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江苏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三语基默写古诗鉴赏第25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绝句1

(新)江苏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三语基默写古诗鉴赏第25练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绝句1

语言基础知识+名句默写+绝句(1)
一、语言基础知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上上下下四面八方以学术文化或文学为名的哄闹,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有所______。

在他看来,当今的文化和书籍崇拜是商业垄断和精神规训合力制造的偶像崇拜。

表面上读书做学问______,其实全民抱着电视收看文化节目的现象乃是______的文化奴役,确切地说是被人为制造的应景文化、快餐文化、伪经典、伪高雅、伪博学、伪文化所奴役。

A.质疑风靡一时名副其实
B.质疑蔚然成风货真价实
C.置疑风靡一时货真价实
D.置疑蔚然成风名副其实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根据“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目前住房的满意率为38.24%。

他们的住房环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B.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我们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根基,我们要永怀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崇敬。

C.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国际上产生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相关学者呼吁人们都来关注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问题。

D.奥运会期间,中国队传统强项都遭遇了一定的波折,射击项目的新规则导致不确定性陡然增加,多名中国射手在决赛中错失金牌。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______,______。

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______。

______,______。

①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
②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
③低沉地、悲伤地构成自己的丧歌
④在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
⑤这种声调,如怨如诉
A.④⑤②①③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①⑤③
二、名句默写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6)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8)________________,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
三、古诗鉴赏——绝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注],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夕酒醒
皮日休①
四弦才罢醉蛮奴,醽醁②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注①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

本诗为其中年所作。

②醽醁(línɡlù):美酒名。

(1)本诗前两句有何作用?
答: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诗人何种情感?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早是②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①著:附着。

这里是吹拂的意思。

②早是:已是。

(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

答: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诗中的二、三句描述了两幅怎样的画面?它们暗示着什么寓意?
答:
(2)诗歌的最后一句写眼前所见,与二、三句所写的景物有何不同?诗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情感?据此可以想到什么?
答:
答案精析
1.B [质疑:提出疑问。

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

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货真价实: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

原是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

现在引申为实实在在,一点儿不假。

]
2.D [A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根据……调查报告”,或“……调查报告显示”。

B项成分残缺,“永怀”缺宾语,应在句末加“之情”。

C项搭配不当,“日益严重的生态”应改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
3.D [整段文字围绕天鹅弥留时歌唱来写,④放在最前面;②中“和谐的声音”紧承④中的“歌唱”;①中“哀痛而深情的告别”紧承上文“将要断气的时候”;⑤中“这种声调”紧承上文“柔和、动人的声调”;③是对⑤的具体叙述。

故选D。

]
4.(1)又重之以修能(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3)砯崖转石万壑雷(4)梳晓鬟也(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6)娇儿恶卧踏里裂(7)箫鼓追随春社近(8)战战兢兢
5.(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时的壮美景象。

诗的前两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海浪、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6.(1)以歌姬舞醉、美酒盈樽渲染了宴会之乐,反衬下文酒醒观烛的凄凉。

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2)比喻和拟人(“情景交融”也可)。

将残烛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姿;“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红烛消融的一刻,似流着伤心之泪,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坎坷的身世,平添一分酸楚与凄凉。

物我一体,情景交融。

7.(1)这首诗表现了游子客居在外,临近节日思乡却不得返乡的羁旅之愁。

(2)在诗人“有家归未得”之时,偏偏“不如归去”的杜鹃啼叫声盈耳,这更加令人惆怅,只好说“杜鹃休向耳边啼”。

结句极有情味,诗人把有家难归的一腔怨恨发泄到杜鹃身上,语似无理,但这种无理的语言,却表现了诗人沉痛悲伤的羁旅之情。

8.(1)诗歌的二、三句截取的是“破吴”后的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画面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儿,簇
拥着、侍候着越王,在宫里恣情欢乐的情景。

都城中处处是锦衣战士,王宫里挤满了如花的宫女。

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2)最后一句写今日的凄凉,只有几只鹧鸪鸟在王城故址飞来飞去,与二、三句所写的昔日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借此,诗人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情。

再往深处想: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盛衰得失无不同出此理,统治者更应该以此为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