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与外来物种入侵本以为生物安全这个词汇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我对这个词汇有些陌生。
但待我回家一趟看到家乡里的河流被外来物种水葫芦堵塞一大片,致使水质变坏,这才意识到生物安全与自己有关与人们有关。
本意引进外来物种是来平衡生态,但不曾想外来物种生长旺盛,以致其大范围增殖再致生态不平衡。
外来物种如水葫芦其生长力旺盛,适应力强,不易被破坏,以致成为生态一害。
那么外来物种入侵是怎么形成的,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旅游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加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生物种类在全球扩散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外来物种的入侵破坏一国的生物多样性,改变种群结构,威胁生态安全,最终将影响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因此,应对外来物种的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安全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在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存在不足,这必然导致我国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外来物种是指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他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生存环境并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这些物种被称为外来物种。
在生物学上,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以外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物种入侵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来说,指外来物种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中建立的种群,改变和危害了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外来入侵种,它造成的危害就是外来生物入侵。
而生物安全则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指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威胁或潜在风险。
广义生物安全则不仅针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包括了更广泛的内容,大致分为3个方面:一是指人类的健康安全;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三是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
入侵的外来物种不仅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而且摧毁生态系统,还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到遗传的多样性。
一、生物安全。
从广义的生物安全分类来看,第一个与人类的健康相关得生物安全主要指食品安全和人兽共患病,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成为了一件让消费者很不放心的一大问题,近年来相继出现的一些案例,更是让人们谈虎色变,例如:地沟油的案例、毒豆芽事件、染色馒头以及三聚氰胺事件等等。
人兽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
人们比较熟悉的人兽共患病比如说有狂犬病、口蹄疫等等,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病原体也能直接或者间接地从动物体内进入到人体,我们必需要加强防制工作和掌握科学知识。
第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这个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转基因转基因生物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生物,它是通过现代生物重组DNA技术导入外源基因的生物,转基因技术所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通过此项技术可以改良品种。
第二,可以延长食品保存时间及增加营养成分。
第三,通过给作物植入防虫防毒防菌基因,使作物本身产生抵抗病虫害侵袭的能力,因而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第四,转基因技术及基因食物正向医疗药用方面扩展。
然而,自第一种转基因生物诞生之日起,人类有关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最大担忧还是来自对环境的影响方面,1995年,加拿大首次商业化种植了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转基因油菜。
但在种植后的几年里,其农田便出现了对多种除草剂具有耐抗性的野草化的油菜植株,即超级杂草。
如今,这种杂草化油菜在加拿大的草原农田里已非常普遍。
第三是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
例如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环境及物种的多样性所造成的破坏。
二、外来物种入侵。
国务院曾颁布《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指出:“生物物种资源开发利用应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建立转基因生物活体及产品的进口管理制度,......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防止国外有害物种进入国内。
”外来物种主要通过掠食、竞争、疾病和杂交等方式对本地物种驱逐和取代。
外来物种繁殖能力强。
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有了优势。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虽然历史上有不少外来生物曾经为人类造过福,但是也有许多外来生物导致了农作物和牲畜的死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甚至丧失。
入侵的外来物种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早在公元前4世纪,外来物种入侵就出现在我国,原产非洲的酸豆通过古代著名的“蜀-身毒(即印度)道”引入;公元1世纪,原产中亚的葡萄、紫苜蓿、石榴、红花等经济植物的种子,也通过“丝绸之路”引入到我国。
随着交通的发展,外来物种的方式和渠道也越来越多,许多外来物种随着交通路线进入和蔓延,加上公路和铁路周围植被通常遭到破坏而退化,因此这些地方通常是外来物种最早或经常出现的地方。
如豚草多发生于铁路公路两侧,最初是随火车从朝鲜传入的;新疆的褐家鼠和黄胸鼠也是通过铁路从内地传入的。
还有的外来物种携带的方式主要通过压舱水的异地排放。
还有的外来物种附着在船只上被带入新的领域。
这些外来生物被引入后,有的种类根本破坏或改变了原来的生态面貌,例如食肉性的红螺1947年自日本海迁移到黑海,十年后,几乎将黑海塔乌塔海滩的牡蛎完全消灭。
现在随着废弃的塑料物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正向南极洲和一些热带岛屿进犯,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
这些垃圾使向亚热带地区扩散的生物增加了1倍,在高纬度地区甚至增加了2倍多。
与像椰子或木材之类的自然漂浮物相比,海洋生物更喜欢附在塑料容器等不易被降解的垃圾上漂浮,借助这些载体,它们几乎可以漂浮到世界的任何地方。
同时,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正在为外来物种长距离的迁移与入侵、传播与扩散到新的生存环境中创造便利条件。
20世纪70年代作为猪饲料引进的水葫芦(凤眼莲),在我国滇池疯长成灾,导致其他水生物大量死亡,使滇池污染治理难上加难;原产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的瓶螺,1987年被人为引入四川养殖,结果在泸州等地形成田间自然种群,危害水稻和其他水生农作物,对当地水生贝类、水生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前几年,来自亚马孙河的被称为“水中狼族”的食人鱼在广州、南宁等地的宠物市场刚露面不久,就有专家警告:食人鱼一旦流入某一流域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它们可能会大量地“屠杀”水中其他的鱼类,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严重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 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在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和柬埔寨,人们因放生捕获的动物,特别是鸟类、鱼类、乌龟而做的善事会受到尊敬,但一项研究显示,在放生的鸟类中,有6%是外来的;多数鱼类、龟鳖类更是在国外捕获用来圈养的物种,而这些物种有可能具有入侵性。
外来物种入侵的渠道组要有两种:有意引种和无意引种。
在有意引种中,比如说,有的作为牧草或饲料,有的作为观赏的植物或动物,有的作为药用植物或者麻类作物,有的作为水产养殖品种、宠物和食物等方式引进。
无意引种的主要方式有岁人类的交通工具带入,船只携带和海洋垃圾等。
据统计,国家环保部2008年末发表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四次报告》,目前中国已记录的外来入侵物种达400多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中,已有一半以上入侵中国。
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损失高达每年1198.76亿元。
美国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
我国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也相当惊人,每年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4亿元人民币,仅每年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需4.5亿元。
三、生物安全管理。
在外来物种入侵的控制方面,美国于1996年颁布了《国家入侵物种法》,1999年克林顿总统签发了第13112号《入侵物种法令》,责成农业部牵头,统一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组建了国家外来入侵物种委员会,并正在构建入侵物种国家研究中心。
而欧盟于1979年9月19日签署的《欧洲野生生物与自然界保护公约》则要求缔约国承担严格控制引进非原生物种的义务。
《关于地中海特别保护区的巴塞罗那公约附加议定书》(1995年6月10日)规定,禁止引进可能对公约使用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生境和当地物种造成有害影响的物种。
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南非等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制定了国家计划,以加强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治与管理。
四、展望与建议。
一是要加快立法,制定针对引进外来物种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有关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散见于我国的《渔业法》、《农业法》、《对外贸易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海洋环境保护法》等。
二是要建立生物引进风险评价制度。
一个外来物种要经过合法的途径进入我国,必须经过提出申请、审批、多次隔离检疫、现场检查等多个环节。
通过这种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病原体及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我国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但像食人鲳、大米草、水葫芦等这类只有放到生态环境中才会显示其危害性的物种引进时只要没有病虫害,很容易通过检验而进入国门。
因此,亟待建立引入物种生态风险评价制度。
外来物种的引进都应当开展风险评价,对该物种的生长、繁殖、生存环境条件、引进的数量、用途、所要进入的环境、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危害程度、控制危害的费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在风险评价中,危害因素的确定不仅要包括我国原来规定的各种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病原体,而且还要包括对我国农牧渔业生产、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及造成负面影响的有毒有害和生物活性物质。
评价中不仅要考虑直接后果,如动物感染、发病和造成的损失等,还要考虑间接后果,如危害因素监测和控制费用、补偿费用、潜在的贸易损失以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
通过风险评价,采取不同的降低风险的管理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传人,保证正常品种资源的引进。
三是要建立专门机构,加强外来物种引入监管机制。
我国目前尚无防范生物入侵的专门机构,相关技术措施的研究工作还很滞后。
生物入侵破坏的是整个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单一的农业、渔业、林业、海洋部门难以担负起综合研究和监督管理职能。
外来物种的管理应实行统一监督与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中央监督与地方管理相结合、政府监管与公众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国家应建立外来物种引进专门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和早期预警,开展生物入侵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