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泰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口头传统:1.市级:1.1泰山传说故事(民间文学):1.1.1盘古开天东岳为首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
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
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
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1.1.2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
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
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天子"就行了。
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
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
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
这下可好了,三个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
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
"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
他想:凭我一身气力,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孤的黄纪,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
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
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
他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别逞能。
这回你该服气了吧?"。
"真是岂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绕道赶来。
"黄妃一本正经地说。
"你别胡搅蛮缠,你说先到,有何证据?"黄飞虎还真有点着急。
"证据吗?当然有,你来看吧。
"黄飞虎跟着妹妹来到玉皇顶,只见黄妃的一只绣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
尽管有证有据,黄飞虎却从心里不服气,不禁斥责妹妹:"你耍滑头。
"黄妃不紧不慢地说:"凭本事嘛,怎么是耍滑头?"黄妃自知纸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长一人好对付,等姜子牙他们来就麻烦了。
她作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兄长说:"咱们兄妹二人,本该是你敬我让,不分你我才是。
这样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们共管泰山总可以了吧?"这样一来,先来的黄飞虎倒做了不晓世理的孬种;后到的黄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个黄飞虎气得直翻白眼。
可也没有办法,谁让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应了。
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道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
可是他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传统表演艺术1.国家级:1.1百兽图(民间舞蹈):百兽图。
百兽图又叫“百兽竹马”,与独杆跷同时起源于清光绪23年。
百兽图是民间杂耍的一枝奇葩,表演的主题主要是驱赶瘟疫、降福求瑞,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具有浓郁的神话传奇色彩。
全场表现的是八仙骑兽过东海,给上天王母娘娘祝寿的故事。
一般在春节至元宵节前演出。
专家认为,一个节目同时表现八仙在其它民间舞蹈中是没有的,在山东独一无二,因其浓厚的欢庆色彩和避邪祈福等习俗因素,在当地具有广泛影响。
“百兽图”的表演分“串街”和“打场”两部分。
演员共9人,为马童和“八仙”。
伴奏乐以打击乐为主,乐器有鼓、锣、钗,并有唢呐、笙、笛等。
“八仙“中的每位演员都有唱词,大都是歌唱天下太平、扬善惩恶、风调雨顺、儿女情长等内容。
八仙各骑一兽,分别是:汉钟离骑雄狮,吕洞宾骑麒麟,张果老骑驴,曹国舅骑老虎,蓝采和骑海蛟,何仙姑骑大象,韩湘子骑梅花鹿,铁拐李则是骑独角兽,背火葫芦。
1.2独杆跷(民间舞蹈):\ 独杆跷。
独杆跷又叫“独脚跷”,发源于清光绪23年(1897年)左右,由大洼村王氏在双脚踩高跷的基础上独创的,至第三代传人王兆杰时已日臻成熟,建国后已传至第六代。
其道具为一根高约1.8米、直径4.5厘米的圆木棍,上端钉上一横木抓手,在0.9米处安装一块供人踩踏的踏板,即为独杆跷。
其经典剧目为《刘海戏金蟾》。
两人在一面普通的戏曲用锣和鼓的伴奏下,表演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其艺术造型奇特,独树一帜,形象生动逼真,动作活泼诙谐,具有显明的地方特色。
又因其难度大、风险高,更加引人入胜,系全国独一无二的艺术表演形式。
2省级2.1逛街灯(民间舞蹈):逛荡灯是流传于新泰市谷里的民间艺术形式。
为祁福纳祥,祈求国泰民安,群众创造了逛荡灯形象,最早的记录始见于隋,唐时期。
逛荡灯为一文官形象,以大双罐,罗汉椅为主要材料制成,外着青色长袍,通高3米有余,活灵活现。
逛荡灯的使用仅限于春节后到正月十六这段喜庆时期,游玩时,罐内点燃大红蜡烛,壮汉顶起罗汉椅,行走在庆祝队伍最前列,巍巍壮观,每到一处,人们燃放鞭炮,顶礼膜拜,极其虔诚。
因逛荡灯寓意吉祥,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2.2宁阳木偶戏(传统戏剧)清朝后期(距今约130年),由河北吴桥艺人传艺于宁阳堽城孙家滩的孙方松。
后经孙氏几代人的艺术探索和传播,宁阳木偶戏走出宁阳,在安徽、江苏及山东省内一些城市都有一定影响。
宁阳木偶戏,属杖头木偶类,偶头大如茶壶,夸张逼真。
在操作技法上具有独特风格,身架用4根杆操纵,除嘴、眼、耳朵、胡须、舌头活动外,手能耍枪弄棍,端茶“饮水”。
尤以表神话故事和寓言效果最佳。
2.3泰山皮影戏(传统戏剧)泰山皮影戏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
据长辈的长辈讲,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是谁第一个把皮影戏传到泰山已无从考究。
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
乍一看,皮影与杂耍无异,不过几个镂空的皮人儿被人比划。
可你不要小瞧了这几个小人儿,唱起整本的大戏来三天三夜都不含糊,啥热闹唱啥。
在早时泰山脚下的皮影戏班有十几个,活跃在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非常受欢迎。
泰山皮影戏有四个基本特点:1 、在题材上,许多剧目取材于泰山文化传说。
2、在表演上以人少而著称。
3、在皮影制作上,刀法简练明快,着色对比强烈,蕴含着山东人豪爽的民风情感。
4、在唱腔上,以山东大鼓为主,刚中有柔,具有杂家风格,体现了泰山文化的兼容性。
2.4四音戏(传统戏剧)四音戏又称"一勾勾",是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
发源于山东禹城、高唐一带,是在流行的花鼓基础上发展而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梆子戏的影响。
据老艺人传说,这个剧种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民国。
关于"一勾勾"名字的来源有两个版本:一是说"一勾勾"的名字来自"一讴吼"。
由于"一勾勾"的唱腔中带有一讴或一吼,演唱中一讴吼、一讴吼的,时间长了人们就把它说成了"一勾勾"。
另一个版本则说:"一勾勾"代表了鲁西北及周围区域的说唱风格,曲调质朴自然、活泼,是当地劳动人民自然流露心声的一种唱腔。
在鲁西北曾有"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之誉,形容它像钩子那样动人心魄,把人们一一勾住不放,"一勾勾"也由此而来。
2.5东平县端供腔(曲艺)“端供腔”是在渔民中流传的民间艺术,系民间小曲、小调发展而成的古老传统文化。
“端供腔”虽无管弦乐器伴奏,但是演唱有腔有韵,曲调曲折婉转,叙事明快清晰,是独具特色的原生态艺术。
“端供腔”又名“端午戏”、“端公戏”,在东平湖周围称为“敬河神”。
主要活动区域为东平湖、南四湖及运河两岸,现在发展到黄河河口、渤海岸边。
据老湖镇老湖村王家礼先生讲,“端供腔”始于唐朝贞观年间,唐王李世民曾许下敬河神的誓愿,从此“敬河神”的仪式便流入民间。
“端供腔”流入东平已有百年历史,在清朝乾隆年间,敬河神时的“端供腔”逐渐盛行,渔民供出“金龙四大王”、“柳爷”(蛇神)之神位,一边鸣炮,一边起舞歌唱。
2.6泰山道教音乐(民间曲艺)泰山道教音乐历史悠久,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诞生之日起便融入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之中。
历代帝王对泰山道教音乐更是推崇备至。
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都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活动,封禅大典中泰山道教音乐便也成为了重要内容。
经过历代道长不断传承与完善,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
泰山道乐曲目十分丰富,各种曲名丰富多采,现保存有一百多首曲目,已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市级3.1宁阳斗蟀(杂技与竞技)泰山脚下,黄海之滨,齐鲁大地,沃野千里。
黄河南岸,大江之北,鲁南平原,四季分明,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宁阳蟋蟀,生于地脉灵秀之境域,居干湿得宜之沃壤,饮液露风雨之滋哺,食诸虫五谷之丰足,经金风肃杀之锤炼,得天时地利之元气,故宁阳为我中华斗蟋名虫辈出之风水宝地。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早在七、八十年代,余曾率助手、昆虫学的专家教授等多人,到宁阳、古城、泗店、乡饮、磁窑、伏山等地进行过不止一次的蟋蟀资源考查,对这一带的土壤、肥力、植被、贴地气候等,科学院进行了化验与分析,对宁阳蟋蟀品种与性能进行了各种测试与鉴定,确认鲁南这片钙质褐土区,是繁衍中华斗蟋名种的摇篮,是我中华蟋蟀文化之故乡,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蟋蟀资源与良种,是很有潜力的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