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窦血栓形成与诊治

静脉窦血栓形成与诊治


✓ 系统性静脉溶栓:通过静脉滴注溶栓剂,经血液循环至颅内
静脉窦内溶解窦内血栓,使静脉窦再通
✓ 用量:尿激酶,50-150万U/d,5-7d(同时检测纤维蛋白原
≥1.0g);rt-PA,0.6-0.9mg /kg, 总量≤50 mg
作用机理:将微导管通过股静脉入路置于血栓内注射溶栓药物,
促进血栓溶解,增加静脉窦通畅
➢ 1825年Ribes首先描述CVST; ➢ 1942年Lyons描述系统性抗凝治疗CVST ; ➢ 1971年Vines 等对CVST患者进行系统性溶栓治疗; ➢ 1988年Scott利用经颅钻孔进行接触性溶栓; ➢ 1991年Barnwell利用血管介入技术经颈静脉及股
静脉进行静脉窦接触性溶栓。
作用机理:使用球囊、保护伞及Solitaire支架拉栓等方法机械
碎栓
结合溶栓方法效果更好
球囊扩CVST 约占所有卒中的0.5%-1%;
➢ 在正常人群中,CVST的年发病率在新生儿和儿童 为7/1000 000,成人约为2-5/1000 000;
➢ 多见于孕妇、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 岁的年轻人群;
✓ 遗传性高凝状: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等;
✓ 获得性高凝状:怀孕、产褥期、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
普通肝素:按剂量调整,APTT 延长2倍 低分子肝素:体重﹤50kg, 0.4ml, 4250U;50 - 70kg 体重, 0.5ml, 6250U;﹥ 70kg , 0.8ml, 1万U)。均为 皮下注射,2 次/ d。常规使用2 周 口服华法林: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至2.0-3.0,症状改善 着病因明确使用3月,病因不明确使用12月
病理
➢ 静脉性梗死 ➢ 局灶性脑水肿 ➢ 颅内出血
病理生理
➢ 静脉高压 ➢ 颅内压高
✓ 头痛:占90% ✓ 癫痫性发作:占40% ✓ 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 ✓ 神经功能障碍
腰椎穿刺检查:压力常增高,>300cm H2O 患者的临床症状 常较重。
➢ CT检查:绳索征、三角征、静脉窦高密度影和静脉性梗死。 ➢ MRI:亚急性期呈高信号。 ➢ MRV:受累脑静脉窦完全闭塞、不规则狭窄等。 ➢ DSA:静脉窦不显影或不规则,脑静脉显影延迟,紊乱或静脉代偿
用量:尿激酶50-150万U/d ,静脉点滴,2 -4 次/d,3-
7天,具体用药时间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影像学是否证实静脉窦 基本通畅来确定。
✓ 作用机理:经动脉途经的溶栓方法可将溶栓药物顺行送达静脉
端,可有效溶解皮质及深静脉的血栓
✓ 尿激酶用量:经股动脉入路,溶栓总量以50 万U ,5-7d
形成。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腰穿 影像检查:CT 、MRI 、MRV和DSA
治疗原发病或发病因素的治疗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 首选的治疗方法
✓ 作用:可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阻止血栓延续发展,促进侧支循
环通路开放
✓ 不足: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 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肾病综合等;
✓ 感染:脑膜炎、耳炎、乳突等;
✓ 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
炎性肠炎等;
✓ 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
✓ 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
症等;
✓ 药物: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疗等;
✓ 物理因素:头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