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刚要(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

出席大会的
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

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实现了西藏地区改革开放
2.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经过充分的
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②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④《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
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其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4.英国《泰晤士报》曾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道:“这
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这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5.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
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这些规定( )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6. “它的任务是: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
义的新中国。

在全国未普选以前,它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责任内阁制
7.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会议开始政协性质有了变化。

“政协性质有了变化”
的原因在于(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8.《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大革命”的共同影响是( )
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旧的思想基础被彻底摧毁
C.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D.使人民当家作主
9.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
治制度的第一个阶段。

下列关于1955年我国社会状况描述错误的是( )
A.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完成
B.西藏自治区还没有设立
C.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D.《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0.新中国诞生伊始,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声,而这句话也以其
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时间开始了”是指(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上来
④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口号,也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到去年,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这个口号就明确地提出来了。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请完成:
(1)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初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怎样的职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具体历史条件”指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二:
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情况
材料三:
56个星座56朵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说明了什么主要问题?
(3)材料三说明了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状况?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解析
1.答案为:A
解析:材料“藏族代表22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说明A项正确。

B项与材料无关。

C项“实现了”的说法错误。

D项中的“改革开放”说法错误。

答案为A项。

2.答案为:D
解析:1946年在重庆召开了一次政治协商会议,故①说法错误;这次会议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②说法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它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③④说法正确。

答案为D。

3.答案为:C
4.答案为: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可知,这报道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不能称为“亚洲……划时代的历史时刻”。

5.答案为:A
解析:“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A项正确;政协建立于1949年,排除B项;1954年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政协不再是国家权力机关,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于1956年,排除D项。

6.答案为:C
7.答案为:C
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B两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结束,成为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机构,故其性质发生了变化,C项符合题意;D项与题干无关。

8.答案为:C
解析:A项错误,只有“第三次在1949年”的“大革命”才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项中的“彻底摧毁”说法绝对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1949年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三者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C项正确。

D项显然错误。

9.答案为: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考查学生的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1955年”这一时间分析,1954年我国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项符合题干要求。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时间是1949年9月至1954年宪法的颁布。

10.答案为:D
11.参考答案:
(1)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解析:第(1)问需要从统一战线和人大职权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可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改造及影响等角度思考;第(3)问应从扩大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和政党制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12.参考答案: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真正的实施。

(3)实现了56个民族的民族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向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进行说明;
第(2)问应从民族自治的实现这一角度展开思考;第(3)问结合现状和发展趋势说明;
第(4)问可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作用等方面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