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优美词句的欣赏与作用

语文教学中优美词句的欣赏与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优美词句的欣赏与作用
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优美的词语与句子的构成。

而,所谓的优美并不是指堆砌华丽的辞藻,牵强附会的生搬硬塞,浮夸失真的赞美。

真正的优美是指用词的恰到好处,贴切自然,形神兼备,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写作的意图,多一字显多,少一字显少。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面对优美的词句我们该如何欣赏与运用呢?
一、在阅读中去赏析优美词句,以便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句话就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离不开阅读的。

读,怎么读呢?有些老师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去读些名著,一本厚厚的名著,古代的总是夹杂着些艰涩的古文字,国外的总是有些异国的情调,这样的文章让学识尚浅,涉猎不深的初中生阅读,只会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丧失阅读的信心。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体会强加给学生,更不能把自己的体会跟参考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

记得教学冯君丽的《青海湖,梦话般的湖》一文,我请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赏析,并浅谈这样赏析的理由。

其中有句:“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当时有好几个学生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这句话写出了青海湖的幽静。

”有的说:“这话运用了比喻,增添了文采。

”有的说:“分号前后用词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有的还说:“青海湖的美丽陶醉了作者,这看出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

”听着学生们独到的自我体会,我突然感觉到唯一的独断的答案是多
么的愚蠢,它扼杀了多少学生的灵性。

二、享受优美词句勾勒的场景,以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字看似是死的,实际它是灵动的。

美好的文字都能给我们勾勒出一幅灵动的场景。

要想让学生感知到这幅灵动的场景,必须读懂文字,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知作者的情感,去享受画面的美好。

如在教学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一文,作者第二次去周庄,把烟雨朦胧中的周庄比作一幅素雅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只谈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再由老师越俎代庖地告知水墨画的特点,而不去感受画面的美好,就无法领略到周庄真正的魅力。

这样的画面,烟雨朦胧的意境,我们似曾相识过吗?有个学生说:“在春天,春雨绵绵时,好像看到过。

”有个学生说:“在秋雨淅淅沥沥时,也似乎见着这样的场景了。

”……关于场景的回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烟雨下的周庄的模样,而周庄从千年前姗姗走来,那古色古味的砖瓦,淡雅的色调,使她具有一份悠悠的古朴美。

这样的赏析与感受,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是一门生活与情感的艺术,而优美的词句便是这门艺术的灵魂,只有把这些美好的文字与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密切地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门艺术的魅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团结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