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隶属于山东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文章,都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但是语言特色、表达的情感等有所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八十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文章景中见情,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学情分析】
初二(8)班的学生在之前的初中学习中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在一些重要文言词汇、特殊句式上有较为扎实的积累,具备了初步朗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在解决文中文言现象时,可以采用“知识点联系法”,让学生利用之前扎实的积累,解决一些文言现象。

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之前,该班同学已经学习了《三峡》《答谢中书书》两篇文言文,没有正式接触过写自然山水的古文,阅读理解古诗文的能力有待提高。

此前,对于苏轼的作品没有太多的接触,对于其人也没有更多的了解,不能更好地做到“知人论世”。

同时,《记承天寺夜游》的创作时间距今久远,因此,需要反复的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需要补充跟课文相关的史实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苏轼,
发掘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的复杂情感,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身上乐观豁达的美好心态。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
2.品味文章景色描写,并体会其意境;
3.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和人生心态。

【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景色描写,并体会其意境;
2.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和人生心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播放《凤凰台上忆吹箫》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出示教学目标
二、读文言,解文意
(一)译读课文
1.初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预习检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准确解释本文的重点字词;分析特殊句式。

3.再读课文
三、赏美景,悟闲情
1.出示调查问卷的问题,分析文中如何体现苏轼是“闲人”的?(板书:闲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抓住“十月十二日”、“欣然”、“念”、“遂”、“亦”、“步”等词语,品析苏轼的闲情逸致。

同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板书:赏月闲情)
顺势出示学生问题:苏轼向来各地都有朋友。

这里为什么说“无与为乐者”,只有张怀民和他一起夜游呢?
2.知人论世,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不准签署文件,签发公文,近乎于流放。

嘉佑二年,21岁,中进士,名动京师。

嘉佑六年,25岁,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

熙宁四年,34岁,自请出京任职,历任杭州、密州、徐州知州。

指导学生总结:一声“闲人”包含了多少
(无聊痛苦壮志难酬愤懑无依无靠……)(板书:贬官忧伤)
3.练笔
出示学生问题“苏轼去找张怀民为什么没有写对话?”,假如你是苏轼,会对张怀民说什么?
4.赏读文中写景的部分
删去“盖”字,进行对比阅读,指导学生分析感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该环节,学生充分发言后,老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

5.练笔,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写景的画面
指导学生总结:一声“闲人”包含了多少
(乐观、豁达、潇洒、宁静……)(板书:乐观豁达)
是的,苏轼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越贬越越远,一直被贬到海南。

愈是艰难,东坡愈是云淡风轻,随遇而安,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一路走来一路歌:(课件展示)
贬官黄州(今位于湖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贬官惠州(今位于广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

贬官儋州(今位于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总结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课件展示)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遭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学生配乐齐读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6.让经典永驻心间,配乐齐背《记承天寺夜游》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配乐齐读)
《记承天寺夜游》学情分析
初二(8)班的学生在之前的初中学习中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在一些重要文言词汇、特殊句式有较为扎实的积累,具备了初步朗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在解决文中文言现象时,可以采用“知识点联系法”,让学生利用之前扎实的积累,解决一些文言现象。

同时,该班同学思维较为活跃、课堂回答问题较为积极。

如张玮婷同学的语言感知能力很强,思维非常敏捷;刘子铂同学平时的阅读面比较广,对于文章的思考更为深入;刘俊舟同学爱好历史,国学功底较好,对于苏轼有较多的理解;刘若曦、刘泽欣、郝梦媛等同学的文学功底比较好,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很好;高天赐、孙睿泽、刘庆泽、宫子豪等同学可以发挥自己的朗读特长,在同学们在浓厚的文言味中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描绘的意境。

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之前,该班同学已经学习了《三峡》《答谢中书书》两篇文言文,没有正式接触过写自然山水的古文,阅读理解古诗文的能力有待提高。

此前,对于苏轼的作品没有太多的接触,对于其人也没有更多的了解,不能更好地做到“知人论世”。

同时,《记承天寺夜游》的创作时间距今久远,因此,需要反复的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需要补充跟课文相关的史实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苏轼,发掘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的复杂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苏轼
身上乐观豁达的美好心态。

《记承天寺夜游》效果分析
【多媒体使用效果】
课件以出示问题为主,制作简洁,运用恰当,没有与教学关系不密切的杂乱张页,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用起来方便简单,不会夺取学生视线。

【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合理,主问题突出,教学环节紧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学生学习状态】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

【学生学习策略】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读懂文言文,读出味道,运用想象读出人物,转换角色体会人物,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依托,通过朗读教学,突出了文言文的特点。

在学习本文的同时,拓宽了课文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目标达成度好。

【观课效果】
课堂教学设计合理、紧凑,非常适合磨课研究。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隶属于山东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这一单元是本册书中的文言诗文单元,包括五篇文言文和四首古诗。

五篇文言文分别是《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四首古诗是《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文章,都用了情景交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