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些危害

谈谈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些危害

谈谈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些危害【摘要】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产生的危害多种多样,我们不但要了解,还要采取相关措施及时控制,清除。

【关键词】入侵物种人为活动损害影响一、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1.1对生态的影响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境和数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

当一种生物传入一新的栖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大肆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相,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外来入侵种影响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带来的生态学影响如下:1.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

3.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它物种生长。

某些外来生物如豚草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炔、倍半萜内脂及甾醇等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排斥作用。

薇甘菊也可分泌化感物质影响其它植物生长。

4.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性生存的其它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

水葫芦在河道、湖泊、池塘中的覆盖率往往可达100 %,由于降低了水中的溶解氧,致使水生动物死亡。

豚草优势度为0.85~1.0,群落多样性为0~0.62。

由于薇甘菊排挤本地植物,广东内伶仃岛上的猕猴缺少适宜的食料,目前只能借助于人工饲喂。

飞机草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蔓延已使穿叶蓼等本地植物处于灭绝的边缘,依赖于穿叶蓼生存的植食性昆虫同样处于灭绝的边缘。

厦门鼓浪屿的猫爪藤攀爬绿化树木,在树冠上形成大片单优群落,影响树木光合作用导致死亡。

5.过量利用本地土壤水分,不利于水土保持。

巨尾桉引自澳大利亚,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很多林场都有种植,在一些地方,由于它大量吸收水分,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造成土壤干燥。

在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就会使得土壤肥力愈来愈低,甚至形成荒芜之地。

因此引进巨尾桉同样要因地制宜,根据需要,有目的地控制性引进。

6.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明朝末期引入的美洲产仙人掌属4个种分别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形成优势群落。

在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很难见到。

有的入侵种,特别是藤本植物,如厦门的猫爪藤,可以完全破坏发育良好、层次丰富的森林景观。

7.影响遗传多样性。

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造成一些植被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

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会很快开始并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后,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而大多会利用其逃脱了原有的天敌控制的优势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和扩散,对其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

而由于外来物种的排斥、竞争导致灭绝的本地特有物种则是不可恢复的。

因而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2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通过改变侵入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降低物种多样性从而对当地社会、文化甚至人们的健康也产生了严重危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特别是傣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聚居地区周围都有其特殊的动植物资源和各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对当地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但由于飞机草、紫茎泽兰等外来入侵植物不断竞争、取代本地植物资源,生物入侵正在无声地削弱民族文化的根基。

外来种对人类健康可构成直接威胁。

豚草花粉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致病原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热”对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一些外来动物如福寿螺等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麝鼠可传播野兔热,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

疯牛病、口蹄疫、艾滋病更是对人类生存的巨大挑战。

1.3对经济的影响外来入侵种可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危害。

保守估计,外来种每年给中国的经济带来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1.3.1外来入侵动植物成为直接危害农林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有害生物外来入侵动植物对农田、园艺、草坪、森林、畜牧、水产等可带来直接经济危害。

水花生对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和莴苣5种作物全生育期引致的产量损失分别达45%、36%、19%、63%和47%。

广东、云南、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每年都要人工打捞水葫芦,仅浙江温州市和福建莆田市1999年用于人工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分别为1000和500万元,全国总的费用有多少,目前没有准确统计,至少超过1亿元,而水葫芦带来的农业灌溉、粮食运输、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的经济损失更大。

美洲斑潜蝇最早于1993年在海南发现,到1998年已在全国21个省市区发生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它寄生22个科的110种植物,尤其是蔬菜瓜果类受害严重,包括黄瓜、甜瓜、西瓜、西葫芦、丝瓜、番茄、辣椒、茄子、豇豆、菜豆、豌豆和扁豆等,目前在中国,每年防治斑潜蝇的成本高达4亿元。

被称为“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病在短短十年间,疫区已扩至江浙六省,发生面积约6.6万公顷,对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区构成了巨大威胁。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外来种常常引起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成为贸易制裁的重要借口或手段。

近年来中国出口美国的木制包装品因光肩星天牛问题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数以千万计的经济损失。

1.3.2外来有害生物通过影响生态系统而给旅游业带来损失如在云南昆明市,20世纪70~80年代建成了大观河的理想的水上旅游线路,游人可以从昆明市内开始乘船游滇池和西山。

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大观河和滇池中的水葫芦“疯长”成灾,覆盖了整个大观河以及部分滇池水面,致使这条旅游线路被迫取消,原来在大观河两侧的配套的旅游设施只好报废或改作他用。

1.3.3外来生物通过改变生态系统所带来的一系列水土、气候等不良影响从而产生间接经济损失。

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计算间接损失往往十分困难。

但并不意味着间接损失不大。

比如,大量的水葫芦植株死亡后与泥沙混合沉积水底,抬高河床,使很多河道、池塘、湖泊逐渐出现了沼泽化,有的因此而被废弃使用,由此对周围气候和自然景观产生不利变化,并加剧了旱灾、水灾的危害程度;而且水葫芦植株大量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地,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又加剧了污染程度,尽管这些损失难以准确计算,但却不容忽视。

二、生物入侵危害产生的原因2.1盲目引种并不是所有的物种迁移或引入都会产生危害,而且许多新品种的引入确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1859-1900年间,澳大利亚笔尾松鼠被引入新西兰,就成为了新西兰毛皮业的财富之源;然而,大多数的引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却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例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水葫芦,主要是为猪提供饲料的。

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和生猪喂养方式的改变,再采用含水量高、食用成分少的水葫芦饲料,其投入与产出已经不成正比,于是昔日人人争抢的水葫芦,如今便异化成了避之不及的环境公害。

专家认为盲目引种是造成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原因。

2.2海洋业一是海洋垃圾:随废弃的塑料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每天都在向南极洲和一些热带岛屿进犯,并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

据海洋生物学家表示,软体动物、蛀船虫、珊瑚虫这些寄居类动物如今正附着在漂浮的垃圾上漂进新的地区,对那些地区的物种造成危害,并开始改变那里脆弱的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学家巴恩斯表示,能使海水结冰的温度可能是阻挡外来物种入侵南极洲的主要屏障,而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削弱了阻挡外来生物的天然海水屏障,情况就将更加严重。

二是海洋压舱水的排放:20世纪初,压舱水代替了固体压舱物,这无意中为水生生物在世界范围内的散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轮船变成了一个满载各种微型生物的“水族箱”,它们在世界范围内输送货物时,不断地运输和储存这些水生生物。

由于一些尚不清楚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与压舱水直接相关的异地种侵入事件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里时有发生。

2.3旅游业很多的物种入侵是由于旅游者的携带而引起的,游客从全球各地带来各种的物种,其中就包括有异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

这些物种被游客有意无意地留在当地的生存环境中,对当地的生物入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4国际贸易最近10余年来,随着全球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国际运输的集装箱化和车船飞机的速度加快及大型化,促进了鲜活植物产品贸易,也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有害生物存活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有害生物在国际间传播入侵的机会。

例如美国白娥入侵亚洲,就是由于在二战后,日本木材奇缺,美国原木大量倾销日本,美国白蛾也就由此进入亚洲,进入中国;松材线虫传人中国、光肩星天牛(ALB)传人美国等都是由于国际贸易而引起的。

同时种苗产业国际化与国际交流频繁更加快了病虫的入侵与扩散。

三、防治生物入侵的技术措施3.1人工防治依靠人力,捕捉外来害虫或拔除外来植物。

人工防治适宜于那些刚刚传入、定居,还没有大面积扩散的入侵物种。

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人工防除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清除有害生物,但对于已沉入水里和土壤的植物种子和一些有害动物则无能为力;高繁殖力的有害植物容易再次生长蔓延,需要年年防治;人工防治有害动植物后如不妥善处理动植物残体,它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源,客观上加速了外来生物的扩散。

3.2机械去除利用专门设计制造的机械设备防治有害植物。

机械防除有害植物对环境安全,短时间内也可迅速杀灭一定范围内的外来植物。

利用机械打捞船在非洲的维多利亚湖等地控制水葫芦等水生杂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机械防除后,如不妥善处理有害植物残株,这些残株依靠无性繁殖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播源。

通过物理学的各种途径防治也可控制外来有害生物,如用火烧控制有害植物,黑光灯诱捕有害昆虫,等等。

3.3替代控制替代控制主要针对外来植物,是一种生态控制方法,其核心是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自身规律用有经济或生态价值的本地植物取代外来入侵植物。

它的优点在于:⑴替代控制植物一旦定植便长期控制入侵植物,不必连年防治;⑵替代植物能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涵养水源,提高环境质量;⑶替代植物有直接经济价值,能在短期内收回栽植成本,长期获益;⑷替代植物可使荒芜土地变成经济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替代控制的不足在于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很多生境并不适宜人工种植植物,如陡峭的山地、水域等,同时人工种植本地植物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涉及到的生态学因素很多,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研究利用替代植物控制外来有害植物,应充分研究本地土生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如它们与入侵植物的竞争力、他感作用等,掌握繁殖、栽培这些植物的技术要点,并探讨本地植物的经济特性,市场潜力等,以便同时获得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