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饱和聚酯树脂
8
9 10 11
水
玻璃密着剂 DMEA Total
8~11
1~3 适量 100
14
作业条件:140~160℃*20~30min,干膜厚度:约 20um,材质:玻璃片
二.水性饱和聚酯树脂配方示例:
水性玻璃聚酯烤漆性能测试表 表7
序号 1 2 3 4 5 6 7 测试依据 细度 GB/T 6753.1 附着力GB/T 9286 光泽(60°) GB/T 9754 硬度GB/T 6739 耐水性GB/T 1733 耐强溶剂*1KG 耐无水乙醇(95%)浸泡 测试结果 <20um 》1 级 》90 》H 》7d >100次 》2d
合成聚酯主要原料:
催化剂:二丁基氧化锡、单丁基氧化锡、 二丁基二月桂酸锡等。 抗氧化剂:二叔丁基酚、三壬苯基亚磷 酸酯等。
7
聚酯合成工艺:
醇酸树脂合成工艺:醇解法与脂肪酸法。 醇解法:通N2将反应釜内的空气排出,油脂与甘 油在催化剂作用下醇解成不完全的脂肪酸甘油酯, 醇解完成后,就进行聚酯化反应。先降温到 180℃,加入苯酐及二甲苯,在200℃左右进行缩 聚合反应,反应完成后用溶剂兑稀,过滤即为成 品。 醇解法特点:对设备耐腐蚀性要求低,工艺简单, 生产成本低。但酸价不易下降及涂膜硬度差。
单体名称 己二酸 状态 固体 分子量 146.14 熔点/℃ 151.5 特性 普适性,柔韧性
癸二酸
苯酐 间苯二甲酸 对苯二甲酸 六氢苯酐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
202.25
148.12 166.13 166.13 154.15
131.0~34.5
130.5 345~348 >300,升华 35~36
水性饱和聚酯树脂
施宁
1
一.溶剂型聚酯合成
多元醇与多元酸进行缩聚反应,所生成的聚合 物大分子主链上含有许多酯基,这种聚合物我 们称之为聚酯。我们常将脂肪酸或油脂改性的 聚酯树脂称之为醇酸树脂,而将大分子主链上 含有不饱和双键的聚酯称之为不饱和聚酯,其 它不含不饱和双键的聚酯称之为饱和聚酯。这 三类聚酯型树脂在工业涂料领域发挥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
23
四.溶剂型聚酯与水性饱和聚酯的区别:
相同点:两者均拥有很好的附着力、韧性、 高丰满度及高光泽等诸多物化特点。可以 说水性饱和聚酯基本保留了溶剂型聚酯的 优点,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溶剂型聚酯更为 突出。特别在烤漆领域,两者还可以使用 同样的氨基固化剂如325、303等进行交联 反应等,这样给客户提供了很好的选材便 利性,减少库存。
20
水性饱和聚酯合成工艺:
水性饱和聚酯合成常用原材料: 水性饱和聚酯树脂合成使用的多元酸与多元醇 基本与溶剂型体系一致。 水性单体:二羟甲基丁酸、聚乙二醇、偏苯三 酸酐、二羟甲基丙酸。 助溶剂:乙二醇丁醚、丙二醇单丁醚等。 胺中和剂:DMEA等。
21
水性饱和聚酯合成工艺:
水性醇酸树脂合成工艺 图1: 水性醇酸合成工艺:水性醇 酸树脂一般采用脂肪酸法合 成,先将多元酸、多元醇及 脂肪酸缩聚成为醇酸树脂, 然后再引入一定量的亲水性 单体,反应到指定酸值后, 可用氨中和剂中和亲水单体 上的羧基成盐,让树脂具有 水溶性,最后用亲水性助溶 剂(如防白水等)及去离子 水将树脂稀释到规定固含, 即为成品。
24
四.溶剂型聚酯与水性饱和聚酯的区别: 不同点:水性饱和聚酯树脂拥有较高的酸值(如40~60),水 性饱和聚酯树脂高酸值是为了让氨中和成盐后具有良好的水溶 性,而溶剂型聚酯更多是靠溶剂的强溶解作用均匀分散到体系 中。另外由于水性饱和聚酯树脂体系高酸值的影响,水性饱和 聚酯树脂可以在不加酸催化剂的情况下也拥有快速的反应速度, 而溶剂型聚酯树脂一般都需添加一定量的酸催化剂才能交联到 位,所以从反应速度角度来比较,水性饱和聚酯的反应速度比 溶剂型聚酯树脂还有快,而且在耐强溶剂等测试项目上,水性 饱和聚酯的耐擦拭次数还优于溶剂型聚酯。下面将水性饱和聚 酯树脂与溶剂型聚酯树脂详细参数对比归纳,详见表3:
作业条件:140℃*20~30min,干膜厚度:约 20um,材质:马口铁
12
二.水性饱和聚酯树脂配方示例:
水性金属聚酯烤漆性能测试表 表5
序号
1 2 3 4 5 6 7
测试依据
细度 GB/T 6753.1 附着力GB/T 9286 光泽(60°) GB/T 9754 硬度GB/T 6739 冲击GB/T 1732 耐强溶剂*1KG 耐水性GB/T 1733
2
合成聚酯主要原料:
多元酸:间苯二甲酸(IPA)、邻苯二甲酸酐 (PA)、对苯二甲酸(TPA)、己二酸(AA)、 四氢苯酐(THPA)、葵二酸(SE)、偏苯三酸 酐(TMA)、壬二酸(AZA)等。 一元酸:桐油酸、亚麻油酸、豆油酸、脱水蓖 麻油酸、菜籽油酸等。
3
合成聚酯主要原料:
表1 常见多元酸的物化特性
10
二.水性饱和聚酯树脂配方示例:
水性工业涂料分类图:
水性工业涂料分类图 图9
11
二.水性饱和聚酯树脂配方示例:
水性金属聚酯烤漆:
水性金属聚酯烤漆参考配方 表4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涂料成分 水性饱和聚酯树脂50% 氨基树脂303 消泡剂 润湿剂 流平剂 抑泡剂 白色浆(70%) 水 DMEA Total 用量/% 40 3.5 0.2 0.3 0.5 0.1 40.2 15.2 适量 100
25
四.溶剂型聚酯与水性饱和聚酯的区别:
水性饱和聚酯树脂与溶剂型聚酯树脂参数详细对比表 表3
序号
1 2 3 4 5 6 7 8
项目
附着力 光泽 韧性 丰满度 酸值 交联速度 交联密度 耐强溶剂
水性饱和聚酯树脂
好 高 好 好 高 快 高 好
溶剂聚酯树脂
好 高 好 好 低 一般 一般 一般
26
五.水性饱和聚酯树脂的特点:
9
聚酯合成工艺:
聚酯树脂合成工艺:溶剂共沸法、本体熔融法、 先熔融后共沸法。 合成方法的选择:合成线性结构的低分子量聚酯 树脂多采用溶剂共沸法与先熔融后共沸法,合成 高分子量的聚酯多采用本体熔融法。 溶剂共沸法:常用二甲苯与聚酯化反应生成的水 发生共沸从而将水带出,另外还可加入一些脱水 剂配合油水分离装置将水分离开,而二甲苯可回 流到反应釜内循环使用。此反应可在温度 (150~220℃)较低条件下进行,最后保温反应 至酸值到达指定值时,需抽真空并回收二甲苯, 冷却,溶剂稀释,过滤即可得成品。
水性饱和聚酯漆多道重涂图 图3
28
水性饱和聚酯树脂继承了溶剂聚酯的优点, 在工业涂料诸多领域如汽车、卷材、印铁、 五金烤漆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都是由于 聚酯树脂拥有极其优异的韧性及高光泽等特 性造就的: (一)附着力: 水性饱和聚酯相对于水性丙烯酸树脂拥有更 好的附着力,这一特点在要求多涂层领域特别 重要。见图3:
27
五.水性饱和聚酯树脂的特点:
18
二.水性饱和聚酯树脂配方示例:
水性金属超支化聚酯漆性能测试表 表11
序号 1 2 3 4 5 6 7
测试依据 细度 GB/T 6753.1 附着力GB/T 9286 光泽(60°) GB/T 9754 硬度GB/T 6739 冲击GB/T 1732 耐强溶剂*1KG 耐水性GB/T 1733
测试结果 <20um 》1级 》90 》H 》50cm >100次 》7d
2-丁2-乙基固体 1.3-丙二醇(BEFD) 1.4-丁二醇 1.3-丁二醇 新戊二醇 己二醇 三羟甲基丙烷 液体 液体 固体 固体 固体
1.4-环己烷二 液体 甲醇 2,2,4-三甲基- 固体 1 3-戊二醇 (TMPD)
144.21 146.22
43(245) 46~55(215~ 235)
6
测试结果
<20um 》0 级 》90 》H 》50cm >100次 》7d
13
二.水性饱和聚酯树脂配方示例:
水性玻璃聚酯烤漆:
水性玻璃聚酯烤漆参考配方 表6 序号 1 2 3 4 5 6 7 涂料成分 水性饱和聚酯树脂50% 40 氨基树脂303 消泡剂 润湿剂 流平剂 抑泡剂 白色浆(70%) 5 0.2 0.3 0.5 0.1 40 用量/%
序号
16
二.水性饱和聚酯树脂配方示例:
水性塑胶聚酯漆性能测试表 表9
序号 1 2 3 4
测试依据 附着力GB/T 9286 硬度GB/T 6739 耐无水乙醇*500G 耐水性GB/T 1733
测试结果 》0 级 》F >50次 》7d
17
二.水性饱和聚酯树脂配方示例:
水性金属超支化聚酯漆:
水性金属超支化聚酯漆参考配方 表10பைடு நூலகம்
52.6(199.7)
合成聚酯主要原料:
多元醇:乙二醇、新戊二醇、丙二醇、丁二醇、 己二醇、三羟甲基丙烷、三羟甲基乙烷、丙三 醇等。
5
合成聚酯主要原料:
表1 常见多元醇的物化特性
单体名称 乙二醇 二乙二醇 1.2-丙二本醇 状态 液体 液体 液体 分子量 62.07 106.12 76.09 160.3 90 90.1 104.15 118 134.12 熔点(沸点) /℃ -13.3(197.2) -8.3(244.5) (188.2) 43 20 -77(207.5) 124~130(210) 40 57~59 特性 普适,柔韧性 亲水,柔韧性 普适 耐候性,耐水解 普通 溶解性 普适性,耐化学品 耐候性,耐水解 柔韧 耐热,耐水解 硬耐韧,耐候性,耐 水解 活性高,抗变黄 低黏度,耐候,抗污, 不韧性
8
聚酯合成工艺:
醇酸树脂合成工艺:醇解法与脂肪酸法。 脂肪酸法:把反应原材料,如多元酸(酐)、多 元醇和脂肪酸全部加到反应釜里,在搅拌条件下 加温到220~250℃进行酯化反应,达到反应终点 后,把反应物用溶剂溶解过滤后即可完成。 脂肪酸法特点:配方调整灵活度高及反应速度快, 可以通过调整原料的种类及配比生产出不同性能 要求的树脂。但不同反应单体之间的反应活性不 同;酯键之间的酯交换过程很慢;反应过程酸性 过强,对设备耐酸要求高,否则容易腐蚀设备, 并且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