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声声慢》)
【导学目标】
1.品味词中蕴含的感情及重要意象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词“斟酌字句,出于天然而表意出神”的特点。
【自主学习】
1.解释加点的词。
瑞脑
..:
..销金兽
这次第
..:
满地黄花
..堆积:
最难将息
..:
2.成语速记
沉鱼落雁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断雁孤鸿鸿:鸿雁。
离了群的孤独大雁。
比喻孤身独处,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雁过拔毛比喻人爱占便宜,见有好处就要乘机捞一把。
雁影分飞比喻两相分离。
雁塔题名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
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
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
3.文学常识
南渡——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还热衷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合作探究】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这句是如何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的?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是千古名句,美在哪里?
3.全词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来写?分别表达了什么意义?
4.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晓)来风急?”句。
目前流行的文学史版本及古代文学作品选皆采“晚来风急”。
然学者俞平伯、唐圭璋、吴小如等则认为此处应为“晓来风急”,你认为此词应是“晚来风急”还是“晓来风急”?为什么?
【达标检测】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 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课时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梧桐.(tónɡ)纱厨.(chú) 卓.尔不群(zhuó) 茅塞.顿开(sè)
B.当.真(dànɡ) 埋.怨(mái) 吹毛求疵.(cī) 处.心积虑(chǔ)
C.憔.悴(qiáo) 窥.视(kuī) 暗香盈袖.(xiù) 乍.暖还寒(zà) D.堆.积(duī) 寻觅.(mì) 情不自禁.(jìn) 伺.机反扑(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莫.道不销魂莫听穿林打叶声 B.怎敌.他、晚来风急势均力敌.
C.雁过.也,正伤心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梧桐更兼.细雨二者不可得兼.
3.下列词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4.填空。
(1)《醉花阴》中形象地抒发相思之情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花阴》中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醉花阴》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声声慢》中连用叠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声声慢》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醉花阴》,完成5~8题。
5.对《醉花阴》中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意思是说秋天日长,从清晨薄雾到入暮浓云,时光难以打发,因而为之生愁。
B.“瑞脑销金兽”意思是香料在香炉中渐渐烧完了。
C.“东篱把酒黄昏后”一句的“东篱”指菊圃。
这里化用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诗句。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设想主人公因思念而更显得憔悴的形象,属于虚写之笔。
6.下列对《醉花阴》的赏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内容单纯,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
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
字,尽得风
流”。
7.“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8.据元人伊世珍《琅嬛记》所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
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
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
请问为赵明诚五十首所难掩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究竟好在何处呢?试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二)阅读《声声慢》,完成9~11题。
9.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是写一天的早晨,而不是写一季之气候。
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
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且下片“到黄昏”句正好与清晨呼应。
B.“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
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省。
C.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缠绵悱恻,为全词奠定了凄
清的基调。
D.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首句相呼应,使文章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
体
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10.这首词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1.该词最后作者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也是蹊径独辟之笔。
请简要分析。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祇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2.有人认为“愁”字是本词的“词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13.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虰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
然”。
请从“情、词(炼字、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4~15题。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4.首句中“风住尘香”用语含蓄,请思考一下,这句话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景?暗含着怎样的心情?
从下句看,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为什么“倦梳头”?
15.“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人称绝,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