扫荡”的失败,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胜利结束。

【解析】百团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低潮、中国抗战面临困难、妥协投降空气甚浓的形势下取得胜利的,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

考生应重点总结一下这方面的意义,有出简答题或史料分析题的可能,还有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可以重点关注。

11.皖南事变: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致电八路军,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中共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

1941年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的突然袭击。

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下令进攻新四军江北部队。

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坚决的回击,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同时,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发言人的名义发表谈话,揭露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的真相。

1941年3月,蒋介石被迫“保证”决不再有“剿共”的军事行动。

至此,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彻底击退。

12.七君子事件:1 936年11月23日凌晨,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逮捕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邹韬奋、史良等七人的事件,所以世称“七君子事件”。

1936年5月31日,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宣言,通过《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

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等七人。

这一事件激起了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强烈抗议和谴责。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全国开展了广泛的营救运动。

6月25日,宋庆龄、何香凝、胡愈之等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要求入狱与沈钧儒等人一起受监禁。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于7月31日宣布具保释放沈钧儒等七人,并于1939年2月最后撤销了起诉书。

13.延安整风: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纠正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使党的思想路线开始转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但由于政治形势的迅速变化,对于“左”、右倾错误思想根源还没有彻底地清算。

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